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漳平水仙茶的起源西部文明播报

手部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577583.html

1、漳平茶史渊源:

漳平在公元年至年属晋安郡(现晋江安海),公元年至唐代以前属南安郡(古代称丰州),闽茶史最早的茶事记载“莲花茶襟”摩崖石刻在丰州九日山,追溯至公元年,比陆羽《茶经》早年。唐初属汀州府管辖,唐大历十二年(公元年)属漳州府管辖,明成化七年(公元年)置县,年撤县建市,建城近年。

2、漳平的野生古茶树:

《漳平县志》记载:年普查,在南洋镇北寮村的石牛岽、冷水坑,梧溪村的横坑,永福镇西山村的朝天岭,颖水村的后隔等地均发现野生茶树。南洋镇北寮村的石牛岽发现上百株野生苦茶。其中最大一株茶树高达7.35米,树冠宽5.5米,基部径围1.3米,叶长14-16厘米,宽6.5厘米,叶脉9-15对,叶缘锯齿24-25对,叶色浓绿,估测已有多年树龄,全省统一编号:。这株罕见的水仙茶树被专家称为水仙母本活化石,是福建省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一株水仙古树,当地百姓称该株母树为“仙茶”,所加工的茶叶按当地百姓的叫法,称之为“晚甘侯”,从被当地人发现与采制至今约有年的历史。北寮村与龙岩白沙灶山村牛头隔山坡上,发现了3株苦茶树,高达8~15米围径30~60厘米。福建省农业厅、漳平市人民政府在9年于此立“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石碑。

3、起源于双洋大会村刘永发

漳平水仙茶茶饼是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据史料记载,20世纪初,宁洋县(年撤县,今漳平市管辖)溪口村大会自然村,有一个茶农叫刘永发(公元-年),原名刘崇辉,在考察了当时建阳水吉茶叶的种植、加工工艺之后,他从建阳水吉购买了水仙茶苗,带回来老家宁洋县(今漳平市双洋镇管辖)大会村牛林坑的山坡上栽培,从而开创了漳平种植水仙茶的历史。

刘永发考虑到水仙毛茶条索疏松,认为携带不便,且易于吸湿变质,因此,在最初的制作工艺流程中于揉捻后增加一道“捏团”的工序(约年),即将揉捻叶捏成不圆团,用纸固定焙干成型。然而,捏团形状大小不一,不便销售,而后(20世纪20年代)又逐渐改用一定规格的木模压制成方形茶饼,用既结实又没有异味的木制四方模具,将炒好、揉捻好的水仙茶压制成饼,再用盖好印章的白纸包装定型,然后用文火慢慢烧烤,固香成型。于是,水仙由原来的“条索状散茶”变成了“团茶”再变成了大约四指宽的“方块茶饼”,每小包20克左右(每斤大约25包)。这样的茶叶包装既节省空间,运输过程中又不易损坏,方便长途远洋运输,可以说是刘永发的一大创举。因为创制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茶品——漳平水仙茶饼,刘永发荣膺“漳平水仙茶创始人”殊荣。

为了便于销售,刘永发把茶叶产地的信息详尽地印在了茶饼的外包装上,盖上“永发:宁洋大会乡七星岩自采正岩水仙发售”印。这18个文字所包含的信息量相当多,说明茶叶产自宁洋县大会村七星岩,茶叶品种源于闽北的正岩水仙并延续了其加工方法,并标明了制茶人和发售人是刘永发。刘永发把自己的名字当作商号,并打上了明显的字号,这是目前所发现的漳平水仙茶最早的商号,称为“漳平水仙茶饼第一印”,是漳平水仙茶饼最古老的印章,也是漳平水仙茶饼最早的商标。

4、传承于双洋中村邓观金

刘永发的女儿刘金娣、徒弟邓观金继承了刘永发的水仙茶制作工艺。刘永发去世后,他唯一的女儿刘金娣继承了他的制茶技术和印章,可出嫁后却不再种茶做茶了。徒弟邓观金继承发扬光大了漳平水仙茶。

邓观金35岁那年,来到了大会村,正式拜刘永发为师学习漳平水仙茶的制作工艺。学成后,向师傅要了十几棵水仙茶苗,并将其种植在中村的下盂后山上,经扦插育苗,逐步扩大种植面积,经过几年的种茶制茶实践,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上,已远远胜过师傅,成为漳平最大的产茶户。刚开始,邓观金使用师傅(刘永发)的“永发”记商号来销售自己制作的茶叶,他还用做好的茶叶与师傅交换同等重量的包装纸张,并且把每次卖茶收入的四分之一作为酬金答谢师傅。一直到他觉得自己的制茶技艺可以完全独立时,才自己刻制邓金记字号“邓金记:宁洋中村南峰岩水仙”并开始独立经营。从这个印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邓观金除把“永发”印章中的茶叶产地“宁洋大会乡”变更为“宁洋中村”外,还把最关键的“正岩”的“正”字拿掉了。在邓观金看来,他的水仙茶苗是跟师傅要来的,应该算是漳平本地品种了。

5、兴盛于南洋镇茶产区

南洋镇地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过渡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利于作物多熟和林木速生,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繁育,为茶叶的生产提供有利的自然条件。唐代,南洋原住民就已经把水仙茶称为“小种茶”“晚甘侯”,后来改名为“水仙茶”,南洋镇的茶叶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厚重的文化底蕴。

民间制茶艺人张旗生,年轻的时候慕名到中村邓观金处拜师学艺,完成学艺后,向师傅(邓观金)买了10株水仙茶苗,将其种在老房子边上。20世纪50年代,在张旗生的带领下,南洋乡的农民开始大量种植水仙茶,张旗生也把学得的制茶技术在家族和乡亲们中广泛传播。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南洋公社(现南洋镇)开辟了两个“茶果场”,一个是暧洲村小车自然村茶果场,一个是梧溪村溪东坂茶果场,大量繁育、种植、制作漳平水仙茶。同时,南洋公社的各个大队(村)也都积极地搞副业开辟茶山,种植、生产漳平水仙茶,所生产制作的茶叶由乡“茶企”收购,大量外销漳平水仙茶,效益极好,激发了南洋广大农民的种茶热情,也迅速地传播了水仙茶的制作技术。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些茶场也分别承包给了当地的社员,至今已有60年以上的历史,成了名副其实的老枞漳平水仙茶。从此以后,茶农们不断地扩大茶园,增加种植面积,大力提高茶叶产量,漳平水仙茶产业在南洋镇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南洋镇也成为了漳平水仙茶的核心产区。年,福建水仙茶品牌战略联盟推荐双洋镇的中村、大会村,南洋镇的南洋村、党口村、北寮村、梧溪村、营仑村、红林村为水仙名茶村。漳平水仙茶饼名茶飘万里,缘结八方。

6、发展历程

元代,漳平已开始种茶,明清时已有专门茶叶加工作坊。茶叶生产成为农民的一宗主要收入。清末民初,社会动乱,茶叶销路不畅,生产日趋萎缩。年(民国25年),全县茶叶总产量75吨,至年全县茶园面积亩,总产量降至8吨。

新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发展茶叶生产,鼓励垦复,扩种茶园,给予资金、技术、肥料支持,仅~年就拨款57.68万元,用于扩大茶园种植面积亩。年,全县茶园面积发展到亩,比年增长28.7倍,茶叶总产达吨,比年增长56.9倍。

在政府持续的扶持和重视下,漳平水仙茶的种植面积、产量年年增长,至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1.12万亩,产量达吨,产值8.6亿元。全县各个乡镇均有种植漳平水仙茶,以南洋镇为核心产区,辐射新桥、双洋、和平、溪南、象湖、官田、永福等乡镇。

7、漳平水仙茶的史料:

清朝光绪年间的宁洋县正堂有戴培基题词“香国同春”,宁洋县知事吴锦题词“云胰妙品”,福建省实业厅(今农业厅)李厚恩厅长题词“余甘旧种”。这些题词可以说明当时漳平水仙茶的品质俱佳,不仅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欢,同样也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关于漳平水仙茶非常重要的史料:其一是境内出土的明代紫砂茶壶,说明漳平很早以前就盛行功夫茶、讲究饮茶文化了;其二就是印刷于年的茶叶生产机器样本;其三是关于“泰昌”茶庄的四样文物,它们包括泰昌茶庄的各品种茶叶说明的宣传广告单、为警示假冒泰昌茶庄茶品的广告宣传单(双洋水仙的发源地、特征、作用及性能,“水仙茶茶味与众不同,气味奇香,性纯耐泡,质量浓厚……”等文字清晰可见)、泰昌茶庄铁盒包装的商标印刷样品、印有泰昌茶庄篆书、宣传茶叶品牌(提到在国外获奖情况,有“各种名茶早已驰名中外,各处展览会得奖数次……”字样)、相当于瓦当底纹的八言对联模本等。7年,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文物,此四样文物被送到漳平市博物馆保存。

(根据材料整理而成)

作者/来源:漳平水仙茶人家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