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书荒的书虫们,让我们一起进入小说的海洋吧。
近期值得一看的谍战小说,内容偏小众,适合熬夜关灯LOOK
第一本:《第二次世界大战间谍:诡秘谍海》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间谍:诡秘谍海
入坑指南:
要了解尚多尔·拉多,就不能不先了解格鲁乌。“格鲁乌”(GRU)是苏联总参谋部情报部的简称。它是一个神秘而强大的情报组织,有一个同样神秘而强大的间谍统帅——格里科夫。
提起苏联庞大的情报系统“克格勃”尽人皆知,但格鲁乌却鲜为人晓。这是苏联情报系统中最隐秘、埋藏最深的军事情报机构,即便是“克格勃”和苏联政权机构的一般官员,对格鲁乌也没有全面的了解。自年成立以来,作为庞大的苏联红军的耳目,格鲁乌在苏军参与的所有军事行动中均有不凡的表现。即便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联邦军队的情报收集依旧要依靠格鲁乌的余脉。
格鲁乌成立后,迅速发展起庞大的国外谍报网。这与当时的客观条件及所承担的任务密切相关。当时有利的客观条件是:十月革命后,仅苏联中央地区就有多万外国人,分别来自德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捷克、朝鲜、塞尔维亚等。这些人大多数是战俘和难民,其中有30多万人报名参加红军。更何况这些人本身就是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不需要招募和审查,军事情报部门只要对他们进行一些技术训练,就可以将他们派出,成为具有良好身份掩护的间谍。其次,十月革命后,上百万的旧沙俄移民分散到世界各地。他们的主要成分是沙俄的王公贵族、白俄军官、资本家、地主等,因为害怕苏联红色政权而逃往世界各地。这些移民中也有些人是因为对红色政权不了解,加之听信西方资本主义和一些敌对势力的反动宣传,随移民之风逃往国外。这些外逃移民也为格鲁乌的派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过训练的间谍只需要伪装成前沙俄资本家的身份,就可以顺利地随着移民洪流进驻到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这些获得当地永久居留权的苏联侨民和外籍苏联人,后来也成为苏联谍报机关布设谍报网的依托条件。
除此之外,20世纪30年代的国际形势对格鲁乌招募和发展间谍也极为有利:共产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获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在西欧不少大学里,研究共产主义成为一种时尚,并把苏联看成新型社会制度的样板。格鲁乌抓住这一时机,成功地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招募了一批间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30年代在英国剑桥大学招募的非尔比等四人,后来被人们称为“剑桥四杰”。其中,非尔比在英国情报机关官至处长,为苏联效力达30年之久,提供了大量军政机密情报。
格鲁乌的主要间谍学校,设在莫斯科人民军事大街上一座像博物馆的建筑内。这是一座用希腊柱装饰起来、隐藏在高大铁栅栏和浓密白桦林后面的楼房。这所学校同格鲁乌一样,也有代号:军事部。它对外的正式校名是“苏联军事外交学院”。
在苏联国力军力日益强大,逐渐傲视欧洲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年间,斯大林发动了大清洗,包括当时的格鲁乌首脑别尔津在内,大批优秀情报军官被杀。苏联红军情报机构几乎被整个摧毁。由于情报机构瘫痪,~年冬季苏联红军发动苏芬战争时,士气低下、人员松懈的格鲁乌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就连芬兰军队装备了冲锋枪这么简单的情报都没有弄到。苏军在冬季战役中受到严重挫折。
所幸的是,格鲁乌情报系统的中下层——派遣内外的间谍躲过了大清洗。
随着德军进攻法国,日益严重的战争迫使苏联重新重视军事情报。
年6月,菲利普·格里科夫被任命为总参情报部部长。在格里科夫的领导下,格鲁乌奇迹般地复活起来,很快成为一支卓有成效的军事力量。在这位复兴干将的努力下,格鲁乌的国外谍报网重新启动,收集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机密情报。
战争开始后,经斯大林批准,格里科夫以苏联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领大批军政要员去国外,恢复战争开始后被切断的秘密交通线和谍报网。他先后去了英国和美国,官方使命是采购武器装备。当然,作为高级特务,在公开身份之外,格里科夫利用这次访问,与在德国占领区的苏联间谍取得了联系,并布置了任务。
这个新的间谍网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德国占领和控制地区,其中包括:由格里科夫选中的谍报天才特雷帕尔一手组建的德国本土情报网,在年底特雷帕尔被捕后的“红色乐队”情报组织,以及在瑞士的“拉多”情报网。在这些谍网的分支中,“红色乐队”处于纳粹的重重围捕中,常常疲于奔命,存在时间最长、影响
第二本:《间谍心理战》
简介:本书讲述的是从事间谍工作的人们如何用心理学的知识,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不仅保证自身安全,还能成功完成任务的。《间谍心理战》一书中提到了许多心理学知识,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对心理战的好奇,还可以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更能让我们借助所了解的心理学知识,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此外,《间谍心理战》这本书中还介绍了许多历史知识,相信对于众多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它也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入坑指南:
主动进攻历来是兵者最喜欢运用的一种策略,因为主动进攻的一方往往会占据一种优势,比如在心理上,其气势往往要超过被动和落后的一方。因此,那些间谍在与对手进行较量时,都很擅长运用先发制人的战略主动展开攻势,以期从心理上快速占据制高点,将对手牢牢控制在自己的进攻节奏之下,从而进一步展开更加凌厉的攻击。那些喜欢主动进攻的间谍,往往都会提前对之后的进攻进行有效的布局和安排,因为从策略上讲,先发制人的策略能从心理上给对方一种打击。因此,快速占据心理制高点的心理之战虽然只是一个开端,却往往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1
“势”造英雄:美国联邦警察的强大气场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成功,但又有多少人是真真正正地渴望成功呢?大多数人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幻想着成功时的喜悦,幻想着天上掉馅饼,而从未将心中的渴望付诸行动,哪怕是一点点的行动。然而联邦警察们却不然,他们渴望成功,就像他们在口渴时渴望水源一样,不仅要得到,还要去寻找,因为他们的气场影响着自己,所以他们对成功有比其他人更为强烈的渴望。联邦警察对成功强烈渴望的气场由三部分组成:
(1)势
当勇士面对一个战利品时,他会双目赤红、大步流星地向着战利品而去。这时,胆子小一些的、对自己稍微不自信的都不敢正面抵抗其锋芒,因为勇士身上有一种气势,这种“势”就是对成功的渴望。拿到战利品,他就成了英雄,所以他不容许别人触碰他的成功,除非战胜他。而弱者不渴望得到那份战利品吗?他依旧渴望,甚至在心中咒骂勇士,希望他最好倒在半路上。然而,最终还是勇士成了英雄,而弱者只能躲在角落里继续咒骂。
联邦警察也拥有这种“势”,面对匪徒,他们会毅然决然地冲上去,不会躲在角落里,因为他们要抓住匪徒,完成保护公民的任务。无论匪徒有多强的火力,他们也不畏惧,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制伏对手。这时的他们就会完全地展现出“势”来,他们勇往直前,瞬间成为最勇敢的战士,这全因他们对成功的渴望。
(2)渴望成功的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它也决定着你到底能否得到你所渴望的成功。如果你对待成功的态度只是停留在思想上,并不肯为它行动,那么这种渴望不如称为“白日梦”。虽然别人问到时,你依旧信誓旦旦地说:“我渴望,我比任何人都渴望成功。”然而你的气场不会说谎,你的气场告诉别人你只是在幻想,你渴望的是天上掉馅饼。
而联邦警察的情况则不同,他们发自内心地渴望成功,并且为成功努力去争取,这样才能看到成功的希望。而这种渴望时刻激励着他们向成功靠近,并且每当获得阶段性的胜利,他们的渴望都会增加。随着渴望的增加,他们做起事来也会更加努力,就像是一个雪球,越滚越大,越来越接近成功。联邦警察会仔细分析成功的可能性,他们把成功一点点地变成一个个短期的目标,就像一个人想要获得大笔的财富,他首先需要通过三年的时间培养自己成为老板的素质,再经过两年的时间来积累财富,剩下的五年时间就用来经营一家公司。如此一来,十年的目标就变成了三年、两年、五年的目标。这就是不同的人对待成功的不同态度,态度决定了他们能否获得成功。
(3)能力造就的自信心
有的人也会因为渴望成功而尝试着接近,然而刚刚起步肯定会面临各种阻碍,这时他们就会产生怀疑,怀疑自己能否进行到底,怀疑自己是否具有这样的能力,最后甚至开始怀疑这个成功是否是自己想要的。这时他们缺少的就是强大的内心、强大的自信。
面对这些,联邦警察则不会考虑太多,他们只是想着如何开启通往成功的大门,因为他们有底气,而底气的来源就是能力。这时的他们拥有一种由能力造就的自信气场,好像没有什么是他们解决不了的,即使困难重重,他们依旧能够闯过去。
这三种因素所构建的气场使得联邦警察对成功强烈地渴望着,而正是因为这种渴望,他们总是能够获得成功,破获一起又一起的案件。而这种渴望的力量也足以改变一个人,让一个人从落魄的“穷光蛋”成为超级富翁。
美国有位叫作罗曼的男子,他曾说:“如果不是那么强烈地渴望获得财富,我这几年可能还是在曼哈顿靠扑克牌骗人的小混混。”那时的罗曼不在乎每天赚多少钱,也不愿意绞尽脑汁去赚钱,他认为自己每天生活得很酷。直到有一天,他的堂兄将他挡在了门外,并告诉他“这里没有你的晚餐”时,他忽然感到了愤怒和悲哀。他想要获得平等的待遇,但除非他能够与堂兄平起平坐。这时,罗曼开始渴望财富,渴望成功。罗曼的渴望并不仅仅停留在思想上,他和联邦警察一样,开始努力工作。起初,他在曼哈顿销售电器,之后又到日本和中国销售服装。他原本渴望的成功只是将目标定在与堂兄齐头并进,然而最后他得到的成功却比他的堂兄高出几十倍,他成了一位拥有几千万美元资产、十几家分公司的超级富翁。
联邦警察的先发制人的心理学对成功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在心理上造“势”,强烈渴望成功,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场,这种气场并不仅仅表现在渴望的层面上,这种渴望还会充当一种兴奋剂,作为一种动力刺激着联邦警察向着成功勇敢地迈进。
2
利用现场心理侧写快速摸清对手的心理变化
劳伦斯·安德鲁是美国底特律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身材高大魁梧,眼神像一把利剑,仿佛一眼就能穿透人心。他不仅拥有法学学位,还在犯罪心理学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和经验,曾经在底特律警局中负责凶杀案的侦破工作。因为安德鲁是凶杀案方面的侦破能手,所以人们都非常尊重和敬佩他。
年7月16日,底特律警局的一名警员接到了一个报案电话,他把这个电话转给了安德鲁。原来,底特律附近的一个小镇发生了一起极其恐怖的凶杀案。获悉这一情况后,安德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现场,并立即对现场进行封锁,以确保一切证据不被破坏。
这是一桩令人发指的恶性犯罪案件,被害人是一名叫安东尼·阿德内特的年轻男性,他的身体被罪犯肢解,放在了一个黑色旅行箱里。旅行箱是当地居民在一处河流中发现的,从尸体的腐烂程度来看,安德鲁初步判断,阿德内特是在三天前被害的,也就是7月13日。而法医对尸体做完尸检后,也肯定了安德鲁对被害人遇害时间的判断。
回到警局后,安德鲁向上级请示组织成立了一个“7·13专案组”,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破获这起命案。安德鲁认为,这桩命案极不寻常,凶手在杀人后,残忍地将被害人肢解了,并且被害人的生殖器官不翼而飞,身上还有二十几处刀伤。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极有可能是一起报复谋杀案,而报复的手段显然不符合正常人的心理状态。
对此,安德鲁指出,装有被害人尸体的黑色旅行箱可以作为案件的一个侦破点。虽然黑色旅行箱看上去很普通,没什么疑点,但仔细一想,罪犯为什么不用红色、蓝色等旅行箱,非要用黑色旅行箱呢?而且,罪犯完全可以将肢解的尸体焚烧得一干二净,而他却选择了将尸体装进黑色的旅行箱中。其中到底隐藏或暗示了什么呢?
此外,在命案现场,安德鲁还发现了一根毛发,经检验,确定它并不是被害人的毛发,而且从毛发的鉴定结果中,警察们还发现了XY染色体。假设这根毛发是凶手的,那么这名凶手极有可能是一名男性。
尽管“7·13专案组”的警察对这桩谋杀案感到毫无头绪,但这激发了专案组人员的斗志,因为在安德鲁看来,这为他们提供了一次运用间谍心理学技巧尽快侦破案件的机会。也就是说,安德鲁打算运用间谍心理学技巧主动出击,将凶手抓捕归案。
案发三个小时后,这桩命案就被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凶手可能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时常以杀人并肢解为乐;也有人说,凶手估计是个女人,还是一个曾被男人伤害过的女人,否则她不会割下男人的生殖器官……
实际上,这起案件中还存在很多细节:被害人身上有多处致命的刀伤,从头部一直到大腿根部,尤其是从胸口到小腹。另外,在被害人的肛门里找到了被切割下来的生殖器官,而其嘴里也被塞入了一些动物的排泄物。
除安德鲁外,底特律其他的警察都惊呆了,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残暴的杀人手段。安德鲁意识到必须马上采取行动,因为心理变态犯罪方面的经验和研究信息告诉他,凶手绝对不可能就此满足,他肯定还会再次作案。
7月30日,当地居民又发现了一具男性尸体,这起命案和“7·13”那起命案的作案手法一模一样——杀人并肢解,用黑色旅行箱弃尸,被害人身上还有几十处深深的刀伤。只不过,这一次被害人的生殖器官被放在了嘴里,但这丝毫不影响警方判断这两起命案是同一个凶手所为。
当地居民人心惶惶,纷纷要求警方尽快破案。为了平息人们的恐慌情绪,底特律警局局长高德比给安德鲁下达命令,要求他必须在一个星期内迅速侦破此案,将凶手缉拿归案。安德鲁认为,只有警方主动出击,才能让凶手早日露出蛛丝马迹。但在主动出击前,他决定凭借自己多年的间谍心理学经验和研究信息,结合凶案现场情况,对凶手来一次心理侧写。
心理侧写在当时而言,还是一门十分新奇的科学,也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它是通过案发现场、被害人特征以及其他细节来描绘出凶手的可能信息。以下是安德鲁的心理侧写草稿:凶手有可能是25~28岁的年轻男性,体形消瘦,看起来有些营养不良;个性孤僻,不喜欢与异性结交,更不喜欢与同性结交,大部分时间都喜欢一个人独处,比如待在家里;一个人独居,也有可能与父母亲同住,但这种可能性极低;有被人性侵犯的经历,还是不正常的性侵犯;无精神病史,但可能患有一种或多种心理疾病。
安德鲁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分析,是因为他曾经在一些类似的谋杀案中做过心理侧写实验,而这些实验结果表明,在心理变态犯罪的案件中,凶手往往都是20~30岁的男性,而很多这方面的罪犯都曾有过被性侵犯的隐晦经历。至于为什么说此案的凶手遭受过不正常的性侵犯,是因为初步判断凶手是男性,而被害人也是男性。试想,是什么能够让男人如此仇恨男人的生殖器官?可想而知,凶手极有可能在某个时期遭受过同性的性侵犯。
此外,安德鲁指出,他做出这些分析,还基于心理行为科学调查组的研究结果。一般而言,凶手可以被分为两种:第一种凶手是逻辑型犯案凶手,也就是在作案时有一定的逻辑性;第二种就是犯案毫无逻辑的凶手,即这种凶手在犯案过程中毫无章法可循。依据两个案发现场的被害人特征以及弃尸工具,安德鲁立即推断出此案的凶手属于第一种,因为他在两起案件中都采取了一模一样的犯案方式。安德鲁解释说,从犯罪心理学角度而言,没有两个人的作案方式会一模一样,这种可能性不到0.1%,准确来说,几乎为零。
综合两起凶案的案发现场的情况来看,安德鲁大胆断言,这两起命案的凶手是同一个人,且是一个“有逻辑性”的凶手。这种有逻辑性的人一般没有精神病,至少在犯案时,他的头脑是极度清醒的,而他对被害人尸体的重重暴行以及不留痕迹的作案方式,也证明了他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一般而言,这种缜密心思的潜伏期是8~10年。
对于凶手年龄的判断,有两个方面的依据:其一是大部分的心理变态的凶手普遍年龄都低于30岁;其二是凶手年龄超过30岁,心理变态就到了无法抗拒的状态,因此会接连犯下一连串的谋杀案,但在“7·13”案件前,当地还没有发生过与之类似的案件。综合种种因素,可以判定“7·13”案件是凶手第一次犯案。而有了“7·30”案件之后,根据犯罪心理学推算,凶手在半个月之内或许还会犯案。
判断凶手体形消瘦原因很简单,一般有心理疾病的人身材都较清瘦,因为心理疾病是困扰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
尽管分析出了凶手可能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和信息,但凶手的作案手法奇特又不留痕迹,案件始终找不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就在安德鲁和专案组警察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自称凶手可能就是自己童年玩伴的人走进了底特律警局,这时离局长给出的破案期限还有三天。
这个人名叫埃克斯,他所讲的信息让警察们大为震惊,同时也有些欣喜,因为他口中的童年玩伴和安德鲁在心理侧写中描绘的凶手形象几乎完全吻合。他所说的这名童年玩伴名叫卡罗尔·亚伯拉罕森。童年时的亚伯拉罕森是一个体形清瘦的男孩,说话有些娘娘腔;他的母亲是个妓女,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时常将嫖客带回家里;他的父亲是个赌鬼,天天输钱,只能靠妻子养家,所以对妻子的所作所为也只能屈从。
然而,亚伯拉罕森的父亲从心底里恨着妻子,但又不能发泄,于是他将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了亚伯拉罕森的身上。亚伯拉罕森每天都要遭受父亲的毒打,不仅如此,他每天还要遭受几个蛮横男孩的侮辱,从最开始的言语侮辱直到后来的身体侮辱——他们将一些器械塞进亚伯拉罕森的身体里,他晕过去后,他们就将他装在一个黑色箱子里,直到他拼命求救,他们才将他放出来……只有埃克斯同情他,但无法帮助他,因为埃克斯打不过那三个蛮横的男孩,改变不了亚伯拉罕森的命运。长大以后,埃克斯离开了那个地方,当他几年后再回到童年居住过的那个地方时,偶然向人问起亚伯拉罕森,才知道他在自己走后不久就失踪了。
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安德鲁觉得亚伯拉罕森很可能是凶手,而埃克斯接下来的话更加坚定了安德鲁的判断。经埃克斯确认,“7·13”和“7·30”命案中的两名被害人正是当年侮辱亚伯拉罕森的其中两个人。
有了这一条线索,安德鲁几乎可以锁定凶手就是亚伯拉罕森了。因此,他决定主动出击,否则半个月后,或者不到半个月,又将会有一起命案发生。而还未发生的这起命案的被害人极有可能就是奥里利厄斯·阿索尔,因为他就是当年那三个男孩中仅存的一个。
安德鲁在阿索尔居住的地方布控,就等着凶手再次犯案。然而一个月过去了,凶手始终没有出现,警察局长急得团团转,却也无可奈何。就连安德鲁也开始怀疑自己的推断了,他甚至认为自己被埃克斯戏弄了,而此时凶手却再一次现身了。但不同的是,这一次凶手是自投罗网。
凶手的确就是亚伯拉罕森,他与安德鲁在心理侧写中所描述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状态完全吻合。安德鲁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感到无比惋惜。因为亚伯拉罕森的心理变态几乎是由其不幸的童年经历造成的,对此,安德鲁只能说他太不幸了,但法不容情,没有人犯了罪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即便他曾经遭受的苦难比他所犯下的罪恶还要深重。
“如果再给我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依然会选择那么做,否则我的内心一辈子也无法安宁。”这是亚伯拉罕森最后对安德鲁所说的话。安德鲁在无限惋惜的同时,也很无奈。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亚伯拉罕森的做法可以理解,但法律绝不能容许他这样做。
3
凶手模拟:顺藤摸瓜揪出幕后真凶
年某个星期天的早晨,报童丹尼·罗伯尔像往常一样挨家挨户地送报,但从此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出现过。这起报童失踪案发生在美国奥马哈,由当地警局的强尼·伊凡斯警探负责破获此案。
为了尽快侦破此案,伊凡斯几乎不眠不休地调查取证。尽管当地警察尽心尽力,但罗伯尔的父母私下里却对他们的调查相当不满意,认为自己的儿子此时已经凶多吉少了。他们还告诉伊凡斯,在他们的儿子失踪前一个月,一名叫亚当·瓦什尔的报童也失踪了。
很快,伊凡斯就发现了瓦什尔残缺不全的尸体,而且不幸的是,在罗伯尔失踪后的第三天,警方就发现了他的尸体。伊凡斯请求上级将此案定性为儿童重大失踪案。得到肯定后,伊凡斯又成立了专案小组。
伊凡斯警探在调查中得知,案发那天早晨,报纸管理处人员开始频频接到附近住户的电话,投诉报童还没有将报纸给他们送去。报纸管理处一名管理员立即去找罗伯尔,但没有找到,因此他给罗伯尔的父亲打了电话,而其父亲说罗伯尔还没有回家。后来询问得知,罗伯尔已经将三个住户的报纸送到,而他的自行车就倒在第四家住户的篱笆旁边,其他的报纸还放在报袋中,现场没有丝毫挣扎的痕迹,但罗伯尔却消失了。就在距离罗伯尔的自行车约4英里处,警方发现了他的尸体(发现他的尸体的地方是一片荒草丛)。
伊凡斯仔细勘查了抛尸现场,尸体旁边有一条小径,小径的尽头是一条大河。这让伊凡斯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凶手不直接将尸体扔进河里?那样尸体就会随波漂走,不容易被警方找到了。
伊凡斯发现,尸体的周围堆满了喝空的啤酒瓶,看来附近经常有人开派对。凶手弃尸在这里,如果是因为此处杂草丛生,可从公路上还是能够看到尸体,很明显,这不是理想的抛尸地点。对此,伊凡斯猜测,凶手或许不止一人,且在抛尸的时候很匆忙也很害怕,或许他们只想找一个抛尸地点,没有时间细想。
从现场罗伯尔的尸体来看,罗伯尔在死前被凶手反绑住手脚,封住了嘴,并且被脱光了衣服(仅剩下了一条内裤),但没有被性侵犯或性虐待的迹象。但罗伯尔的前胸和后背以及脖子都有多处刀伤,肩部也被削下了一块肉,左腿上的刀伤经法医鉴定是死后才被砍的。凶手就像是在玩杀人游戏一样,把罗伯尔的身体和脸划得血肉模糊。
另外,验尸官还在罗伯尔的口中找到了一颗石子,而且尸体似乎有被移动过的痕迹,因此伊凡斯警探判定这里不是案发现场。伊凡斯根据罗伯尔的失踪时间和死亡时间判断,罗伯尔被绑后还存活了一天。
伊凡斯警探对目击证人进行了一一问询,罗伯尔的哥哥说,弟弟以前送报时曾被一辆汽车尾随,但他只看到汽车上是一名年轻男子。而其他的一些证人也证实,他们经常看到一名年轻男子载着一些十几岁的男孩兜风。
根据这些线索,伊凡斯警探对罗伯尔案件做了凶手模拟:凶手是一名年轻的白人男子,年龄不会太大。之所以说凶手是年轻的白人男子,一是由于上面的证词;二是因为被害人失踪和被抛尸的地点是在白人社区,其他肤色的人进入该白人社区一定会被人注意到,但该社区没有人看到其他肤色的男子进入。之所以说凶手的年龄不会太大,是因为他选择抛尸的地点很不“合理”,这说明凶手很可能是第一次作案,而此前警方所破获的类似的谋杀案几乎都是年轻人所为。
伊凡斯警探还推测凶手不太聪明,且可能认识死者罗伯尔,因为罗伯尔失踪的现场并未发现任何反抗的迹象。但还不能肯定这起案件是否是一个人作案,因为暴力型的罪犯可能有一两个协助作案的同伙。如果凶手不止一个人,那么可能是一人负责将罗伯尔骗上车,由另一个人控制住他,然后再由诱骗罗伯尔的人(如果没有第三个凶手的话)开车离开。
奥马哈警局资深警官杰克·安东尼说:“虽然验尸官的检验结果表明罗伯尔没有被性虐待,但我认为并不能排除这种情况,可能罗伯尔拼命挣扎,而使得他在遭受性虐待前便被杀害。”的确,如果凶手没有想要对罗伯尔进行性侵犯,那他又为何将罗伯尔脱得只剩下一条内裤呢?对此,伊凡斯警探说:“从我之前侦破的案件来看,我猜测凶手大概心理不太健全,或者说以前受过某种性侵犯,但或许没有被侵犯成功。”伊凡斯认为,如果将安东尼的话推翻,那么就只有一个理由:凶手只是单纯地想脱掉罗伯尔的衣服,并不想真正地对其进行性侵犯。
作为奥马哈警局的一名资深警探,伊凡斯破获过无数起谋杀案、金融犯罪以及有组织犯罪等案件,但这个案件却让他感到颇为疑惑,他怎么也无法解释罗伯尔腿上、肩膀上的伤口,更不清楚凶手为什么要割掉罗伯尔肩上的一块肉。如果换作其他不负责的警察,他们一定会用凶手有吃人肉的习惯来作答,但伊凡斯不会做出如此不切实际的解释。伊凡斯认为,凶手或许是为了去掉自己留在尸体上的某种记号,或者抹去一些绑架时留下的痕迹,但伊凡斯一时证明不了其中的任何一种推测。
就在伊凡斯和同事们多方搜集证据时,令他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该社区附近的欧福特空军基地某军官的儿子克里斯多夫·保罗·沃尔登,在步行去沙比郡的学校上学时失踪了,最后一个看到沃尔登的人发现他在一个年轻白人男子的车上。三天之后,两个猎人在一处森林里发现了沃尔登的尸体,而此处距离其失踪的地点12英里,同时,沃尔登的右肩上也少了一块肉。
伊凡斯指出,很明显,杀害沃尔登和罗伯尔的凶手是同一个人。可见,凶手是个连环杀人犯。从沃尔登被抛尸的现场来看,凶手是单独作案——地面大量的积雪告诉警方,有两双脚印走进去,但只有一双脚印走出来。
伊凡斯认为,从被害人年龄来看,凶手有些胆小,甚至有些懦弱,他专挑小男孩作案,在他的眼里,孩子和老人是最容易下手的对象。从沃尔登被抛尸的地点来看,凶手这一次作案的手法比上一次要成熟了。对此,综合警方所有已知的线索,伊凡斯警探再次对凶手进行了模拟推测:
凶手是一名年轻白人男子,单独作案,年龄比被害人大不了多少;曾是恋童癖的受害者,心理方面不正常,而且基本没和女性发生过真正的性行为;凶手也不可能是同性恋(和罗伯尔一样,沃尔登也没有遭受性虐待和性侵犯的迹象),或者说他不愿意朝着同性恋的方向发展;虽然无法判断他的身体是否很瘦弱,但他的内心一定很脆弱;他应该就住在该白人社区附近的空军基地,他很可能喜欢看一些侦探小说或者类似的杂志,具备一定的反侦查能力;他在业余时间喜欢从事一些和男孩有关的职业,比如童子军老师或者棒球队教练等。
针对这些情况,伊凡斯决定对该社区的附近地区进行一次彻底的嫌疑犯大排查,但结果并不理想。眼看线索就要断了,伊凡斯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当时说看到沃尔登失踪前在一个白人男子车上的目击者。
伊凡斯找到了目击者,目击者回忆起了那个白人男子的体形、外貌,甚至还想起了他曾经怎么也想不起来的车牌号的前几个数字。尽管只有车牌上的前几个数字,但经过证照查验组的排查,该社区附近与这些数字相符合的车辆并不多,于是伊凡斯命人按照车牌号的前几个数字在当地进行排查。
终于,案情有了突破性的进展。该白人社区教堂学校的一位女老师发现有一辆车在他们学校附近转悠,司机是一个瘦弱的年轻白人男子,这个男子一边开车,一边偷瞄学校的周围。女老师觉得这个男子的汽车车牌号似乎与警方描述的一致,于是她立即打电话报了警。与此同时,警方查到,那个车牌号的车是一家租车行的车,最近被一个欧福特空军基地的人租走了。随后,警方赶赴教堂学校,当场将那个开车的年轻白人男子抓获。在他的车子后备箱里,警方发现了胶带、绳子以及一把尖刀,最后确定,这辆车正是警方要找的那辆。
这个男子名叫约翰·约瑟夫·裘伯特四世,在欧福特空军基地担任维修技师,他21岁,身材瘦弱,长着一张好看的娃娃脸,看上去还很天真,而这些特征都符合伊凡斯的凶手模拟结果。此外,警方还搜查了裘伯特四世在空军基地的住处,并在床底下的一个黑袋子中发现了许多胶带、绳子以及尖刀,还有几十本侦探推理小说,其中一本犯罪心理侦破小说已经被翻阅得很破旧。
伊凡斯以及其他警察联合对裘伯特四世进行了长达几个小时的审讯,刚开始他还顽固抵抗,说警方证据不足,无法将他怎样,同时又称自己的确有杀人的行为倾向,但那都是幻想,并没有实际的杀人行为,还说自己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最后,心理医生以及一些心理专家对他进行了精神鉴定,一致认为他的精神相当正常,在行凶时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在铁证如山以及奥马哈警察们轮番审讯的强烈攻势下,裘伯特四世承认了自己所犯下的暴行。
裘伯特四世说,由于他的父母在他很小时就离异了,他跟着父亲生活,但父亲很少管教他,也很少和他沟通。在他读高中的那一年,一个比他年长一些的同性看上了他,但他拒不接受,对方便时常对他进行性骚扰,以致他当时甚至有杀了对方的想法。可他害怕打不过对方而失手,因此,他常常过着极度恐慌而又无比仇恨的日子。他将这件事情告诉过父亲,可父亲并不相信他说的话。长大后,他考上了军校,最后到空军基地服役,不料竟遭到一个同性老兵的性骚扰。于是,这激发了他儿时对同性的仇恨心理,并将这种恨转移到了比他年轻的男孩身上。裘伯特四世还解答了伊凡斯警探的一个疑惑:他之所以在第一次作案时割下罗伯尔肩上的一块肉,只是因为那块肉上有他留下的咬痕,他喜欢在被害者的尸体上留下咬痕,最后又将它连同那块肉一起销毁。同时,他还坦承了杀害瓦什尔的事实。
当时的行为主义心理专家斯金纳曾指出,对于有变态心理的罪犯而言,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时常会幻想一些谋杀的行为,这种幻想除了内心存有的某种仇恨的心理外,还源于想要保护自己的恐惧心理。这两种心理都是不正常的,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极有可能会演变成为犯罪心理和行为。他们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都禁闭起来,无法融入社会,尽管他们很聪明,有的还有反侦查能力,但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总是把谋杀行为作为一种泄愤的方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曾经说过:“美国警察在侦破案件的过程中,普遍善于采用犯罪现场心理侧写和凶手作案心态以及行为模拟的办案方式,因为这有助于警方了解犯罪分子的可能信息,从而顺藤摸瓜找到凶手。”
奥马哈警局在侦破此案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犯罪现场心理侧写、凶手模拟以及顺藤摸瓜的侦查方式,不仅成为警察侦破案件的典范,还成为此后侦破绑架、谋杀等重大刑事犯罪案件的范例。同时,从伊凡斯警探身上也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美国警察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办案精神,以及利用心理侧写、凶手模拟排查疑犯的办案能力。
4
勇气是从心理上战胜对手的绝妙武器
一个人对某一件事的渴望有多深,做事的勇气便会有多大,从而也就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高度。只有敢于向前,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才拥有势不可当的气场。
勇气是一个人最大的魅力,它好比一股神秘的力量,使一个人能坚持追求自己设立的目标,并征服周围的一些人。它会让一个人永远不满足,而每当你达到一个新高度时,它便会召唤你向着更高的方向去追求。当你拥有强大的气场后,周围人就会对你刮目相看,甚至会对你心生敬畏。
“勇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内在的爆发力,而这正是震慑对手心理的绝佳方法。”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们经常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前进。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各方面都比较优秀,唯一不足之处就是缺乏勇气正视别人,即与别人交往时缺少一定的勇气,往往表现得神情慌张,眼睛四处环顾,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自身能力不及对方。
当与人交往时,注视别人的眼睛,是最起码的礼貌。敢于注视别人的眼睛说明此人是坦诚的,对他人也是尊重的。可很多人没有勇气正视他人,也很难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这些人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语,以至他们不能感染别人,更无从谈及震慑人心。因此,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们看来,没有勇气正视别人,就说明这个人不敢正视自己,同时也暗示着这个人的内心是自卑的。其中的原因可能与这个人的家庭背景有关,比如,从小生活在父母百般的呵护中,缺少独立生活和社交技能的培养;还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比如,当他们尝试去做某一件事情时,在遭遇失败的同时,还受到了其他人的嘲笑,这就使他们没有勇气尝试再做那件事情;也可能是对自身的外貌和能力没有信心,他们认为别人不愿意与一个其貌不扬的人交往,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认为“自己不够好”。
为了能够帮助这些人克服恐惧,增加勇气,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给出了这样一些方法:
第一,做好心理暗示。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若希望自己有勇气正视对方,就需要事先做好心理暗示:“我是一个坦坦荡荡的人,心里没有鬼,就不怕别人看。”这样的心理暗示能有效缓解内心的恐惧。
第二,学会转移注意力。注视对方的眼睛时,对方的眼神可能是十分锐利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对方的眼神“伤”到自己,要学会转移注意力。比如避开别人正视的目光,以对方的眼睛为界限,将目光转移到对方的额头或鼻子上,在避开对方锐利眼神的同时,也保护了自己。
第三,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先机。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认为,在与对手交锋时,谁能抢占先机,谁的胜算就会更高一些。通常,能抢占先机的人往往也具有一定的勇气。比如,当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们在审讯一名犯罪分子时,不仅会用锐利的目光直视犯罪分子,还会配合一些身体语言。而当犯罪分子看到这些后,心理上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从而更容易供述出自己的犯罪过程。
以上这些都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们总结出的苦练气场的方法,而且他们通过实践证明,以上的这些方法是适用于大多数人的。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这些方法后,能给别人展示出自己全新的姿态。因为只有用自身强大的气场感染别人,才能震慑住别人,就像美国中央情报局的间谍一样,能够不说一句话,仅仅是通过自己沉默的身体语言就攻破了对方的心理防线。
最大的,还是“拉多”情报网。
第三本:《战谍》
简介:金戈铁马,神州特警壮怀激烈气吞万里荡匪寇;驰骋纵横,中华战警斗志昂扬力拔山河扫妖孽。《超级警察》系列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惊心动魄扣人心弦,请喜欢的朋友去顶。狂龙铁血英雄系列:《热血军魂》《超级警察》《战狼纵横》
简介:
“嘿嘿……”梁麒麟干笑几声,松开怀中的佳人,几个箭步就扑入了卫生间。高级寓所就是不一样,房间还有卫生间呢。
卫生间传出“哗哗”的水声,柳飞燕一脸幸福地为梁麒麟整理衣服被子。柳飞燕还没有把衣服折叠完,梁麒麟就光着上身,一脸水珠地飞扑出来,以饿虎扑食的凶猛姿态向她狠狠地扑过来。
柳飞燕的小嘴怒张,成“O”字形,敲破她的脑袋也想不明白一个女人如果要干刷牙,洗脸,洗澡等一系列的清洁工作,不花掉两刻钟就不是正常人女人,(一刻钟相当于十五分钟)但梁麒麟这个男人却把这一系列清洁工程的时间极度浓缩,浓缩成不足三分钟。难道这就是男人和女人的区别么?
梁麒麟势如奔雷,在空中就张开双手要拥抱柳飞燕,可能要把柳飞燕扑倒在床上进行“晨运”,赶走他丹田中的虚火吧。
柳飞燕“O”形的小嘴向两边延伸,弯曲成可爱的微笑状。只见她莲步轻移,娇小的身子灵巧地旋身,就像彩蝶轻舞,也像漂亮的演员在舞动优美的芭蕾舞舞蹈动作,是那么的轻灵和柔和,令人赏心悦目。
梁麒麟貌似万无一失的猛虎扑食动作偏偏被柳飞燕若仙女凌空漫步的优美旋身中闪避过去,梁麒麟面朝下背朝上,呈大字型砸落在有床垫的大床上,就像“狗啃屎”一样。
飞燕用纤纤素手掩嘴窃笑,但看见梁麒麟像大街的流氓瘪三一样耍无赖,趴在床上纹丝不动,就碎步连移,屋中霎时暗香浮动。她走近床边坐下来,用葱白般嫩白的小手拍拍梁麒麟的大屁股,她的玉脸顿时飞上两朵红云。她娇嗲地说:“梁麒麟哥哥,怎么啦?生气啦?”
梁麒麟双手在床上狠狠一撑,身子就像安装了弹簧似的弹起来,腰肢一拧,身子就凌空转身,下床时恰好坐在飞燕的身边。他的屁股砸在床上时,身子随着床垫的弹簧一起一伏。他猿臂轻舒,轻柔地把飞燕搂在怀里。此时的飞燕涨红着脸,就像一只温驯的小绵羊,伏在他若海宽的怀抱里一动不动。
梁麒麟的眼睛像星星闪烁,飞燕的双眸若钻石般闪亮,他们俩的眼睛凝注着,用眼神交流着。
梁麒麟轻轻说:“燕子,自从卢沟桥事变到现在,四年多过去了,我们才第一次相见,我日夜思念着你这只碧空翱翔的燕子。”
飞燕眨眨眼,长长的睫毛乍合即分,蕴含着一潭清澈泉水般的大眼睛情深款款,玉唇轻启,吐气如兰,声若黄莺,“我也日思夜想着我吉祥的麒麟哥哥。”
两人的头就像有磁铁似的,越靠越近,最后梁麒麟向着飞燕红嘟嘟的、就像草莓一样的可爱和鲜美的红唇吻下去。飞燕竖起一根玉指,放在梁麒麟的双唇中间,轻轻说:“我爸爸在外面等着呢。”
梁麒麟干脆把这根娇嫩而滚圆的手指含在嘴里,含糊地说:“我们没时间喝功夫茶,但喝杯白开水的时间总该有吧?”
飞燕扑哧一下笑出来,腻声说:“别弄乱我的化妆……”她下面的话说不出口了,因为梁麒麟的双唇已经快要印在她的唇上了。
第四部:《二战绝密大间谍》
简介:本书是一部文学战争类小说,本作品主要包括卧底东京的“红谍”、德英两国间谍战、无声战场的较量、双面巨谍的蜕变、转败为胜的密码本、格鲁乌王牌特工、日本女谍在中国等内容。
入坑指南:
达斯科·波波夫出生于南斯拉夫一个富商家庭。德国欲招揽他做间谍,收集情报对抗盟军,但对德国政策不满的波波夫不甘为德军所利用,主动请缨,表示愿意为英国效力。此后,他不仅构筑了自己的间谍网,还成功地获得德国人的信任,多次为德国传递假情报。二战结束后,他获得了英国帝国勋章。
出身望族被德英双方看重
达斯科·波波夫年7月出生于南斯拉夫一个富商家庭。波波夫自幼聪明伶俐,好四处交游。
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看准波波夫在南斯拉夫的地位和交际,欲招揽他做间谍,收集情报对抗盟军。此时的波波夫20岁出头,意气风发。
对德国政策不满的波波夫不甘为德军所利用,于是主动请缨,向英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表示,愿意为英国效力,负责利用其在南斯拉夫的交际圈子,收集德国在南斯拉夫的经济、军事情报,为祖国的光复努力。
在波波夫的妙手经营下,由他建立的情报收集网“南斯拉夫圈”渐成气候。在军情五处协助下,波波夫在欧洲成立了“南斯拉夫圈”情报网络,利用无线电、微粒照片、隐形墨水明信片等特务工具,将大批德国情报,包括火箭研究资料送到英国手上。
波波夫多才多艺,亲自改进了许多特工的技术装备。在军情五处的档案中,记载了波波夫制造隐形墨水的配方,显示他利用酒杯混合隐形墨水。此外,他的档案还包括大量载有日期的文件、隐形墨水明信片、印上已“拆开”或“检查”邮戳的邮件,及他寄给女友的信件。
波波夫不仅构筑了自己的间谍网,自己的身份也保护得很好,可以说天衣无缝。也正因为如此,德国情报机构“猎头”的目光仍没有从他身上移开。
在纳粹眼中,波波夫在南斯拉夫和英国均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波波夫在南斯拉夫的身份——一个对德国占领军稍有不满,但大多时间无可奈何安于现状的小资本家——使得波波夫成为纳粹间谍的良好人选——这样的南斯拉夫人可以编造出一个合理的逃离南斯拉夫的理由,从而轻易打入英国并获得其信任。
年2月的一天,正在自己别墅中度假的达斯科·波波夫忽然接到柏林来的一份电报,上面写道:“急需见你,建议2月8日在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大饭店见面。你的挚友约翰尼·杰伯逊。”
约翰尼是波波夫在德国南方的弗赖堡大学结识的挚友,两人私交不错,但是约翰尼在前两年加入了纳粹的情报组织——阿勃韦尔。见到约翰尼,两人谈了一笔关于战争被扣商船的贩卖生意,不过波波夫看得出来,约翰尼心不在焉。
不久之后,约翰尼介绍波波夫认识他的上司——党卫军情报部门的少校门津格。
▲“二战时”的电台
寒暄几句后,门津格进入正题:“我们在英国有许多情报人员,其中有不少是很精干的。但是,我们需要有这样一个人,他能通行无阻。你的社交关系可以打开许多门路,有些情报不是马路上可以搞到的,你可以帮我们的大忙;同样,我们也可以礼尚往来,波波夫先生。”门津格开始用力拍波波夫的马屁,“帝国是知道如何慷慨地报答你的,你将成为南斯拉夫未来的重要人物。”
“门津格是我的顶头上司,”约翰尼略带歉意地说,“波波夫,我本想采取另一种方式,可是他急不可耐。”
“是找我做间谍?”波波夫感到自己的全身血管快要爆炸了,但是脸上不动声色,依旧笑容可掬,给两位客人倒酒。
门津格以为波波夫还在考虑,继续说:“很久以来,我们一直千方百计地寻找一个能在上流社会活动的人。正如你可以猜到的,这个人还要具备许多其他的素质。从根本上说,他应该具备做一个高级间谍的条件。所以,我自作主张把你推荐给了他们。”
波波夫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在大厅里来回踱步:“我自己还没想过,给我几天时间考虑。”
在送走客人之后,波波夫立即与自己的上司迪尤联系,询问自己做双面间谍的可行性。言谈之中,显露出他对这一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的强烈渴望。迪尤微笑着告诉他:“你是否考虑到如果你决定做这件事的后果呢?它会使你深深地陷进去,深深地。”
“一人做事一人当。”波波夫回答。
“那就祝你好运。”迪尤同意了波波夫的计划。
交际周旋为正义战争效力
这次见面结束后,波波夫便作为一名德国间谍展开了自己的“业务”。几星期后,按照约定地点,史巴雷迪斯向他——伊凡,下达了一项重要任务。
现在,波波夫的化名是“伊凡”。
门津格少校告诉他,他即将被派往英国,要求他转道西班牙前往英国,收集有关英国的城市地貌、人口分布、政府机构、军事设施等情报。他顿时明白此行的任务是为“海狮行动”提供轰炸目标。
按照约翰尼的接头办法,波波夫找到了自己的新上司——卡斯索夫少校,真名叫欧罗德。他是阿勃韦尔驻里斯本的头目。卡斯索夫少校办事果断、干练,马上就开始亲自教他使用密码、投寄信件,还给了他一架莱卡照相机和一台打字机。
同时,又指派阿勃韦尔三处驻里斯本的头目克拉默上尉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一切都证明正常后,卡斯索夫命令他住在一家德国人控制的饭店——阿维士饭店。
波波夫住进饭店到餐厅用餐时,几次都发现一个漂亮姑娘对他屡送秋波、频递媚眼。
有天晚上,波波夫碰巧在电梯里遇到了她,当时只有他们两人,那姑娘火辣辣的眼睛里冒出的全是情欲之火,就差没有扑到他的身上了。但是由于相见短暂,不可能有更多的交谈。
出了电梯,走进房间的洗澡间冲了个澡,波波夫突然发现那位姑娘已经躺在他的床上了。
见波波夫进来,这位姑娘竟大大方方地倒了一杯白兰地,对他说道:“来吧,有趣的男人,跟我喝一杯。”说着便在他脸颊上吻了一下,“再给我倒一杯酒,然后谈谈你的身世,好吗?”
波波夫顿时警惕起来了。她那假装羞答答的样子使波波夫顿起疑心,对她的兴趣也随之抛到九霄云外。于是,波波夫打起精神,顺着这个女人的意思编一大堆自身的经历,特别是他到里斯本的经历,以及里斯本的打算。
这个女人看上去对他编造的故事十分满意,因为还没等他讲完,她那种卖弄风情的热情早已降到了零点。这下倒验证了波波夫的猜测:她是德国间谍,目的是为了了解自己对希特勒的忠心。
▲二战时德军的打字机和手榴弹
波波夫故意把快喝尽的威士忌酒瓶子递给了她,说道:“如果你睡不着的话,你就把它带着吧,你已经在我的床上搞到了你所需要的故事。”
第二天,波波夫例行向上司汇报了公务。卡斯索夫严肃地说道:“关于那姑娘的事,你再不要追查了。上头对你的警觉性……很满意,他期待着你从伦敦带来的好消息。”
带着阿勃韦尔的“厚望”,双面间谍波波夫搭乘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班机飞往英国首都伦敦,而且“应聘”进入了英国的情报机构——军情六处。
抵达伦敦后,波波夫便在军情六处人员的协助下,进行了大量的“情报收集工作”:他拍了一个伪造飞机场的照片,记录了一些飞机和军舰的数目与型号,描绘了重要地区的地形图;并利用卡斯索夫给的莱卡照相机,拍了许多海军方面的“情报”。后来德国人对此赞赏不已,认为这种情报实在非常宝贵。
在军情六处,风流倜傥的波波夫又认识了一个名叫嘉黛·沙利文的迷人姑娘。此人是奥地利一个纳粹头子的女儿,但却从未服从过父亲的信仰,于是出逃到英国来。嘉黛姑娘似乎对波波夫很有兴趣,她那双迷人的大眼充满了柔情蜜意。
波波夫看着这个女子,他感到有一股难以名状的暗流冲击着心房,真希望和这个姑娘多待一会。在波波夫进行复杂微妙而且危险的双重间谍活动时,嘉黛姑娘也来到波波夫的身边,成为波波夫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伴侣。
她风貌诱人,花枝招展,带着波波夫一个接着一个地参加宴会,把他介绍给所有值得拉关系的名流,并且帮助他配制密写剂,编写密码信,起草给转信人的明文信。他知道这辈子再也离不开她了。
在嘉黛的帮助下,波波夫用密写的方式为卡斯索夫提供了大量的伪情报,并谎称由于情报太多、体积太大、分量太重,不宜邮寄,必须回里斯本当面转交。实际上,这是为尽快地回到德国情报机关,刺探他们的内部组织而设置的一条妙计。
一切都按照军情六处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与心爱的姑娘惜别,波波夫前往里斯本,很快便和上司接上了头。卡斯索夫在一所别墅里对他进行了一番细致且持久的审讯。他对情报的每个细枝末节都要追根寻底,从各个不同角度来盘问,以便发现新的动向。
当他听到嘉黛·沙利文和波波夫推荐的另一个情报员狄克·梅特卡夫时,就像一只机警的猎犬嗅到了猎物的踪迹一样,连续不断地提了许多问题。
最后,他十分谨慎地说:“想办法深入地摸一摸他们的思想状况。在谍报工作中,一定要做到绝对了解和控制。一个出色的间谍,绝不会把自己的安全与感情混为一谈。”最后,他又向波波夫泄漏了一个绝密的情报,这后来成为波波夫主要收获之一:“很快,我们就不需要你再去操心外交邮袋和其他传递材料的途径了。我们将通过一个小玩意儿来传递情报。柏林方面正在发明一种方法,把一整页的材料缩小到只有句号那么大小的一个微型胶片上。只能通过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我们把它称为‘显微点’。”
波波夫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暗笑,不久便将这一重要情报传回英国。于是从英国发往国外的可疑信件纷纷被英国用特殊工具一一检查,从中揪出不少德国间谍。
由于再次获得了上司的信任,嘉黛和狄克被发展为德国间谍,做波波夫的下手。很不幸的是,这三人早已是英国军情局发展的情报人员了。这三名双面间谍组成了一个小组,英国情报当局认为应该给它取一个新的代号,叫“三驾马车”。
为了获取德国方面的信任,军情六处给“三驾马车”暗地里不断帮忙。为了阻止毒气战,波波夫通过“气球”送去了一个报告,说明英国已对毒气战做好了一切准备,从而使德军完全打消了发动毒气战的念头。
同时,“三驾马车”还透露给德国许多政治情报,这些情报对战争没有直接影响,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威望。大部分通过“胶水”送过去的政治情报在反对最高统帅部的心理战中起了作用,“马基雅维里计划”就是其中一例。
英国海军想让德国人对东海岸的水雷区产生一个错觉,“三驾马车”的任务是把虚构的布雷图送给德国人。
为此,“三驾马车”设计了一场戏:有一个叫伊文·蒙太古的英国海军参谋总部人员,因为是犹太人,对德国人要打赢那场战争怕得要死。他听了许多关于集中营的可怕的故事,因此他希望从德国人那里得到某种人生保险。
波波夫趁机和此人结成了好友,并请求他把那些绝密的海防图设法送给德国人。于是,有关英国海军的水雷布置图就这样到了“三驾马车”手里,而德国情报部门对此一直深信不疑,把它作为绝密情报呈送给元首,使希特勒打消了从东海岸进攻英国的想法。
放荡生活查出高层身边卧底
在波波夫领导下的谍报网空前壮大的同时,他们的战术谋略主要转向了发出假的警告和策反上。其目的在于混淆德国人视听,加重战争失败的心理压力;同时使德国军队在西线保持最大的数量,从而减轻苏联前线的压力。
一个相当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斯塔基行动”。在这次行动中,他们向德国情报机关提供了点点滴滴的情报,使他们相信在加莱港地区正准备发动一次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这就诱使德国空军进行侦察,并把轰炸机群引到英国皇家空军的后院,使之处于易受攻击的境地。
但是与上述反间计谋相比,最具有戏剧性的莫过于“西塞罗”的被捕。这名纳粹打入盟军高层的间谍,隐藏极深,破坏力极大,最后竟然是被波波夫在无意中从上司口中打听出来的。
事情要从波波夫的日常生活谈起。波波夫有一句名言:“要使自己在风险丛生中幸存下来,最好还是不要太认真对待生活为好。”因此,身为间谍的波波夫生活奢华放荡,喜爱享受生活和漂亮女孩。
作为间谍,波波夫的活动经费比其他间谍高不少。在一次前往美国探听军情的活动中,波波夫跟当时好莱坞著名女星西蒙娜·西蒙拍拖,在短短14个月内竟然花掉8万美元,不仅让他的德国上司心疼不已,连他在军情六处的英国同僚也暗暗吃惊。
有一天下午,回到西班牙的波波夫向纳粹要活动经费,并抱怨说给自己的钱太少了。卡斯索夫解释道:“请相信我,我们已尽了全力。我们支付情报的费用是按质论价。如果你能找着好的情报,说不定我们会支付数百万美元。”
“你别说大话了,”波波夫发牢骚,“难道天底下还有比我和我的小组提供的更惊人的情报吗?除了丘吉尔如何消化食物的详细情况稍有欠缺之外,我几乎把英国有点价值的情报都向你提供了,你不要为阿勃韦尔的吝啬找借口了。”
▲二战时英国“飓风式”的轰炸机
“请相信我,达斯科,”卡斯索夫辩解,“为什么我们没有给你们更多的钱呢?原因是我们把一大笔钱给了我们的一个情报员,这个人出身清贫、生活俭朴,但他向阿勃韦尔提供了难以相信的重要情报。”
“什么样的情报呢?”
“再也没有比这更多更好的情报,有军事的、政治的,甚至有德黑兰会议记录和盟军将要进行的一次大型两栖登陆的准备性消息。”
“我不相信。一个地位低下的人不可能搞到这些,他必须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他究竟是谁呢?”
“我告诉你吧,事实上他是你的同乡,离杜布罗夫尼克不远。”
这个消息立即引起波波夫和英国军情六处的高度警觉。他们从各方面推测认为,此人很可能是阿尔巴尼亚人,因为杜布罗夫尼克离阿尔巴尼亚边境最近。军情六处立即开始对所有能接触德黑兰会议记录的人员进行了摸底。
很快,范围就缩小到英国驻安卡拉大使的一个阿尔巴尼亚籍的随从身上,此人的化名叫“西塞罗”。随着“西塞罗”的被捕,德国在英国中枢机构的特务网也被打击殆尽。
最让波波夫沾沾自喜的是:自己还查到了“西塞罗”单个情报的最高酬金不超过万美元,根本不是卡斯索夫所说的“数百万美元”。当然,此话只能暗地里嘀咕,不能明着跟卡斯索夫说。
年4月中旬,军情六处要波波夫去调查一种德国人正在试制的具有很大杀伤力的新武器。这种武器叫FZG-76型火箭,或叫“战车”式火箭。英国人后来把它称为:V-l火箭——即世界上第一种投入使用的巡航导弹。
很快,波波夫和自己的同志发现,在德国皮尼蒙德附近的两家生产小型飞机的工厂正在研制一种发射装置,并了解到他们还批量生产一种无人驾驶、能运载一吨重的炸弹的单翼飞机。得到这消息,英国皇家空军马上派出轰炸机群对该地区进行了密集式轰炸,使德国人的生产瘫痪了半年之久。
借刀杀人清除潜在威胁
就在英国人频频发起强大的间谍攻势时,德国人感到必须加强自己的谍报组织的建设。
阿勃韦尔拟订了一个代号为“太上皇”总反攻的计划:在他掌管的双重间谍中,选择一个人用于最重要的谋划,以期提高谍报人员的素质,挫败盟军的情报攻势。于是,在阿勃韦尔内部展开了一场评价间谍的活动,意图肃清内部的盟军眼线,特别是像波波夫这样的危害极大的“谍中谍”。
“评价活动”来了,波波夫按理要躲起来过冬。但是如果这样,波波夫就不是那个驰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谍了。为了不让德国人对自己的活动进行深入调查,以免从中发现“纰漏”;也为了能打入到德国的核心计划——“太上皇”计划中去,通过约翰尼的牵线搭桥,波波夫认识了阿勃韦尔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此人叫卡姆勒,是阿勃韦尔一处的中尉情报长官。他的部分工作是对潜伏在世界各地的间谍收集到的情报作出评价,并转送到柏林。他也是谍报界中层人士中最有可能接触“太上皇”计划的人。于是波波夫便想方设法地和他搞好关系。
卡姆勒是个孤芳自赏的人,从来不屑对那些特务组长拍马屁;相反,有时候还要干扰这些人的工作,其原因就在于他太能干,也太有嫉妒心了。所以他与卡斯索夫、克拉默等人的关系很不融洽。
▲波波夫在西班牙工作期间的住所
波波夫抓住他这一弱点,经常在他面前发牢骚,说卡斯索夫根本没有什么才能,只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舒适职位,恬不知耻地夸耀自己而已。时间一长,卡姆勒果然把波波夫看做是可以推心置腹的人,对其几乎无话不谈。他偶尔有意无意地帮助波波夫评价一些纳粹特务,使之了解到许多幕后消息。
正当波波夫四处探听德国双重间谍的身价,并以此推测自己的安全系数和参加“太上皇”计划的可能性时,他从卡姆勒那里发现在里斯本还有一个阿勃韦尔的特殊间谍网,名叫“奥斯特罗”。
这个发现一度使他思想混乱,因为他原认为自己的间谍网是纳粹德国摆在西欧的唯一一张牌。看来德国人可能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或者是想通过“奥斯特罗”来侦察自己。必须除掉这个组织,防止后院起火!
经过约翰尼的大力协助,波波夫终于查清了这个组织的活动情况。原来,“奥斯特罗”这个特务组织是由一个名叫卡迈普的人领导的,他领导着3名间谍,分别叫“奥斯特罗1号”、“奥斯特罗2号”、“奥斯特罗3号”。l号和2号在英国,3号在美国。
这个组织潜伏的时间很长,阿勃韦尔一直把它隐藏得很深,甚至卡斯索夫和克拉默都不能掌握其动向。他们只听命于柏林方面,不过仅由卡姆勒的秘书费罗琳充当桥梁而已。
波波夫在侦察的同时,立即通告了军情六处。军情六处对此案十分重视,专门派人来里斯本协助调查。军情六处很快就意识到“奥斯特罗”对“三驾马车”的潜在威胁:它有可能把德国情报机关引向“错误”的道路。
德国情报机关对它的信任超过对波波夫的信任,这不仅会阻碍波波夫参加“太上皇”计划,而且早晚都要暴露。
于是,英国情报当局决定清除这个组织。为了不使清除工作引起阿勃韦尔的疑心,对危及英国方面的双重间谍网,军情六处决定采取借刀杀人的办法:为了败坏“奥斯特罗”的声誉,“三驾马车”向柏林发出了得到证实的真实情报,使之与“奥斯特罗”送去的情报形成鲜明的对比。
正当波波夫扫清了通往“太上皇”行动的障碍,准备打入德国的核心机构时,从柏林的约翰尼那里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德国人还有一个老资格的双重间谍网,并对波波夫产生了怀疑。
看来,形势已迫在眉睫,必须拔除前进道路上的所有钉子。
约翰尼发现的是一个3人双重间谍,头头是前奥地利骑兵军官科斯勒博士,后就职于阿勃韦尔在布鲁塞尔的情报中心站。科斯勒博士是个犹太人,但却是阿勃韦尔的高级军官。仅凭他的种族,就足可让那些反对纳粹的人认为他是个“敌后策反分子”。
科斯勒通过英国皮特公司驻欧洲大陆的分公司经理范托建立了他和英国方面的联系。此人诈称帮助英国向德国将军们说明战争的真实进程,以便说服他们向盟军求和,很快就骗取了英国方面的信任。英国情报当局认为此事很有前途,便把科斯勒和范托接纳为双重间谍。前者代号为“哈姆莱特”,后者代号叫“木偶”。
后来,科斯勒又给自己的情报网增加了一名情报员,此人代号叫“鲻鱼”。由于英国方面的轻信,这个情报网向阿勃韦尔提供了大量有关生产和工业的绝密情报。
得到这个间谍的详细情况后,波波夫立即向英国情报机关作了汇报。但鉴于上次清除“奥斯特罗”的行动已受到德国人的怀疑,英国情报部门只能小心提防,不能将之连根拔去。
这样一来,就意味着“三驾马车”最终丧失了打入“太上皇”计划中心的机会。
为了阻挠德国人的反攻策略——“太上皇”计划,英美决定尽快实施反攻计划——“海王星”计划。
为了保证反攻计划的顺利进行,军情六处要求波波夫按照既定谋略计划的要点行事:
首先要使德国情报机关相信,反攻将在加莱海峡开始,而且在第一批部队登陆之后,紧接着就有第二批实力更强的部队在同一地区登陆。同时,在波尔多地区可能也有一股部队登陆。
此外,还要像虚设假情报员那样,制造假军队。要虚构三支军队,一支名叫美国第一军,另一支叫英国集团军,第三支是美国第十四集团军。
为了完成任务,波波夫等人如同进行猎狗追野兔的游戏那样,设置了一些细小的标记,引诱德国情报机关去追逐根本不存在的军队。他们向阿勃韦尔提供了大量有关师团的驻地、部队的调动、物资的供应、仓库的所在地、修理车间等情报。
为了使这些假情报更能迷惑敌人,他们又掺入点滴真实情报加以润色。
为了愚弄纳粹的窃听机构,波波夫又派人建立了一个高频电台,24小时连续工作,模仿虚设的部队转移情况,不停地从师团向司令部发报。为了欺骗德国空军的侦察机,他们又提供了事先伪装好的假军营的住址情报,使德国人对飞机拍下来的照片深信不疑。
为了使德国人更加相信他们所汇报的情况,他们又向中立国的大使馆泄漏有关方面的消息,再由他们把消息传到阿勃韦尔的耳朵里去。
由于间谍战的辉煌业绩,同盟军以极小的代价顺利完成了“海王星”计划,使德国人的反攻阴谋遭到彻底失败。正当英国人沉浸在胜利在望的狂热和乐观情绪之中时,“三驾马车”又奉命回到里斯本的“狼穴”中,等待执行一项更重要的任务。
经受考验跨越层层难关
由于德国谍报部门在“海王星”计划中损失惨重,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急需休养生息。因此,在初到里斯本的一个多月中,波波夫轻松得简直没事可干,于是便到赌场里散心。
一天,波波夫正在赌场赌一种赌注不限的“百家乐”时,来了一群朋友,向他打招呼问好。他们中间有一位貌似天仙、白肤棕发碧眼的比利时姑娘。他们把她介绍给波波夫,说她名叫露易斯。
露易斯伸出手来与波波夫握手,其热情程度显然使波波夫感到与她在一起远比继续赌钱更为快慰。于是他提议到酒吧去喝一杯,露易斯欣然接受邀请。从酒吧到波波夫的房间,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并没有引起波波夫对这个女人的怀疑,直至晚上畅游情海之后,露易斯看上去还是那么纯洁多情。清晨三四时,波波夫醒来发现自己单独一人躺在床上。也许是仲夏的晨曦,也许是沙龙的嘈杂声吵醒了他。通向客厅的门洞开着,波波夫顿时警觉了起来,开始留心倾听。
他听到办公室抽屉被打开的声音,这下明白了过来:露易斯是阿勃韦尔派来监视他的!幸好波波夫从来不在房间里放重要的文件,所以索性不理不睬,让露易斯翻个够。
几分钟以后,露易斯踮着脚尖走进了卧室。波波夫装着睡着的样子,从眼睛缝里看着她。她走近床边,轻轻地爬上来躺在他的身旁。
波波夫见时机已到,便翻个身,用胳膊支起身子,装出一副睡眼惺松的样子说:“亲爱的,睡不着吗?”
露易斯转过身来,趴在波波夫的身上说:“我不是有意要把你弄醒,我是想找支香烟。”
听了这句话,波波夫把胳膊从她身上伸过去,到床头柜里拿了一包香烟。
“呃,这里才有香烟呢,抽一支吧!”
“真不好意思。”她喃喃地说,仍然把波波夫抱得紧紧的,“我已穷困潦倒,想找点钱花,可是,我绝不是一个小偷,这是我第一次……”
波波夫闻言把她从身上推开:“你应该更巧妙一些,我的外衣就在那边,口袋里装满了筹码,你不是看着我把它们塞进口袋里去的吗?你只要捞一把到赌场把它们换成现钞就行了嘛!好吧,你要钱就拿吧,不过你究竟是为谁工作?”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波波夫气愤之极,伸手打了她一个耳光,这个女人开始哭泣起来,但还是不肯吐露真情,波波夫见状也不再逼她了。经过这件事,波波夫越来越感到自己处境危险,预感到德国人又要变个花样对他进行审查了。
果然,过了几天,约翰尼突然从柏林赶来,对他说:“明晚你将要向反间处的施劳德和纳森斯坦汇报。还有一个新从柏林来的人,他是专门来审问你的。这是我在几小时之前从密码处搞到的真实消息。到时你要汇报的情况是属于绝密级的,既重要又紧急。他们将追根究底,使你绞尽脑汁。他们也不会像卡斯索夫那样彬彬有礼。”
“放心吧,不会出什么问题的。”
“当然,你是一只真狐狸,只要你保持清醒的头脑,你是可以用智斗取胜的。但如果他们使用测谎血浆的话,那怎么办?”
“测谎血浆?那是什么玩意儿?”
“这是新从实验室里试制出的一种妙药,是一种破坏人的意志的新药。服这种药以后,据说病人就不会说假话。你应该试一下,阿勃韦尔驻里斯本情报站最近运来了一些。”
“约翰尼,你相信这种药的性能吗?你要知道各人对药物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波波夫对自己的自制能力一向自傲。
“我承认你对酒精的抵抗力很强,至少……当年是很强。但这玩意儿是一种致幻剂之类的东西。”
“你能不能搞点那种药,让我先有个准备。”
“也许能搞到。”
下午15时左右,约翰尼果真拿了一包药回来,并带来一名懂行的医生。此人对该药的作用颇有研究,并且对纳粹忌恨如仇。
“25毫克,”医生用皮下注射器量了量剂量,“这个剂量足以使神经系统处于半麻痹状态。如果你有什么事就到隔壁的房间来找我。几分钟以后,你就会有所反应的。”
很快,波波夫便感觉头晕、恶心、想睡觉。眼前所有的事物都显得非常有趣而奇怪,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可爱。当波波夫感到舌头膨胀到口腔都装不下时,对着一旁的约翰尼叫道:“约翰尼,来吧,开始吧!你就从我们戏弄那几个盖世太保的笨蛋那儿开始提问好了。”
约翰尼开始问些无关痛痒的问题,胡乱地问波波夫的家庭、童年时代以及大学时代等情况,接着便把问题转到英国,问他在那里的活动情况和所接触过的人。结果波波夫不是回避,就是否认,或是撒谎。
虽然他说话有些困难,但回答的答案却证明他的头脑还是很好使的,看来在药力完全发作的情况下,波波夫还是能很好地控制住自己。
“药性有点过去了,约翰尼。”一个小时以后,波波夫对他说道,“我甚至连一点儿睡意也没有,可是醉得够呛,这是我一生中醉得最厉害的一次。”
到了晚上,为了进一步试验自己对测谎血浆的承受能力,波波夫主动要求医生把剂量加大到50毫克。这次几乎把波波夫搞垮了。朦胧中,他只知道约翰尼在问问题,但不知道在问些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做了回答。他只觉得自己好像翻了一个跟斗就睡了过去。
第二天下午17时左右,波波夫被猛地摇醒。他睁开双眼,看见约翰尼站在自己身旁,眼前摆着十分丰盛的食物。
“现在是什么时候?我表现得怎么样?”
“下午17时整。昨晚你表演得精彩极了,我正想推荐你参加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呢!据说奥斯卡本人是世界上表演失去知觉的最佳演员。我几次审问你。第一次是刚注射以后,另一次是你熟睡以后,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你,一点情况都没从你的嘴里泄露出来。现在,你应该养精蓄锐,打起精神对付今晚的审讯。”
当天晚上,柏林来的审讯专家米勒少校对波波夫进行了冗长而有步骤的审查。他对波波夫的每一句话都要进行仔细的分析,但却从来不用威胁的口吻,表面上让人感到他在设法体谅你,帮助你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是一种使受审者不感到拘束的技巧,显然他是想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来宽慰对方。但是,接踵而来的则是包藏着祸心的问题。
经过6小时的审讯,米勒才对波波夫温和地说道:“你看上去似乎非常疲倦。但是,很抱歉,我们还有不少情况想向你了解。刚好,我这次从柏林一个朋友那里弄了些上等吗啡,这种滋味真是赛过活神仙!咱们一人来点吧,也好把这讨厌的公事打发了。”说着,便叫军医拿来了两瓶药水,并让医生先给自己注射,然后用期盼的目光注视着波波夫。波波夫明白这是德国人在耍魔术:那支给米勒注射的药水充其量是蒸馏水而已,而给自己注射的却是测谎血浆!但事情是明摆着的:自己必须注射!想到这儿,波波夫表现出十分高兴的样子接受了注射。
不一会儿,他开始感到头昏目眩,两脚虚浮,波波夫知道是药性上来了。这时,只听米勒又问起了有关“太上皇”计划和德国双重间谍网被英方侦破等方面的问题。幸好波波夫棋高一筹,事先对此就作了防范,结果使米勒最终打消了疑虑。
审讯结束后,米勒对波波夫说道:“希望你能答应我们去与古特曼取得联系,告诉他再收集些具体的情况,我们急着要,等你回到英国再收集恐怕为时太晚了。”
这席话表明德国人认为波波夫还是可以信任的,他们可能不久就要启用他。果然,没过几天,德国反间谍处修改了卡斯索夫要他留在里斯本的计划,要他尽快回到伦敦去领导那里的间谍小组,并给他提供了一笔相当数目的奖金。
年5月上旬,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剧作,诺曼底登陆和反登陆作战,即将上演前彩排的日子。对德国情报机关而言,他们要求的情报提纲越来越多、越来越细。
波波夫发的“情报”当中,提纲中的答案得认真编造、仔细研究,务使它们与盟军的战略计划相吻合,并能取信于德国。必须通过电台发出新的情报,使盟军已经塑造好的强大的战斗序列形象更加伟大壮观。每一个为自由而战的双重间谍人员都以高昂的情绪工作着。
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情报的检查与校对,使之互相协调,百分之百地保证不出现一个漏洞。然而,有时人们却经常出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性的错误。正是这种错误,使波波夫领导的间谍网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5月中旬的一个深夜,军情六处的联络人塔尔和威尔逊急匆匆地赶来对波波夫说:“达斯科,艺术家(约翰尼的化名)已被捕,听说是与金融走私有关。但德国人已经查到了他的通讯册。总部希望你趁敌人还未发觉,赶快回里斯本通知其他人员转移,然后潜逃到比利时,我们到那里接应你。”
听到这个消息,波波夫禁不住一阵晕眩。“约翰尼是不会被突破的。”波波夫说。
“达斯科,我们不可能心存侥幸。”威尔逊说,“委员会已决定停止你们小组的行动。”
波波夫也本能地感到,其他潜伏在德占区的谍报人员都会被德国人逮捕,严刑拷打,直至用各种卑鄙的手段结束他们的生命……于是,波波夫星夜兼程地赶到里斯本,立即停止了“三驾马车”的活动,并组织外围成员逃亡。后来,约翰尼并没有供出小组的秘密,事实证明波波夫的预感非常正确。
几乎在“三驾马车”停止活动的同时,纳粹德国对在欧洲的谍报人员进行了大肃清。在诺曼底登陆、法国大部国土解放后,就连波波夫本人在回到英国的营救过程中也险些被纳粹抓获。
很快,纳粹的统治在大炮声中土崩瓦解了,作为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把利刃,“三驾马车”的工作也彻底结束了。
年,休假中的波波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功绩被英国谍报机关承认。同年,他获得了英帝国勋章。战后,波波夫拒绝了在军情局担任高位的工作,选择了退役——无论是对于一位苦战5年身心疲惫的老间谍,还是对风流倜傥的公子波波夫,这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小说,有任何意见可以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