若提起工夫茶的历史,还得从武夷山说起。
武夷山的茶,鼎盛的时期在宋代,但是在明代也曾有过一段没落的低谷。明末文学家周亮工在福建当布政使时就曾吐槽过:“前朝不贵闽茶,即贡亦只备宫中浣濯瓯盏之需。”可见,在明末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武夷茶,在宫中竟沦为洗涤瓯盏之用。
△图源网络
武夷茶在明朝的没落,小约估摸着还在于明朝制茶工艺的更新换代,使得武夷茶农一时措手不及。
明代是个茶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说起来这要感谢朱元璋一道改团为散的诏令打开了茶叶制作的局面。在明朝之前,人们喝的茶多是蒸青绿茶,如今国内依旧保留蒸青工艺的绿茶唯有恩施的玉露。当然,对茶叶有崇古情怀的你,也可以到日本感受那茶文化的唐宋遗风。
△图源网络
但是如今国内的散茶工艺多是采用炒青工艺。毕竟自从炒青工艺出现后,喝茶才真正进入了闻香品味的时代。因为蒸青的茶相对来说,草青味重,香气物质低,所以在炒青工艺未出现前的,唐宋茶汤多要经过熬煮,并添加香料,这对于茶的冲泡和品饮的发展都是极大的限制。
所以,当明代炒青工艺的出现,茶文化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随之出现了红茶、白茶、黄茶、乌龙茶,甚至紫砂壶和工夫茶文化的出现都与明代的改团为散和蒸青工艺的发展有着必然关系。
△图源网络
在制茶工艺更新换代的背景下,武夷山的茶却依旧采用相对落后的蒸青工艺,这使得好茶也难以体现其优质,因此吐槽武夷茶沦为宫廷浣濯之用的周亮工也不无惋惜地感叹:“闽茶实不让吴越,但烘焙不得法耳。”
△图源网络
好在到了清代,困顿至低谷的武夷茶穷则思变。顺治七年,崇安县令殷应寅将黄山僧人请到武夷山传授松萝茶的制作工艺。自此,武夷茶以炒代蒸,炒焙的完美结合使得武夷茶香浓味醇的特色得以充分发挥。在《文献通考》中也记载了“以炒代蒸,色香味俱佳。”证实了制茶工艺的改进,对武夷茶品质的提升。
△图源网络
当然,在以徽茶的先进制作工艺改造武夷茶的同时,武夷山的僧人也从黄山僧人那里学会了闵老子自创的松萝茶的泡法。
在前文中,我们曾提过闵汶水以酒杯入茶道和亲身施行全套泡茶工序的茶道精神对工夫茶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便是由黄山僧人在武夷山传授徽茶炒青技术时开始在武夷山的寺庙中流传的。
△图源网络
由此可见,徽茶对武夷茶的影响。可以说,松萝茶的制作工艺直接影响了乌龙茶的诞生;而闵老子的松萝茶道,也可以说是工夫茶的源头。或许,这便是茶界中的机缘巧合吧。
很多人爱茶却不知道它的故事,原来最终到茶客手中的一杯茶需要这么多制作工序。
小约推荐一款最近一直在喝的武夷工夫红茶——正山小种。
小约爱它的生长环境、纯手工的制作工艺、茶叶的形态、茶叶的汤色以及茶叶的香味,让我喝完久久忘不了的味道!
觉得有收获就点一个在看吧^_^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