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枞
茶,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国饮,它始于神农尝百草,弘于西周,兴于唐,盛于宋,融入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之中,已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古往今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乃至山野樵夫,生活中都离不开茶。
古人饮茶
宋徽宗赵佶一生爱茶,不但是茶的品鉴高手,还著书《茶论》,阐述制茶之法和点茶真韵。
宋徽宗《茶论》
清代乾隆一生嗜茶,得以高寿。他笑言:“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他为茶赋诗无数,成为历代帝王中吟赋茶诗最多的一位。
乾隆
茶以它独有的魅力,影响着世界。
唐宋时期,日本名僧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把茶文化带回了日本,形成了“日本茶道”。
唐贞观十五年,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把茶带往了西域。
16世纪中叶,意大利人赖麦锡在《航海记集成》中提到了中国的茶,此后西方商人开启了他们的航海之旅,来中国购茶。从此,中国的茶走入了欧洲人的生活。
意大利收藏家、地理学家赖麦锡
在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一份编号为““的茶叶标本,重约2盎司,标签上写着:“来自中国的一种茶”。这要追溯到18世纪初,年,英国博物学家坎宁安受英国大收藏家斯隆爵士的重托前来中国采集茶叶标本。后来,斯隆临终前立下遗嘱,将他从世界各地收集的件藏品全部捐献给国家,其中就包括这份来自中国的“茶叶标本”。
英国收藏家斯隆
“东方之谜”的茶俘获了英国人的心。
据资料显示,年时英国伦敦卖茶的咖啡店多家;几十年后,增加到2家。
年,英国有个持有许可的茶叶经销商,至年增加到个。
嗜茶的英国人把喝茶的习惯带到了北美,年,人口不多的北美竟然消费茶叶近90万磅(合多吨)。
英国诗人拜伦
17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在经典名作《唐璜》中写到:“我觉得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茶,真可惜酒却是那样的有害”。
武夷山茶区
武夷山,中国最古老的茶叶产区之一,位于福建北部。在远古,茶不仅是食品,更是庆典祭祀时的重要礼品。商周时期,会盟伐纣,"濮闽族"的君长将武夷茶进献给周武王,这是最早的御茶,也是“贡茶”的起源。西汉时,武夷茶已颇具盛名。
武夷山风景秀丽,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岩岩有茶,是丰富的茶叶品种基因库,名枞众多。在这些珍贵的名枞中,又以“武夷四枞”最为名贵——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
武夷山四大名枞
名枞之首“大红袍”享有“茶中之王”、“茶中状元”等诸多美誉。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赠予他一个精美的茶罐,里面装着四两大红袍。
大红袍
尼克松不敢相信一个东方大国的领导人竟然这么“抠”。旁边的周恩来总理见状,笑着说“尼克松总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赠予您了”。尼克松既惊讶又迷惑,总理指着茶罐接着解释:“这里面装的是武夷山大红袍,中国历代皇家珍贵的贡品,一年只有八两,主席送给您四两,岂不是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风趣幽默的一番话令尼克松顿时释然。“大红袍外交”的佳话流传至今。
尼克松访华
生于武夷悬崖峭壁之间在大红袍,聚山川灵秀,蕴岩骨花香。早春萌芽之际,远远望去,整株茶树艳红如火,似红袍披身,故名“大红袍”。自武夷山开放了大红袍旅游路线,海内外游客纷至踏来,争相目睹传世珍枞。
千年茶树大红袍
大红袍的春茶于每年的四月底五月初开采,根据品质分为三级,以特级为最佳,其次是一级、二级。根据产区的不同,大红袍又分为“正岩”、“半岩”和“洲茶”。采自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为“正岩”,品质最好;采自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周边的为“半岩”;采自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附近的乡镇为“洲茶”。
武夷山茶区风光
大红袍制作工艺独特复杂,时间冗长。传统的工艺有倒、晾、摇、抖、撞、炒、揉、初焙、簸、捡、复火、分筛、归堆、拼配等十多道工序。关键是制茶师要会“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这是机械化难以代替的。因此其制做工艺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夷大红袍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馥郁的兰花香,浓郁持久,“岩韵”明显,耐冲泡。
大红袍的冲泡,最常用的有“壶泡法”和“杯泡法”两种,人多时宜用壶泡,人少时宜用杯泡。投茶量一般是壶或盖杯容量的2/3,喜欢口感清淡的投茶量约为容器的1/2。投水量根据投茶量注入,一般按照1克茶叶20-25毫升水的标准注水冲泡。
大红袍属于半发酵的乌龙茶,一定要用初沸98摄氏度以上的水冲泡,尤其是第一泡,若第一泡水温低了,不但会影响大红袍的茶汤浓度和香气,还会导致大红袍被“泡死”,泡几泡就索然无味了。而优质的大红袍冲八泡以上,仍有余韵,而且越泡越甘甜清澈。
大红袍的浸泡时间通常是:第一次15秒钟,第二次30秒钟,第三次1分钟较适宜,1~6泡的汤色要基本一致。注水时手持壶悬高而冲,水要略高于容器面、然后拂去壶或盖杯表面的泡沫、净盖后盖好。分杯应低斟,减少茶香飘逸。
冲泡大红袍
品第一泡大红袍时,首先要“观”,看茶汤是否清澈艳丽,大红袍的茶汤或琥珀色或酒红色,茶汤要三层分明,以表面有“金圈”者为优;然后闻其香,香要清纯无杂气,以幽香为佳;再品其味,徐徐入口,感受大红袍水香是否一致?
品第二泡大红袍,其重点要放在“味”上,茶味是否醇厚?
品第三泡时,要注重“韵”。茶汤是否有鲜爽感?是否有一种天然的岩骨花香,余韵在喉?岩韵足的是上品。
品“大红袍”,最好是静下心来泡“工夫茶”,在小壶小杯的慢斟细酌之中,体验岩茶之颠的韵味。
铁罗汉
铁罗汉,武夷四大名枞之一。是武夷名枞中历史最悠久的贡茶。早在唐代,“铁罗汉”就成为民间馈赠的佳品。宋代被列为“贡茶”。元代,在武夷山特设了“御铁罗汉园”。清代康熙年间,“铁罗汉”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
御茶铁罗汉茶叶标
据清代郭柏苍《闽产录异》()载:“铁罗汉为武夷树名,叶长……老君眉,叶和味郁,然多伪为铁罗汉,坠柳条,皆宋树,又仅一株,年产少许。”这一记载,也佐证了“铁罗汉”的成名之早,历史之悠久。
《闽产录异》
“铁罗汉”产于武夷山慧苑岩之内鬼洞中(亦称蜂窠坑)两边崖壁高绝,茶即产于丈许的狭长地带,其旁是山泉小涧。茶树高大,生长茂盛,在云雾缈中状如罗汉,故取名“铁罗汉”。
“铁罗汉”条索匀整壮实,色泽绿褐。茶汤橙黄,清澈明亮,岩韵突出,滋味甘醇,花果香气浓郁悠长,强劲而又霸道,似“铁骨柔情”,令人欲罢不能。
“铁罗汉”有破血散瘀,止血,消肿之功效。故又被称作“菊三七”。它的制作工序要比其岩茶更繁琐些。
每年春天,“铁罗汉”采摘后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方能制做而成: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其中尢以“做青”、“摊凉”、“培火”三道工序最为关键。
铁罗汉制作
1、做青:这个过程亦称“萎凋”。其目的是促进茶叶边缘的摩擦,让水分更快地流失,以达到突出香气、滋味的目的。在水分流失的过程中,茶叶在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发酵,促进茶酚类物质转化,形成茶叶特有醇香。
2、摊凉:控制温度是关键,用多少温度把茶叶焙到几成干燥都需时时留意。乘热揉碾,在揉碾过程将剩余茶汁挤压出来,在茶叶表面形成“霜”,它是干茶香气的主要来源。
3、焙火:铁罗汉属半发酵茶,在加工过程中还多了一道特殊的制作工艺——焙火。焙火不但可以稳定和提高茶叶的品质,还可以延长茶叶的储存时间。通常建议将新茶存放1~2个月后再饮,这样滋味会更醇和。
清代大文学家袁枚是位极挑剔的美食家,善于辩茶。70多岁游览武夷山时一品香茗,赞不绝口,推崇武夷茶为第一。他在《隋国食单》写道:"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剧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杯二杯,令人解躁平矜,怡情悦性......故武夷茶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且可以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
书中不仅描述了品饮岩茶的茶具、方法,更把嗜茶之人对武夷佳茗的“贪杯”刻画得入木三分。
《随园食单》
铁罗汉的冲泡法大致有四种:杯泡、盖碗泡、壶泡、大壶泡。茶韵略有不同,各有千秋。
1、杯泡法:选用ml的大杯(各种材质皆可,以耐热玻璃杯最佳),投茶5g,用90度沸水先温润闻香,再将沸水投注杯中,一分钟后即可倒出饮用。用玻璃杯泡,可以一边品茗,一边欣赏杯中“茶舞”。
冲泡铁罗汉
2、盖碗冲泡。投3g的茶入盖碗之中,用90度沸水温润闻香,然后采用“功夫茶”的泡法,第一泡45秒出汤,之后每泡延续20秒,茶汤口感清新,脱尘超俗。
3、壶泡法。取7-10g的茶投入壶中,用90度沸水温润闻香,然后注入度开水闷泡,45秒-60秒出汤,茶汤清纯中带醇厚,品茗雅然自得。
4、大壶冲泡。取10-15g的茶投入大壶,直接注入90-度沸水。喝完直接加注水闷泡即可,可以从早喝到晚,味道特别醇厚、清爽。
品饮“铁罗汉”宜采用小杯,刚冲出来的“铁罗汉”茶香扑鼻,但此时很难品出其味道的丰富性,此刻的茶汤“闻着比喝着香”。所以“铁罗汉”不要急着饮用,待茶汤稍稍冷却一点,茶的滋味就丰富起来。
起初入口极淡,淡中似乎带一点点涩,感觉就像抿着一口香气;然后淡淡的涩味滑入到舌根,略有些微苦;茶汤入喉,这种淡涩微苦的滋味消失。口中回甘,一股清甜慢慢在口中弥漫流淌,心也随之愉悦。呼吸之间,疏淡幽远的香气仿佛慢慢地身体里散发出来,口齿沁香,这一刻,仿佛自己就是幽谷之兰。
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成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武夷山也因此有许多道教的名胜古迹。道教尊奉武夷山“升真元化洞”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洞天”。
白鸡冠
南宋时期,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武夷山结茅修道,并为修行培植了调气养生的“道茶”。因此茶芽叶独特,茶叶的颜色呈浅绿,绿中带白,芽儿弯弯的且又毛茸茸的,如同白锦鸡头顶的鸡冠,故称“白鸡冠”。
白道长极其钟爱此茶,修仙打坐时常饮此茗,并赋诗盛赞:
丹田一亩自栽培,金翁姹女采归来。
天炉地鼎依时节,炼作黄芽烹白雪。
味如甘露胜醍醐,服之顿觉沉疴苏。
身轻便欲登天衢,不知天上有茶无。
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南宋,95岁的白真人,仙风道骨,犹如神祇,他一直视“白鸡冠”为他的修行良友,悟道的佳茗。而“白鸡冠”也因白真人的仙名流传千古,成为武夷名枞中唯一的“道茶”,盛名远播。
白玉蟾
白鸡冠茶树品种特殊,种植成活率极低,因此产量稀少,所以极为名贵。作为“道茶”,“白鸡冠”具有以茶调气,行气通脉的特殊功效。据《膳夫经手录》及《北苑贡茶纲》中记载,“白鸡冠”在元代被列为“贡茶”。
“白鸡冠”的辨识度很高,米黄的茶叶呈现出乳白色,带有细细的毛茸,散发着淡淡的玉米清甜味;茶汤晶亮澄澈,清香萦鼻;甘美清凉;茶杆嚼起来也带有一股香甜,饮后满口生香,为难得佳品。
冲泡后的“白鸡冠”极具观赏性,色彩丰富,呈现绿、黄、褐、灰、红等诸多颜色,是诸多武夷岩茶名枞中最为艳美的,也是极为罕见的。
冲泡后的白鸡冠
“白鸡冠”的冲泡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功夫茶”的泡法,一种是用壶煮茶,喝法不同,滋味各异。
采用“功夫茶”泡法,通常选用通透的白瓷盖碗或紫砂壶来冲泡。
首先要用开水烫洗茶器,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温差造成冲泡出来的茶汤口感有所偏差。
烫洗茶具
温杯温壶之后,投茶7~8g入茶器,注入度的沸水,迅速倒掉,起到“醒茶”的作用。
“醒茶”后,再次注入度沸水,注水时动作要温润,以顺时针或逆时针的手势沿着茶具内壁注入沸水。浸润15~20秒之后,倒出第一泡茶汤。冲第二泡时,浸润时长缩短为10秒左右,出汤。冲第三泡时,浸润时间延长至20秒出汤。这样冲泡才可以将“白鸡冠”茶的营养物质更好地释放于茶汤之中,达到最佳的口感。
与冲泡法相比,煮茶法释放的“白鸡冠”营养物质是冲泡法的三倍,所以很多茶友称之为”煮鸡汤”。
煮茶
道家的“红泥小火炉”烹茶方式,与作为道茶的“白鸡冠”相得益彰。以文火煮之,由沸腾来激荡吐纳,并投入粗盐三两粒,以释放白鸡冠的最独特的韵味和奇妙功效。
烹煮白鸡冠,首先将铁壶或玻璃壶注水置于炉上加热,水以泉水为佳,炉以酒精炉为佳。待壶中水微沸,出现“鱼眼”时,投粗盐约0.35克左右(以茶汤品不出咸味为宜)。.随后投茶约12克,改用小火慢炖,一般炖3~5分钟即可,视具体火力而定,当茶汤呈晶莹透亮的淡黄色即可关火,如果出现深黄色则已属煮茶过度。放置片刻即可出茶汤。
烹煮的“白鸡冠”,茶汤色泽橙黄,清澈透亮,口感细滑柔润,回味无穷。其药香清淡入喉,韵味延绵,口齿生津,饮后唇齿萦香,回韵悠长。盈握一杯,飘飘然有种“我自成仙”的感觉。不由得吟起白玉蟾道长的诗:“满室天香仙子家,一琴一剑一杯茶。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惹人间桃李花。”
茶境
元大德六年(年)朝廷为监制贡茶,在武夷山特设“御茶园”,创官焙局,在制茶过程中不断探索研新,武夷茶独特的制作技术脱颖而出,创研了介于红茶与绿茶之间的乌龙茶——即现在的武夷岩茶,并逐步形成优质的乌龙名枞,产自武夷山脉的水金龟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水金龟
水金龟,闻名于清代。原产地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牛栏坑葛寨峰的半山腰上。因茶树植株低矮,枝叶茂密,色泽墨绿,叶片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耀眼夺目。又因茶树形态如龟背,故得此名“水金龟”。
~年,“水金龟”因一场官司而名声更震。原产于牛栏坑杜葛峰下半岩上,乃天心寺名枞,因倾盆大雨将峰顶茶园部分茶树冲至牛栏坑底的半山岩石处停住,兰谷岩主见之大喜,遂于该处凿石设阶,砌筑石围,壅土以蓄之。导致天心寺和兰谷岩主为争夺此茶树所有权而诉讼多次,耗资千金,最后公判此系天然力所造成,非人为盗窃,茶树判归兰谷岩主。故水金龟又被称为“官司茶”。
“水金龟”具有独特的腊梅花香,风流高雅,清远幽长。“水金龟”茶汤醇厚柔和,清澈舒爽。端杯在手,呼吸之间,暗香绽放,令人如临幽谷丛梅。茶韵自唇齿间溢出,丝丝甘甜泛起在舌底,顺滑、柔软。它既有铁观音之甘醇,又有绿茶之清香,集清雅、甘醇、芳香于一身,是难得的茗中珍品,令它在天下奇茗众多的武夷山冠压群芳。
水金龟冲泡
“水金龟”的冲泡很简单。取陶瓷盖碗投茶7克左右,沿盖碗内壁顺时针或逆时针注入度沸水,以山泉水为佳。第一泡,10秒即可出汤。之后四泡,浸润15~30秒出汤。后续递增浸润出汤的时间,以前几泡茶汤色泽为准,可根据口感酌情调整。
武夷山,名枞诸多,武夷岩茶作为历代帝王之贡茶,被誉为“国之瑰宝”。
武夷山,风景奇秀甲东南,引无数文人墨客为其倾醉。
武夷山,蕴天地之灵气,润日月之精华,数千年羽流禅家栖息之仙境。
武夷山,兼具自然与文化之美,当之无愧地被纳录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名录。
来到武夷,唯有品“冠天下之贡茗”,赏“胜天下之奇景”,才不枉武夷山御茶之旅。
武夷山自然风光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宋代著名大儒、理学家朱熹一生钟爱故里武夷,在山水之间垂钓煮茶,弄舟清溪,度过了他50年的荏冉光阴。他信笔挥就的《九曲棹歌》更是让武夷山九曲溪名扬天下。
武夷山九曲溪
武夷山,具有丰富内涵的秀丽景区。典型的丹霞风貌、历代文人的遗风、悠久的贡茶历史、天人合一的道教文化,形成了武夷山四道美丽的风景线。
武夷山风光
武夷山,以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九十九岩闻名于世,胜景无数。
武夷山,“岩岩有茶,非岩不茶”,以“岩骨茶韵”扬名天下。
武夷山“岩岩有茶”
武夷山御茶文化主要景点:
御茶园:位于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溪畔,始建于元朝,是元明两代官府督制贡茶的地方。
武夷山御茶园
御茶园的遗址静默地向我们诉说它的曾经:明嘉靖三十六年(年)疏于管理,茶树枯衰,建筑失修,茶园荒废。
武夷山御茶园遗址
大红袍景区:九龙窠绝壁上仅存的这几株大红袍母树,极为名贵,是稀世国珍。它们傲立在峭壁之上已逾千年!这里溪涧飞流,仙雾缭绕,聚山川之灵秀,凝日月之光华,加之岩隙泉水的沁润,赋予了大红袍独特的岩骨花香之韵。
大红袍的茶园大都在岩壑幽涧之中,山间常年云雾弥漫,空气清新,温和湿润。
大红袍景区、茶区
九龙窠:茶叶名枞的原生地,俗名“大坑口”,是“大红袍”通往天心岩的一条峡谷。峡谷深长,两侧峭壁绵延,逶迤起伏,宛似九条游龙,人们遂把大峡谷喻为“游龙”的窠穴,故名“九龙窠”。“九龙”之间有一峰峦,峰峦顶部略呈圆形,称为“龙珠”。形成“九龙戏珠”之奇观。
九龙窠
沿幽谷的石径徐徐而行,两侧山涧清澈,溪水长流。茶园景色幽美,满目的葱郁,空气清新,茶香沁人。峡谷出口处的摩岩石刻是历代名人咏题的武夷山茶诗,岩壁上还凿有“晚甘侯”三个大字。
武夷山晚甘侯
“晚甘侯”是产自武夷山的一种藤茶,有清热解毒安神之功效。初入口时,略有淡淡的涩苦,入喉片刻之后,回甘强烈绵长,齿颊沁香,因此称“晚甘侯”,“侯”是尊称,茶名采用了拟人化的称谓。
藤茶晚甘侯
天心岩:武夷山产茶区之一,是著名的大红袍产地。因位于武夷山风景区中心而得名。《武夷山志》记载:“全山百二十里度之,是峰居其中央,犹天之枢极,故曰天心”。
天心岩茶区
天心永乐禅寺:初建始寺名为“山心永乐禅寺”,因该寺位于武夷山方圆里的景区范围中心,故以“山心”为名,是一座深藏在武夷山中的名刹。
天心永乐禅寺
明永乐十七年(年)永乐帝朱棣敕封寺院,御封天心寺禅茶为“大红袍”,“大红袍”遂为万茶之尊,扬名天下。
明嘉靖七年寺院改名“天心庵”,清代改名“永乐禅寺”,它是武夷山最大的古刹。明清时期最为鼎盛辉煌。
清顺治三年(年),天心寺茶僧研制出乌龙茶制作工艺,经久耐泡的乌龙茶为“功夫茶”增添了新的茶源,“大红袍”被尊为乌龙茶之祖。
清康熙二十五年(年),天心寺茶僧释超全撰写《武夷茶歌》,这是最早记载乌龙茶制作工艺的文献。
清咸丰五年(年),天心寺方丈赠予台湾学子林凤池三十六棵茶苗。后在台湾被广泛引种,成为台湾名茶“冻顶乌龙”。
万春园:原为宋时万春庵旧址,庵废后辟为茶园,可以欣赏茶文化表演和品茗。园林环境清幽,内有各类珍稀花卉0余种,其中有名贵兰花余种。园内有众多盆栽盆景,与一曲溪畔众峰岩交相辉映。
万春园
园内幽径两侧树影斑斓,苍翠欲滴,四季葱郁;青碧之中绿藤缠绕,如织似网,绰约多姿。身临佳境,品岩韵仙茗,不由得想起范仲淹的诗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仙山一啜
宋体茶洞:又名“幽微碧玉洞天”、玉华洞、升仙洞,是“中国四大名洞”之一。因所产之茶“甲于武夷”,被誉为“武夷一绝”、“闽山第一洞”。
宋体茶洞
这里曾是汉朝宗室、梁王刘永之弟刘真人刘少公的栖居之地。洞天前有大、小隐屏两峰为“屏”。“屏”下薄雾缭绕,犹如仙境。洞天门下,岩壁上镌刻着“升真元化之洞天”。洞天内岩石光洁如玉,华光四射;小径曲盘,移步换景。内有清隐岩,境界清静,隔绝尘寰。清隐岩下是修仙之人用于洗心涤虑的”仙浴塘“。
武夷山
马头岩: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因形似马头而得名。旁有磊石岩,似五匹奔驰的骏马,又叫“五马奔槽”。马头岩北有“三花峰”,宛如三朵盛开的花。
马头岩峰北有条险峻小径,攀登至峰顶可以环视武夷山景区大部份岩峰,风景奇秀。马头岩四周皆茶园,颇美,是“正岩”茶的主要产地之一。
马头岩茶园
下梅古民居:因茶而兴。因位于梅溪下游而得名“下梅村”。清康熙、乾隆年间,这里曾是武夷山盛极一时的茶市。现今仍保留着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30多幢,这些民居古建筑集砖雕、石雕、木雕于一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下梅村古居
邹氏家祠:公元年,江西人邹元老携子入闽,来到下梅村择居创业。经过邹氏几代人的辛苦创业和积累,邹氏发展成为闽北茶商巨贾。据地方史料记载,下梅邹氏与晋商合作成功后,每年获利百余万两银子,遂建豪宅七十余座,立家祠、设文昌阁、修当溪,建码头。
邹家祠堂
邹氏家祠是下梅村标志性古建筑,也是武夷山境内保存得最完善的一座祠堂建筑。祠堂门楼气势宏阔,砖雕图案丰富多彩。
邹氏大夫第:清代建筑,是下梅村众多古民居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位于下梅村北街,因屋主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
宅第大门口地面全部用青石铺设,两旁的拴马石和旗杆石仍保存完好。屋宇富丽高贵,又不失风雅。
邹氏大夫第
大门面壁的砖雕,题材丰富,形态逼真,浮雕和透雕相结合,层次分明。两厢的木雕隔窗分别雕刻蝙蝠、花卉等吉祥图案。
每个天井都有两个石花架,一高一矮。府中花园,是江南园林风格,清雅别致。“借景”的设计,形成一幅幅“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画卷。
巧妙的设计
闺秀楼:位于下梅北街邹家,是第宅内的附属建筑,主要供家族中黄花闺秀,妻妾小女休闲娱乐。该楼为双层楼面,结构精巧。底层木板饰以花纹;上铺方砖,图案简洁。吊顶木刻精美,四壁雕窗,倚窗可环眺窗外山水景色。
闺秀楼
达理巷:位于下梅北街方宅门,紧靠方宅“参军第”。该巷修建于清乾隆二十年(年),当时下梅首富邹茂章的后裔建宅于方宅参军第南面,两户人家因后墙紧贴,都无法开后门,方氏在塞外镇守边关,捐躯阵亡,家眷清贫,邹家常资银抚恤。方家遂以让墙之举,表示感激。邹家后门得以开启后,耗银数百两,傍方家东边风火墙造巷10余丈。此巷后被誉为“达理巷”,寓“通情达理”之意。
达理巷
施政堂:位于邹氏大夫第右侧,为二厅三进结构,设有书阁、花圃,内置清代风格的广式古家俱,家俱上的精雕令人叫绝。悬挂堂上的匾额保存完好,匾额上”施政堂“三字乃清乾隆年间四大学士之一、军机大臣王杰所题。
施政堂
儒学正堂:位于下梅北街,为二厅三进建筑,因府主陈镛喜得贡元(贡生考试第一名),获候补“儒学正堂”(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长),遂制匾悬于厅堂,光耀门第,乡人称其府第为“儒学正堂”,一百多年前的候选儒学正堂的捷报至今还贴在屋内墙壁上,文曰“贵府陈老爷名镛,奉旨乡荐以五经中式第一名贡元,咨吏部候选儒学正堂”。
儒学政堂
星村镇:位于武夷山风景区内的大集镇,产茶历史悠久。元代(年)设镇,明代嘉靖时称“星村市”。
武夷山星村镇
清代以来,星村镇茶商云集,是武夷岩茶集散中心,有“茶不到星村不香”之说。镇内村所产的“正山小种”红茶,于17世纪就畅销西欧。星村镇产乌龙茶珍种“肉桂”乃全国名茶之一。
茶区
武夷山茶博园:面积7.8万平方米,设有景观园区、茶文化演出观赏区、茶叶博物馆和地下广场。多角度多维度地叙述武夷茶史,展示岩韵风姿。
武夷山茶博园
茶文化表演
在这里,品、观、聆、行地感受着武夷茶独有的美学。品茶之岩韵,观茶之胜景,聆茶之文化,行茶之阡陌中,仿佛觉得自己置身于诗中。
茶景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
或许,前世你我也是仙者,曾在此垂钓煮茶,弄舟清溪;如今跌落凡尘,却依然循着茶香而来,回到魂牵梦萦的武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