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道肖亚文剧中核心人物,为什么说她的结局

丁元英的投机之道和挣钱秘籍,任何人一听就懂,然而正是因为他的方法听起来太容易理解,太容易实行,因此反而不能被人知道,也不能被人实践,甚至到了肖亚文嘴里,就更加神神秘秘了,是神是魔,但就是不是人。

丁元英的投机之道,大道至简,内在巧妙,表面笨拙朴实,没有任何的花架子,就是一种勤学苦练的闭关,出来后直接就名震天下。如果有人能有他的吃苦和毅力,也可以达到他的水平。

如此简单的方法,天道里并没有说,因为方法一旦说出来,就失去了神秘感,不利于神化丁元英,也就不利于通过神化了的丁元英传达核心观点。

简单来说,丁元英的投机之道,就是对比。对比西方和中国在某个历史阶段的相同和不同,如果有不同之处,这就是投机的机会。

丁元英活跃的历史年代,中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石头哪里来?就是欧洲三百年来已经走过的道路,欧洲已经趟过了雷,过了河,现在欧洲就是中国过河时要摸的石头。

事物从无到有是最难的,从有到学会改进,就容易得多,因此后来者借鉴前者,是成本最低的方法。

丁元英在柏林的十年闭关,完成了对当时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的全面研究,对发达国家市场的所有产业都研究清楚,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知识体系。这种闭关修炼就是一种苦功,用丁元英的话说,就是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

天道里并没有告诉丁元英究竟能在哪里。实际上,丁元英通过十年闭关,把欧洲的全局已经研究透彻,知道什么产业最适合投资,最挣钱。回头再用欧洲对比中国,就知道中国缺什么产业,什么产业最有前途,就投资那个产业的公司。

既然一切都已经了然于胸了,那丁元英的每次出手,都是十拿九稳,百发百中,所以丁元英的私募基金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赚了几个亿。丁元英,靠的并不是预测和神机妙算,而是靠知识体系,提前知道了结果。才能把变幻莫测的股市变成了一个任意索取的提款机。

然而天门开阖,也就是短短的一瞬间,天门打开的那短短一段时间里,丁元英才能取款。天门一闭,丁元英也不得不立刻停手,功成身退。

因为,丁元英趁天门大开时夺走的财富,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凶险万分,已经引起了各方大佬的注意,好在丁元英适可而止,及时叫停,但即使如此,也遭到了郑建时等人的惩罚。

如果丁元英不叫停,会怎么样?如果丁元英不叫停,随着德国人赚得越来越多,他就再也没办法停下来,一停下来,德国人会认为损失更大,不仅丁元英的钱拿不到,还会给他颜色看看,就不是简单的冻结那么简单了,但与此同时,各方大佬就会追杀他,让他命丧异国他乡。因为丁元英这种打法,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投机取巧,而是让别人无路可走。当然,制裁丁元英的理由,大佬们随便找一条,说他帮德国人掠夺中国,那丁元英不但要死,还会遗臭万年。

所以丁元英及时收手,避免了被杀的结局。之后他又利用这种独特的知识体系为欧阳雪指定了一只股票挣了一倍以上,也是因为对股票背后的产业和公司早就研究清楚。就好比考试前已经知道答案了,所以气定神闲。

随着丁元英在古城的时间结束,天门也彻底关闭了,因为丁元英原来得肆无忌惮的方法,已经遇到了严格的监管,不再可能任意地提款。

丁元英离开古城之后,有两个选择,一个是不做中国市场,转而在发展中国家选一个,继续复制在中国的成功,要么就是转成一个正规的投资人,在规则内玩游戏。

以丁元英的个性,他大概率会选择前一条路,从此在中国的市场上销声匿迹。

所以欧阳雪在最后说他又要挨骂,其实丁元英已经听不到了。

从丁元英的打法和知识体系来看,他并不是缠中说禅,因为缠中说禅是做技术分析的,他试图建立一个一劳永逸的理论来战胜市场,而丁元英很明显,并不看重技术,也不试图战胜市场,而是从根本上寻找一条暂时有效的捷径,是真正的投机,这个捷径有时间限制,过期作废,因此不可能一劳永逸的使用,但是可以保证一段时间内大捞一笔。也就是说,丁元英并不试图搞出什么理论来战胜市场,而是致力于抓住各种昙花一现的机会。

因此丁元英说法无定法,他用另一种方法来投资,最后只要有用就行了,至于是不是永远管用,他不是很在乎。所以丁元英对芮小丹说,什么有用学什么。

然而肖亚文对此则是一无所知,肖亚文一直只是混职场,并没有经历过丁元英那样的辛苦的闭关,因此肖亚文缺乏内力,注定撑不起一份独立的事业。

肖亚文也没有什么悟性,跟随丁元英那么久,什么也没学到,什么能力也没提升,除了看一看上流社会的样子之外,并没有学到什么。

肖亚文一意孤行要攀缘丁元英,仅仅是因为私募基金这段经历,让她第一次感受了一回上流社会,但是她并没有任何真正的能力提升,她没有学到丁元英的投机之道,也没有学到丁元英脑子里独特的知识体系。

丁元英的价值观,让他很厌恶这种攀缘,曾经和肖亚文苦口婆心讲了一番,随缘惜缘不攀缘,然而肖亚文仍然一意孤行,想出了利用芮小丹巴结丁元英这种歪门邪道。

肖亚文真正的算盘是,利用芮小丹拴住丁元英,自己因为是芮小丹的闺蜜,所以成了理所当然的娘家人,从此就可以无休无止的利用丁元英了,格律诗是第一步,只要芮小丹在,后面就可以无限制的利用丁元英,从此自己半只脚也跨进了上流社会,肖亚文的野心,太大了,所以在咖啡馆里,可以羞辱搭讪的男子,因为和她正在谋划的事情,以及这个谋划即将带来的自身地位的飞升相比,眼前搭讪的男子像个小丑,所以她立刻恶语相向,这就是肖亚文的真面目,在丁元英,韩楚风面前的乖巧得体,都是伪装的面具。

然而肖亚文的这种算计,让丁元英内心十分厌恶,因为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丁元英的价值观,这也说明,肖亚文根本没把丁元英说的话听进去,执意要攀缘。丁元英怎么可能不厌恶肖亚文呢?

用格律诗拴住肖亚文,也是摆脱肖亚文的攀缘的方法,用一个小小的扶贫公司的职位把肖亚文捆住,束缚住,从此就可以摆脱肖亚文了,此外格律诗还用冯世杰制衡肖亚文,这就把肖亚文锁死在了格律诗。肖亚文做的好,她就没办法离开格律诗,做的不好,她也没脸再继续攀缘丁元英,要求更大的前程。

而丁元英知道,格律诗这种没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公司,随着市场变动,一定会失败,因为市场的属性就是变幻莫测,没有什么万无一失的办法。丁元英暂时给了肖亚文一个平台,但是也只是一时管用,管不了一世。

肖亚文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里建立必要的知识体系,从而游刃有余,边学边做的想法是靠不住的,因为格律诗胜诉之后,等于在法律上承认了王庙村的生产方式,伯爵等公司就会立刻模仿,格律诗的成本优势很快会消失,因为大家都开始跟风这么搞。一旦失去成本优势,格律诗就没什么前途了,就成了真正的扶贫公司,挣一点辛苦钱。

肖亚文原来兴冲冲拿出所有储蓄入股,现在才是有苦难言,因为一旦格律诗诉讼的结果明朗,伯爵再也不会拿万来收购了。肖亚文的股份就变得一文不值。毕竟,没有成本优势的一个小扶贫公司,谁会有兴趣呢?即使是乐圣,也不得不一边和它合作,一边另想出路。那时肖亚文才会发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而这个时候,芮小丹早就死了,肖亚文也不是娘家人了,攀缘的这条线断了,公司里只有一个差距很大,只对王庙村负责的冯世杰,外面的是虎视眈眈的伯爵公司。

而反观肖亚文,没有商业知识,商业经验,就面临这种无解的局面,必然会输得一败涂地。而这时,丁元英早就回到了他自己的世界,肖亚文的死活,已经和丁元英无关。

肖亚文和林雨峰一样,最终都输于他们缺乏丁元英那样的知识体系,林雨峰出身江湖,是凭借着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一路走来的,但是林雨峰的成功,也很有运气的成分,因为那时乐圣是为数不多的国产,因此有很多感情因素在支撑乐圣的地位,但是这不是绝对实力造成的,林雨峰也缺乏足够的眼界,看看欧洲国家的企业是如何竞争的,林雨峰只懂得一些很简单的竞争方法,比如给格律诗下套,而丁元英的知识体系里,研究了欧洲市场几乎所有的竞争案例,每种方法的局限性,克制方法,都烂熟于心,所以丁元英以小博大,是因为大的乐圣在知识体系上比不过丁元英的知识体系。因此被丁元英吃得死死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丁元英看一看冯世杰,叶晓明们送来的资料就可以很快设计一个王庙村扶贫的点子,天道里一切看起来神奇的行为,其实背后都是丁元英十年闭关的知识体系在支撑的。

格律诗打乐圣的计划,丁元英已经在过去的欧洲见识过无数次了。因为欧洲的那些企业,也是这么一步步竞争过来的。而林雨峰显然缺乏这种全局眼界,因此遭到了丁元英的打击。

肖亚文连林雨峰还不如,林雨峰起码积累了一点实际的商业经验,而肖亚文在掌握格律诗之前,商业经验为0,知识体系为0。如果这样的人赢了,那才是真正地违背了规律。

因为格律诗必定要面对竞争。如果格律诗倒闭,丁元英并不觉得有什么,有开门就有倒闭,丁元英都是随缘。丁元英也不会管肖亚文,也不会同情她,这一切都是肖亚文在自己的贪嗔痴下造的业,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如果肖亚文能谦虚一点,听一下丁元英的意见,就不会攀缘丁元英,安心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而不是想着踏入上流社会而利用闺蜜。

所以肖亚文的结局必然是死无葬身之地。

直到现在,有朋友说看了不下20遍还是不懂《天道》的意思。当然,这很正常。如果他们找不到生活的本质意义,继续看下去是没有用的。如果你想真正打开丁元英成功的原因,你会变得和他一样迷人。成功并不难,只有行动才能知道真正的结果。

假如你对天道的理念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提倡读原著《遥远的救世主》,尽管该剧对小说的简化程度很高,但删节处过多。再读几遍,再深读一遍,可以使你看得更清楚,更精神。

我觉得,作为一个出身于社会的男人,有必要静下心来,把这几本书读几遍,读完后,一定会收获很大。

看了《遥远的救世主》,会喜欢听古典音乐、喝功夫茶、看尼采、爱禅。

看了《遥远的救世主》,就会对哲学产生兴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