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工夫茶驰名中外。人们在小说、电影、电视剧里常可见到它的形象。那么,潮州工夫茶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说不清始于何时,潮州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饮茶方式。无论是茶具的组成,还算煮、沏、饮的过程,都十分讲究,人们称它做“工夫茶”。
先说茶具。包括小木炭炉,小砂锅、茶筛、茶杯;其中茶壶最关键。壶由红色陶土制成,形状古朴而小巧,有两杯壶、三杯壶、四杯壶之分。所谓“x杯壶”,是只满壶能斟出几杯茶汤而言。一把好壶,其实就是一件工艺品。旧时,倘能得到一把诸如“孟臣”之类名贵的茶壶,主人往往还要请能工巧匠给包上一层黄金或白银,并在上面镌刻精致的花纹图案,作为传家宝。因为潮州人讲究壶里的茶渍不能洗掉,所以越积越厚,容量日益缩小。有的茶壶,祖父用时,可斟茶汤四杯,及至孙子用时,仅容三杯甚至两杯之量了。不少老茶客,把茶壶看成自己的生命,平时斟茶,就是再忙,也要自己动手,深怕不小心摔破了。甚至探亲访友,也忘不了在口袋里装进它,因为,坐下来,用自己心爱的茶壶冲茶,怡然自得,别有一番情趣。
茶杯小得特别,口径不过两三厘米,深度一两厘米。它是用晶莹的上釉白瓷制成,杯体薄得呈半透明状。茶汤斟到茶杯里去,白、褐对比强烈,色彩分明,色、香、味三者俱全。
当然,名为工夫茶,重在“功夫”(手艺)两字。显示功夫的,在于沏茶的全过程。
潮州功夫茶的用水,以泉水,井水为上品。装入特制的山东梨状的小砂锅,置于小木炭炉上煮沸。炉离茶筛(放茶壶、茶杯的盛器)不宜超过七步,为的是能保持水的温度。水开里,先烫茶壶茶杯,使之有一定温度后倒出,再放茶叶与壶内。砂锅添水再煮,及至再度煮沸,便可沏茶了。沏茶时要做到“高冲低斟”:小砂锅里滚烫的的水于五至八寸的高度冲入壶内;茶壶嘴贴着茶杯面把茶汤斟到杯里。之所以要这样,在于高冲能使壶里的茶叶翻动,充分受热,并比较迅速地把茶叶上的杂质冲激上水面,溢出壶外,而同时,茶叶的有效成分能均匀地溶解出来;低斟呢,一可避免声响,二可避免茶汤冒起泡沫。更有趣的是斟茶时不能一股脑儿地斟完一杯之后,再斟第二、第三杯。而应按杯子多少往返循环地斟。这叫做“关公巡城”。“关公巡城”已毕,便是“韩信点兵”——把茶壶里不多的茶汤依次地滴到各个茶杯里去,直到滴完为止。
茶壶通常只有一个小苹果那样大小,完全可握于手心。但整个儿握住,一则太烫,再则不太雅观。正确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捏住壶把,食指轻轻按住壶盖。“韩信点兵”时,食指把壶盖稍微推开,以便于把壶中茶汤滴干净。
茶终于沏到杯子里了。于是,大家互相招呼,互相推让,让客人长者先饮。饮时,能“一饮而尽”为好。分几口,慢慢儿地呷,便是不谙此道。
饮下一轮茶之前,还要用开水汤杯、净杯:沏茶者先在一大杯中倒满水,然后用大指、食指、中指三个指头拿着功夫茶杯,浸在大茶杯里,再轻轻地旋转功夫茶杯,杯的边沿便被清洗干净了。
工夫茶很酽,初进嘴时稍有苦味,但旋觉芳香盈咽,久而未尽。这就是“候底”。工夫茶之优劣,标准就是“喉底”之有无、浓淡哩。
潮州功夫茶向来为潮汕地区的人所喜爱。近年来,又逐渐吸引里外地人。随着潮州人的足迹所至,功夫茶也传到东南亚各地。当你在汕头、广州以及曼谷、新加坡的古式古香的茶楼上看到人们饮工夫茶的那份乐趣,你会感受到中国茶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