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妈宫粽球的名气大,本地人却几乎不去吃,

庙宇老妈宫

汕头最古老的庙宇老妈宫,是汕头开埠前最早的建筑之一。

而老妈宫戏台则是建成于清朝嘉庆年间(公元—年)的汕头老妈宫对面的空地,每逢正月十五和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等重大民俗节庆时搭建戏台举行以纸影戏为主的演出活动,平时则是商贸集市所用,称“妈宫前”。

年,这个地方建设为汕头第一市场(也叫升平市场),据史料记载,当时共有4层楼,一、二楼为农贸市场,三楼为升平戏院,年遭日军轰炸,只剩下两层,还有建筑物外墙的华丽的罗马柱悄悄地表达当年的繁盛。解放后,老妈宫先后作为商贸市场、小商品交易所和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的办公经营场所。

年,老妈宫戏台被列入保育活化小公园片区的重点内容,成为汕头埠民俗文化展示馆,开始全面修缮。修缮好的戏台二楼作为潮剧、木偶戏、潮州大锣鼓等传统艺术表演和交流的场所,一楼是潮汕功夫茶茶馆,一边听戏一边喝茶,声色光影、品茗论道,人生之大境界。

老妈宫戏台夜景

然而,真正让老妈宫的名字享誉潮汕内外的食客,并非因为拥有深厚的潮剧文化的老妈宫戏台,而是在老妈宫附近,有一家专门做老妈宫粽球的小食店。

有人可能会问,不就是粽球吗,没什么稀奇的,全国各地都有,毕竟粽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小食,历史悠久,各地制法有所不同,如泉州的肉粽,饶平的栀粽,珠三角的甜粽,风味各异。

但老妈宫粽球不一样,它是广东潮汕地区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名小食。以糯米为主料,外形为六角球状,制作工艺要求严格,是一种口味独特的粽子。

老妈宫粽球馅料比较特殊,是甜、咸双拼料馅,也就是说一个粽子里有甜有咸!!!而甜料馅部分为乌豆沙馅和水晶馅;咸料馅部分为香菇、虾米、腊肠、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然后用竹叶、咸草包裹扎成六角球形。

你看看,单纯馅料就这么讲究,这么丰富。

因此老妈宫粽球吃起来,口感层次丰富,而且好吃不腻,食量较大的成年人,可以吃下两个以上。毫不夸张,对比其他地区的粽球,老妈宫粽球好吃程度可以说是排在前列。

(ps:粽球只能存放三天,外地朋友想要外带的话,可得注意时间哦!)

不过,就算是汕头本地人,知老妈宫粽球好吃,而不知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潮汕地区流传有这么一句俗语:“生意细细会发家,工夫大大只度生。”但这句俗语的原版其实是“粽球细细会发家,灰匙利利只度。”意思是,经营小小的一个粽球会发家致富,学会操作锋利的瓦刀只是掌握一门勉强谋生的手段。而且,这句俗语的典源来自于我们熟识的老妈宫粽球。

据说老妈宫粽球的第一位制作者叫张强德,创造了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同的粽球——独特的“双烹粽”,每个有咸甜两种馅料,个头大外观也好看,是六边棱四个角的球体。

民国初年,张强德将粽球生意转到汕头埠,晚上点灯在家里制作,白天在儿子张良杰的帮助下,搬到升平路头老妈宫邻近墙角摆摊叫卖。

老妈宫粽球

当时老妈宫是汕头埠的闹市,地利好,且张强德制作的粽球货真价实个头大,最适宜基层老百姓吃,生意自然火热。

但张强德认为做生意的不如那些有手艺的匠人,所以在心里一直是不愿意自家的孩子子承父业。当时老妈宫正在修缮,于是他决定劝说儿子,去学习嵌瓷,“把灰匙的工夫学上手,就不愁会饿死。”

然而张良杰并不同意父亲的观点,还拒绝道,“粽球细细会发家,灰匙利利只度。”他认为,生意能够发财致富,而工匠只靠工薪,是发不了财的。

后来,张强德死后,他的儿子张良杰把生意做大,在老妈宫对面的新关街租了一间铺面,开设了顺德号粽球店,店里挂着“食定正知”的条幅。

但后来,大家都知道有“老妈宫粽球”和“食定正知”,却鲜有人知“顺德号”。

不过,现在的老妈宫粽球只剩下名气而已经没有原来的味道,难吃还很贵,汕头本地人都很少去吃或者提及老妈宫粽球都止不住吐槽几句。原因是老妈宫粽球这个牌子,由于历史改革原因给了私人承包经营,而原来的老员工们自己创办了小公园老牌粽球,继续保持原来的经营模式。

所以,外地的朋友如果想要吃正宗的潮汕粽球,就不要到老妈宫粽球被坑,附近的好几家粽球都比他家好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