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夫茶是怎么理解的?首先还得从工夫茶发展史讲起。
功夫茶是汉族民间传统的品茶风尚,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潮汕)府(今广东省潮州地区,含汕头市经济特区、潮州市、揭阳市等)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07:59所谓功夫茶,并非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工夫二字,要在水、火、冲工三者中求之。水、火都讲究一个活字,活水活火,是煮茶要诀。《茶经》说:“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其下。”
《茶经》又说:“山顶泉轻清,山下泉重浊,石中泉清甘,沙中泉清冽,土中泉浑厚,流动者良,负阴者胜,山削泉寡,山秀泉神,溪水无味。”
煮茶要诀,“水常先求,火亦不后”。苏东坡诗云:“活水仍需活火烹”。活火,就是炭有焰,其势生猛之谓也。
功夫茶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件。广东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即:一、茶壶;二、茶杯;三、茶洗;四、茶盘;五、茶垫;六、水瓶与水钵;七、龙缸;八、红泥小火炉;九、砂跳(俗称“茶锅”);十、羽扇与钢筷。
具体炮制方法如下:
第一:治器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
第二:纳茶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
第三:候汤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
第四:冲茶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
第五:刮沫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功夫要点。
第八:洒茶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
品茗八法:一、赏泽起舞;二、招君出塞;三、闻香识茶;四、喜逢甘露;五、苍龙入宫;六、温床暖玉;七、香消玉殒;八、归阁凝香。
关于茶道文化:
工夫茶分福建、潮汕、台湾三个派系,福建喝铁观音比较多,潮汕喝单枞茶比较多,台湾则喝冻顶乌龙比较多。但是从冲泡方法上来说,三者是共通共融的。
中国茶道之“七义一心”:(一)茶艺;(二)茶德;(三)茶礼;(四)茶理;(五)茶情;(六)茶学说;(七)茶导引(即茶气功)。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即“一心”)是“和”,这就是中国茶道的“七义一心”。
中国乃礼仪之邦,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的、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部分文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