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无茶不潮汕”,工夫茶已经成为潮汕人生活的一部分。潮汕工夫茶既可解渴,又可休闲,同时也是一种待客之道。
工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有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是侨居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留着品工夫茶的习惯。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饮易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泡工夫茶用的是乌龙茶,如铁观音、凤凰水仙等。乌龙茶介于红茶、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欲饮工夫茶,须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壶(潮州人称之为“冲罐”)一般是陶制的,以紫砂壶为最优。壶为扁圆鼓形,长嘴长柄,很是古雅,有两杯壶、三杯壶、四杯壶之分。将壶倒置在桌上,若其口、嘴、柄均着桌且可连成直线,则为好茶壶。优者若置水中,则平稳不沉。精巧别致、洁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径不过5厘米,高只有2厘米,又分寒暑两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温性;暑杯口略翻飞,易散热。
◎泡工夫茶的八个步骤
1.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六个动作。好比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治器是一个预备阶段。起火后大约十几分钟,烧水壶中就飕飕作响,当声音突然变小,就是鱼眼水(即快要沸腾、锅底开始冒小泡的水)将成之时,此时应立即将烧水壶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烧水壶置于炉上。
2.纳茶
打开茶叶罐,把茶叶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辨粗细,先把最粗的放在壶底,再将细末放在中层,最后将一般粗细的放在上面。这样做是因为细末泡出的茶汤是最浓的,细末多了茶味容易过苦,同时也容易塞住壶嘴。分粗细放好,就可以使茶汤更均匀,使茶味逐渐散发。
纳茶时,以茶壶为准,每一泡茶的茶叶体积应为茶壶容量的十分之七。如果茶叶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经沸水冲泡舒展开后,会变得很大,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是,茶叶的量太小也不行,茶汤会没有味道。
3.候汤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雅,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中也有记载“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4.冲茶
当水二沸时,就可以提壶冲茶了。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沿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碗,同样忌直冲碗心)。冲茶时宜将壶提高,正所谓“高冲低斟”,这样可以使沸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散发。
5.刮沫
泡茶时,冲水一定要满。若是好茶,水加满后茶沫浮起,但决不溢出(冲水过猛、过多致水溢出壶面不算)。此时应提壶盖,轻轻刮去壶口的茶沫,盖定。
6.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
淋罐有两个作用:一是追加热气,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迅速散发;二是可冲去壶外茶沫。
7.烫杯
曾有一位喝茶专家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喝了工夫茶后,他说:“工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冲茶到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烫杯在淋罐之后,用沸水烫杯时要注意,沸水要直冲杯心。老手可以同时用两手洗两个茶杯,动作迅速,姿态优美。杯洗完了,再把杯中之水倾倒入茶盘。这时,茶壶外面的水分也刚刚好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
8.倒茶
泡茶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倒茶。倒茶也有四字要诀:低,快,匀,尽。
“低”就是前面提及的“高冲低斟”的“低”。
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
“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
“匀”是指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倒,不可倒完一杯再倒下一杯,这样可以使每一杯茶同色、同香、同量。
“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泡还可以留一点,第二、三泡切记不可留。倒完以后,还要把茶壶倒过来放在茶垫上,这样可以使壶里的水分完全流出。
另外你知道为什么即使再多的人,也只是三只杯子吗,因为在潮汕人眼中,每只杯子都是个“口”,三只即是“品”。
写在最后,看完小编的了解,是不是对工夫茶又了解了一些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互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