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南部山区的黄巢村,是带着茶香的。
早晨四点,和李玉兰一起苏醒的,还有屋后的百亩茶园。
南山有茶,鲜少有人知道。但是,浇灌茶园的泉水知道,叽叽喳喳的鸟儿知道,闻香而来的游客们也知道。为茶园操了17年心的女主人李玉兰,最想让大家知道。
济南有茶园,何必下江南。
采茶“挺讲究”
6月3日早5:22,已经进了6月了,南山的清晨还是冷。
在黄巢村的金玉茶园,67岁的村民卢桂兰紧了紧身上的毛衣罩衫,手上的活儿却忙个不停。在茶园待了13年的卢桂兰,忙的是名副其实的手艺活——她是茶园里的采茶工。
卢桂兰早晨4:50就来了。采茶的工作没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天亮了便就着日头采摘,日落了就回家去,一年四季,看天吃饭,质朴又简单。卢桂兰起得早,忙活完家里的事,就来到茶园。早晨天气凉爽,能多采一些。
一副手套,一个小板凳,一个小桶,一顶太阳帽。在茶园里,这是采茶的工人们不约而同的装扮。80多亩茶园,一列列茶树整齐有序,一眼望不见尽头。踏过原生态的泥土和用塑料管子铺设的简易小路,卢桂兰轻车熟路把小板凳放到其中一列茶树前,戴上手套,小桶放到脚边,采茶的工作在5点正式开始了。
采茶工作很讲究。“今天采的是一芽一叶。”卢桂兰伸手采了一片茶叶,冒着嫩芽的茶叶芯儿就是“一芽”,旁边稍微大些的叶子就是“一叶”。这样的茶叶,用料要更嫩,炒制出来香气扑鼻。有时候,采茶还会选择“一芽两三叶”,这种茶叶形状更大、分量更重,更耐泡。
虽然叫“茶树”,但最高不过也就到小腿膝盖,这样的高度最适合茶树的生长,也是茶叶产出口感最佳的高度。在层层叠叠的新鲜茶叶之间,在已经长大的老叶子和嫩芽的摩擦碰撞中,采茶,讲究的就是“眼疾手快”。
67岁的卢桂兰干了十几年的采茶工,为了方便采茶,她的手套是露着大拇指和食指的。一年下来,手套已经换了两副了。两个指头手套的边缘又磨出了线头,其他几个的手套尖也都被日复一日的采茶工作磨黑。
一年两副手套的工作量,也让卢桂兰练就了一身在茶园中抽丝剥茧快速采摘的本领。仿佛无需辨别,在反反复复的茶树和小桶之间,来自大自然最新鲜的味道从这里开始了起点。
好茶叶的生态密码
金玉茶园有80多亩茶树,按大棚算的话,得有七八十个大棚。窝黄路是村里的主要干道,茶园就在路两侧,南边有,北边更多一些。卢桂兰和其他几个采茶工一共不过二十几人,五六个人一组,一个上午,能把一个大棚的茶叶采摘完,一天下来能采摘两个大棚。茶叶采后十天左右能长出新芽,采完一圈之后,基本上就能循环一次了。
早晨7点半,李玉兰拿着一个编织袋,来收今天的第一波收成。同时在手里拿着的,还有鸡蛋和粽子。“今天是端午节,给大家过个节。”李玉兰笑了笑,采茶的工人都是本村的人,最近的离茶园不足公里,最远的走路15分钟也就到了,陪伴了茶园多年的工人们,和李玉兰早成了一家人。
卢桂兰的小桶刚刚装满,身边几个工人的小桶也都陆续满了。李玉兰把编织袋撑开,将桶里的茶叶倒进去。她随手抓了一把茶叶,细细看着采摘的品质。“你看,我们这的茶叶种出来的品质没得说。”
作为南部山区唯一的一处茶叶种植农场,这个坐落在海拔多米的茶园,掌握着茶叶清香醇厚的生态密码。“我们这个地方,在泰山北边,而且土质偏酸性,水是弱碱性,适合茶叶生长。”茶园的女主人李玉兰对自己的茶叶很是骄傲,再加上南部山区本身昼夜温差大,更让茶叶获得了丰厚的滋养,“就我们这一带能种,其他地方都种不出来。”
黄巢村早有种植茶树的历史,但因规模较小,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畅等原因,茶园一直没有发展起来。“那时候只知道我们村适合种植茶树,但是好茶出不了村,规模一直没起来。”李玉兰说。事情的转机发生在年,36岁的李玉兰偶然得知家乡的土地适合栽种茶树后,毅然辞职返乡创业,发展茶园。
从刚开始的一个试验大棚,到现在七八十个大棚,茶园的发展逐渐形成规模,采茶、炒茶、卖茶的产业体系也慢慢成熟,李玉兰很欣慰,“事实证明,咱们这的水土适合茶叶生长,茶叶的品质也冷好。”
新鲜的茶叶收好了,李玉兰背着沉甸甸的编织袋,走向加工车间。
远处,太阳从山那边缓缓升起,阳光下,田地里,李玉兰的影子被拉得很长。
南山也能产龙井
李玉兰的茶园,有自己的生产车间。一筐又一筐新鲜采摘的鲜叶,在这个四五十平米的房间里,完成了成为成品茶叶的蜕变。
李玉兰把刚刚采好的茶叶倒进一个个大盖垫上,在从田间地头出来以后,要首先完成晾晒的工序。这一轮采摘好的茶叶,零零散散铺满了三个盖垫。晾晒三四个小时后,李玉兰根据茶叶品种的不同,再进行不同的加工工艺。
“无论红茶还是绿茶,都是由这些鲜叶炒制出来的。”车间不大,但是茶叶输送机、冷却机、揉捻机、炒制机等专业机械设备一应俱全,这都是由鲜叶到成品茶必不可少的步骤。“龙井、碧螺春这些品种的茶,我这也有加工的机器。采摘的茶叶达到形态的标准后进行加工,就能成为我们常见的龙井、碧螺春等茶叶了。”
“炒茶费心思。”看着一旁李玉兰忙忙碌碌,丈夫胡金良深有体会,“绿茶当天采摘后当天炒制,加工出来要一天的时间,红茶还有发酵的步骤,成为能售卖的成品需要两天。这个过程中,每个过程都需要人盯着,根据经验进行随时调整和加工。”
晾完采摘好的茶叶,李玉兰将前一天晾晒好的茶叶放进了揉捻机,昨天采摘的这七八十斤鲜叶,她打算全都做成红茶。相比来说,红茶的价格要更高些。“红茶需要晾晒后进行揉捻,揉捻就是用机器将茶叶揉成条状,方便成型。”揉捻的机器打开后,滚动的揉捻机转动起来。
半个小时揉捻下来,出来的茶形要条条顺顺,初具形态。“揉捻之后就需要发酵,就在太阳底下自然发酵,每隔半个小时翻一下。”发酵完成后,这些半成品茶叶还需要进行多次杀青,“杀青就是通过高温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让茶叶的口感更好。”李玉兰笑称杀青的机器是“柴火炒茶叶”,“这个机器需要用柴火烧高温,机器里面到达℃才能达到杀青的效果。”李玉兰说,“人家都是柴火炖鸡,我们这是柴火炒茶叶。”而在几轮杀青工序之后,才能到最后的炒茶步骤。
绿茶和红茶的制作工艺颇有不同。晾晒、杀青、揉捻、炒制之后,一天左右,绿茶就可以完成了。“为啥说功夫茶功夫茶,茶叶的制作,太费功夫了。”李玉兰说。
从早晨4点多起来采茶,到12点多完成炒茶,在弥漫着茶香味儿的园子和车间里,李玉兰就这样忙活了17年。
茶叶背后的乡村振兴
“我们这个女老板,是个女强人。”卢桂兰说。
李玉兰腼腆一笑,摆了摆手,女强人称不上,但17年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心里清楚。“经历过把大棚都压垮的雪灾,刮跑篷布的大风,还有因为气温低所有茶树都冻死了。最难的时候,都过来了。”茶叶的收成情况看天吃饭,但除了天气,十几年跑市场的碰壁也让李玉兰难忘。“刚开始的时候,天天跑市场,来回四个多小时公交车,早晨6点走,晚上7点多回,但是得到的答案都是让人失望的。”
转折点发生在年。一辈子没上过学的李玉兰,在上了10天的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班之后豁然开朗。“回来时候我就注册商标、申请营业执照,还开了家庭农场,一步步走过来了,现在茶园也成型了。”李玉兰说,“都说20年是一代人,茶园马上也20年了。”
上午10点半,卢桂兰下班了。下午再干一下午,一天能挣80块钱。“年龄大了,能在家门口干点活打打零工,就很好。”在卢桂兰看来,茶园解决了很多人的心头难事。50岁的孙梅也是这么觉得,家里有87岁的老人要照顾,她没法出去打工,而茶园让她既能贴补家用,又能照顾家里。
“现在的茶园,收入主要是靠卖鲜叶和成品茶。”李玉兰说,鲜叶采摘下来之后,有泰安的茶商会收,而成品茶靠老主顾的口口相传和游客。最近几年,李玉兰也开始承接采摘和研学,团队过来之后,她来给大家讲解茶文化、带领大家一起采茶、炒茶,让更多的人知道南山茶。最近,她也开始学着做直播、发抖音,希望能有更多的顾客知道南山有茶园、南山有茶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第一届黄巢茶叶节”的背景板还立在茶园边,小小的一片黄巢茶叶,成为了南部山区乡村振兴的名片。逐渐形成特色农业、康养民宿、文化旅游三大生态主导产业的南部山区,实现了绿色经济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越来越多的南山人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中午,来南部山区游玩的游客多起来了。有老主顾特意来到茶园,李玉兰招呼着喝茶。几片茶叶在山泉水的冲泡下缓缓绽开,随着水流的注入逐渐舒展,茶叶的香气瞬间扑鼻。“板栗香、小米汤。”李玉兰说,这是好茶的评判标准。从茶园中的饱满,到制作过程中的变化,到被水温柔恢复原貌的茶叶,也完成了“三生三世”的转变。从舒展到收缩再到舒展,一如茶叶的原貌,一如李玉兰的初心。
“这茶真香。”茶室里,清澈甘冽的茶水清香醇厚、回味绵长。
来源:齐鲁壹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