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生在茶乡,一生好茶,于他而言,茶不仅是一种饮品那么简单,更是生活的乐趣、人生意义的投射。林语堂身体力行,双语齐发,通过多种题材的文字,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年轻时的林语堂
年,林和乐离开坂仔村,前去鼓浪屿念书。他先要坐小船到达五六里外的小溪,改乘乌篷船前往漳州,再转道厦门。有一天晚上休息时分,年仅10岁的和乐记下了当时的情景:船夫坐在船尾“点起烟管,呷着苦茶,在讲慈禧太后幼年的故事”。
长大后的林和乐改名为林语堂,手执烟斗,笑容满面,是他留给大众最具冲击力的印象。
茶似佳人——著名的“三泡说”
林语堂曾经在编辑室里写过十大戒条,其中第九条规定:“不戒癖好(如吸烟、啜茗、看梅、读书等),并不劝人戒烟。”此时的他已经不满足于听故事,他也要讲故事;不仅自己喝茶,还用文字描述感受,传播喝茶文化。
比如著名的“三泡说”:“严格地说起来,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譬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已是少妇了。照理论上说起来,鉴赏家认第三泡的茶为不可复饮,但实际上,则享受这个‘少妇’的人仍很多。”
以美女喻茶,林语堂自然不是第一人,他欣赏的苏轼早就说过“从来佳茗似佳人”。
第一个把泡茶与泡妞联系起来的,是明人冯开之,他的观点是:泡茶如美人,如古法书画,岂宜落他人手?
此妙论深得人心,这样的描述文字,易勾起读者精微细致的心理联想,传播力自然节节攀升。
林氏饮茶观
林语堂总结喝茶,是从古人的妙论中寻找证据支撑,融入自己的感受后形成一套说法。
具体的操作指南,他归纳了十条:
第一,茶叶娇嫩,茶易败坏,所以整治时须十分清洁,须远离酒类香类等一切有强味的事物,和身带这类气息的人;
第二,茶叶须贮藏于冷燥之处,在潮湿的季节中,备用的茶叶须贮于小锡罐中,其余则另贮大罐,封固藏好,不取用时不可开启;
第三,烹茶的艺术一般在于择水,山泉为上,河水次之,井水更次,水草之水如来自堤堰,因为本属山泉,所以很可用得;
第四,客不可多,且须文雅之人,方能鉴赏杯壶之美;
第五,茶的正色是清中带微黄,过浓的红茶即不能不另加牛奶、柠檬、薄荷或他物以调和其苦味;
第六,奶茶必有回味,大概在饮茶半分钟后,当其化学成分和津液发生作用时,即能觉出;
第七,茶须现泡现饮,泡在壶中稍稍过候,即会失味;
第八,泡茶必须用刚沸之水;
第九,一切可以混杂真味的香料,须一概摒除,至多只可略加些桂皮或玳玳花,以合有些爱好者的口味而已;
第十,茶味最上者,应如婴孩身上一般带着“奶花香”。
从这十条经验中不难看出,大多来源于《茶经》,储藏茶叶的经验在今天家庭存茶中也用得着;如何使用沸水、掌握出汤时间,也说得通;茶的颜色,和几人一起喝茶,加不加其他东西,这些都属于个人偏好。
精致的饮茶方式,是林语堂雅致生活的重要载体。
烟酒茶的共性
抽烟和饮茶,并称林语堂两大嗜好。他曾经戒烟,没有成功,还写文章辩解。他总结的“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引发了无数吸烟者的共鸣。喝茶亦如是,他不仅身体力行,一样喜欢总结,上升为一种观念,一种生活态度,“我认为文化本来就是空闲的产物。所以文化的艺术就是悠闲的艺术”。
他喜欢苏东坡,还写了一本书向他致敬,称赞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在苏东坡身上,林语堂完成了自己身上某些特质的投射:诗人、乐天派、作家、工程师、成瘾者、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嗜茶,抽烟,写散文,写小说,费尽心思发明打字机,发明牙膏,信仰自由。
而这种投射的重要意义在于:如何在一个不完美的环境中,去信仰一种完美的人性,或者去塑造一种接近完美的人格。
苏东坡写过《叶嘉传》,将茶叶提高到“隐—仕—隐”循环的华夏物质精神的高度。林语堂写《苏东坡传》又何尝不是另一部《叶嘉传》。
林语堂比苏东坡更有优势的地方在于他能在中英双语中自由切换。
有人说林语堂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虽然不免有弦外之音,却也道出了林语堂身处两种文化环境中的现实处境,当然,这也是他的一大优势。他崇尚儒家的中庸哲学,看重清朝人李密庵写的半字歌。
林语堂说:“捧着一把茶壶,中国人把人生煎熬到最本质的精髓。”
林语堂还归纳出了烟、酒、茶的共性:
这三件事有几样共同的特质:第一,它们有助于我们的社交;第二,这几件东西不至于一吃就饱,可以在吃饭的中间随时吸饮;第三,都是可以借嗅觉去享受的东西。它们对于文化的影响极大,所以餐车之外另有吸烟车,饭店之外另有酒店和茶馆,至少在中国和英国,饮茶已经成为社交上一种不可少的制度。
大师的茶友圈
林语堂的“朋友圈”中,好茶者比比皆是,如鲁迅、胡适、周作人、梁实秋、郁达夫。
郁达夫与妻子映霞住在杭州期间,有一次,林语堂从上海到杭州游玩,与郁氏夫妻等数人游山玩水,喝茶聊天,甚是痛快,差点儿把小船搞翻了。林语堂还强调享受烟、酒、茶这三样东西,要有适当的同伴、心境和气氛也很重要。这次西湖之行,玩得那样开心,正是具备了他所说的这些要素。
相反的例子也是在杭州。
林语堂有一次上虎跑,先是对游人摆拍喝茶照不满意,次之有僧人向他推销茶叶,搞得他兴致全无,“于是决心不饮虎跑茶”,连带着这里的“茅厕”“茶壶”也成了“和尚的机巧发明”。他是喝惯了精致功夫茶的人,选茶、择水、用器都是有讲究的。这次独游,既没有朋友相陪,心境和气氛更是被破坏殆尽,对虎跑茶没什么好印象,也在情理之中。当然,比起丰子恺描述那些在西湖因茶被骗的游人来说,他算是幸运的了。
在茶友圈,快乐的趣事很多,不快乐的事自然也存在。
年8月,北新书局老板李小峰请客,鲁迅、林语堂、郁达夫等好友一起在南云楼吃饭,席间两人因一件小事闹翻。
至年间,鲁迅与林语堂再掀笔墨官司。
年,好友结婚,两人都是宾客,鲁迅一见到林语堂夫妇,便转身出门,甚至拒绝同席。
年4月,鲁迅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全文只有三句话:“辜鸿铭先生赞小脚;郑孝胥先生讲王道;林语堂先生谈性灵”。这个排比句讽刺之深,比打林语堂三个耳光还厉害。
喝茶背后的指向是生活态度、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不当,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林语堂不仅自己爱喝茶,还依靠双语优势,在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茶。
诸类著作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还有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和《红牡丹》等,都是先有英文版,再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因之,有人评价林语堂输出中国文化的贡献,至今无人可比。
茶生活,英国与中国虽然不同,却证明了茶文化的传播、沟通与交流的必要性,也反衬出林语堂力图传达的中国式生活理念的价值所在。
直到今天,这都是中国茶最强劲而持久的魅力所在。在它的自然进程中,茶叶所达到的疆域和作用,远比想象的大得多。
而林语堂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优势在于:名望、才情、还有他的影响力。
观世茶,你身边的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