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茶不止是近日大家兴致勃勃的一种泡茶理念或者形式,而是自明代天下废蒸青点茶后,在泡茶法形式的路上,由武夷山无名的伟大茶人孜孜不倦的钻研茶叶的潜在的美感,并且重新挖掘。
功夫茶是清代中期,源於武夷山然後傳到閩南潮汕地區,集採摘、製茶、沖泡、配具之大成,是唐宋明清千年來茶文化的又一巔峰。其无比重要的发明就是颠覆一直崇尚的嫩芽采摘原则,敢于晚一个奉行千载的清明节气,等待茶叶开面。
这个完全违背茶农利益以及官府纳贡的想法,应该是武夷山的僧道们长期共同切磋并且努力付诸实践的。他们拥有自己的茶园可以放开手做实验,不像茶农以此为生。
他们长期一边无限的吸取自然最美好的气息,同时又得到沉檀圣洁的滋养,对香气的修养会不满于红绿茶的清新甜润,同时道家戒律中勿折初生,看待嫩芽如同僧人见杀,故此历代好茶的僧人多而道士少,我更多的认为功夫茶的发明是出于道观,而由僧人发扬。
因为后续的那些制作工艺不像蒸炒发酵等流传数千年的烹饪手法,核心的摇青揉捻必须是深谙物理化学的道士才能创造,最后无美不具的功夫茶面世了。
此深邃莫测的理解,不只于茶叶的采摘制作,对茶叶和水的关系,也作出极其细致的思考,唐宋碾碎调水,明代淹泡水中,茶叶与水的关系截然不同,功夫茶叶末并用,既能将茶叶自然的芽叶片梗一体同摄,壶中满茶,复能水与叶无间相融,个中奥妙回荡,俯视他茶,真有天渊之别。
正因发明者怀抱睿智和探测天地灵秀的慈悲,由茶叶生于树上,制于火下,释于水中,一丝不苟,层层深入,故此于采制有“看青做青”这句看似平常的惊人之语。这句话反映出制作者已经不是将制茶当做工艺品般的有迹可循的手工熟练,而是直达艺术创作时候,技法与灵感并重,他们不是追求一个特定的标准,而是以娴熟的技法,香味的修养,等待每一次天地给予的崭新的创作机会,乃至于泡茶亦复如是。
唐宋时代碾茶调水,水与茶是交融成粥,然而茶叶苦水需要压榨部分,才能成就口腔中的协调和谐之美。
明代急于律法,朱元璋唯恐子弟耽于逸乐,将宋代有碍于武力张扬的雅致闲事一一禁止,喝茶也就狼狈的中断了那由陆羽规范的数百年的传承,整个明代只能视为将就延续。
功夫茶中重新重视走水,即是走苦水,此一原则贯穿于做青摇青焙火炖火等所有工序,目的都是追求茶汤最终的浓度能匹配唐宋,茶与水的关系,却蜕变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茶叶的内蕴在每一泡的浓淡变化,更贴近传统书画笔墨烟霞妙趣。
所以功夫茶不止是泡茶方法,而是清代伟大殊胜的茶叶审美的突破,今天爱好此道者首先应该明瞭叶末并存的意义,不应舍弃芽片梗末,而制作者不能以清香为名义而偷工减火,导致走水不尽,既易反青,又无沉檀等圣洁之萃,徒与花草争艳,终为浅薄。
须知古今中外伟大的艺术都是追求灵性的向上,当然,一旦物以为宝后,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炫耀逞豪,攀比斗富,亦经常见,虽曰无可奈何,但是仍然希望有心人能真心对待,免辜负伟大的古人和传统。
香港茶学大家·穆如穆如老师,籍貫閩南,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师承潮汕功夫茶大家顏礼长先生,口传心授,历时五年方得皮毛。后数十年钻研用力,渐能优游其中。
「穆如茶学」新年首讲·功夫茶要义
穆如老师首次公开传授功夫茶要义,將从器皿的解釋,沖泡的流程和细节要求,阐述流传有绪的口诀,逐一深入说明,並指导学员每个步骤的法门。希望学员能掌握功夫茶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阶课程内容如下:
1.第一课:口诀傳授,解釋流传的口诀每一个步驟的要求
2.第二课:动作指导,传授坐姿,指法,包括執壺、持杯、納茶、分茶等核心步骤。
3.第三课:功夫茶理論全貌,解說其採摘要求、製作要求、沖泡要求、配具要求,属于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完整理念。并阐述最后《一杯茶》的概念。
课程时间:年1月19日/20日两天.14: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