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所处的宁夏西海固
既是灿烂的马家窑文化发源地
又曾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
“天旱干枯水断流,麻雀渴得喝柴油”
是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历史写照
24年来
福建、宁夏两地跨越山海
开创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
扶贫协作之路
吊庄移民:改天换地拔“穷根”
上世纪70年代末
全国人均国民收入多元
而西海固不足百元
拨款、送粮、拉水、发棉衣的扶持救济
却没能改变
“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问题
年
茫茫戈壁的永宁县玉泉营
被命名“闽宁村”
闽宁协作奏响了“序曲”
通过“吊庄移民”
24年间
闽宁村接纳了
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万多名移民
人口从多人发展到6.6万人
人均纯收入由元跃升到元
闽宁村发展成了闽宁镇
经过6次搬迁
西海固万贫困村民
离开了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永宁县闽宁镇建设初期,群众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摄于年7月。新华社发
闽宁镇新貌当地宣传部提供
闽宁镇新貌当地宣传部提供
闽宁镇新貌当地宣传部提供
产业富民:由“输血”到“造血”
稳得住、能致富
村民搬迁后才能扎得下根
闽宁对口协作在建立之初有5项机制
不是单纯的给钱给物
由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社会参与
“闽宁”深度合作模式
在宁夏处处镌刻下印记
年是个拐点
全方位协作、互融式发展
为“闽宁模式”注入了市场因子
基础设施、产业链条在进步
消费扶贫、金融扶贫等举措在落实
实现“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西海固的各个乡村
几乎都有闽宁协作扶贫车间
苦苦菜、蕨根菜、
蒲公英、地椒茶等土特产
加工包装后直接分销到南方各地
(上下滑动了解更多↓↓)
上马村扶贫车间工人正在将地椒茶装盒。人民网王嘉澍摄
闽宁镇红树莓扶贫生态园。来源:人民网
闽宁镇富贵兰服装厂曲源摄
双向互助:优势互补共谋振兴
种下一棵苗,伸出一条链
葡萄产业改变了
西海固许多贫困家庭的命运
年底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57万亩
成为宁夏“紫色名片”
扯下一尺布,闯出一条路
福建的服装企业
在宁夏寻找着发展的未来
闽宁镇富贵兰服装厂产值1亿多
解决当地就业近人
通过闽宁协作
宁夏人喜欢上了福建的功夫茶
福建人喜欢上了宁夏的手抓肉
闽宁协作正焕发出不竭的动力
凝聚出新的智慧与力量
在六盘山下奏响脱贫攻坚的胜利凯歌
(上下滑动了解更多↓↓)
手抓肉曲源摄
功夫茶曲源摄
点击图片
了解更多脱贫故事↓↓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