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寻中国漳州工夫茶中的ldquo四件

福建漳州城乡多数人家都有喝工夫茶习惯。走家串户几乎每家都能发现古朴雅致的工夫茶具,不少人家还将工夫茶具当作典雅的居室饰物,陈列在多宝格中。工夫茶具既有欣赏价值,又有收藏价值,是茶友的心爱宠物和藏友的钟爱藏品。

漳州的工夫茶具是由“孟臣冲罐”“若琛瓯”“玉书锅”和“红泥烘炉”组成。在“四件宝”中最值钱的首推“孟臣冲罐”,它是一种用宜兴紫砂茶烧制成的小壶,漳州人俗称此茶壶为“冲罐”。孟臣是明代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匠,姓惠。惠孟臣制作的小茶壶胎壁薄,红润娟秀,细腻柔滑,体态轻巧,造型古朴,口盖严密且浑然一体,尤适泡沏工夫茶之用,底款有“孟臣”二字或“惠孟臣制”楷书题款。用“孟臣冲罐”泡出的工夫茶色、香、味皆浓,盛夏隔夜茶也不易馊。台湾著名史志学家连横(~)的祖籍在漳州,他在撰著的《茗谈》中介绍漳州人品茶时写道:“茗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以豪,且不足待客。”

漳州人常言:“金玉有价,孟臣无价。”一把古老的孟臣冲罐丢失或损坏,都会令茶具主人十分痛心。父亲曾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老茶人,每晚必要用“孟臣”泡工夫茶,喝了方能入睡。有一夜,他饮完茶吹灯就寝,不慎碰了一下茶几上的壶盖儿,黑暗中只听“啪”的一声,他料想壶盖儿已被摔碎,心生懊恼,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想,既然壶盖儿已碎,留下那无盖壶更勾人伤心,于是索性起身,摸到壶身朝窗外扔去。翌日,老茶人无精打彩穿鞋时,意外发现壶盖儿躺在鞋里完好无损。他后悔莫及,喃喃自语道:“壶身都扔了,留盖儿有何用?”遂将壶盖儿摔碎。从此,老茶人忧郁成疾,不久就谢世西去。从此传说中可窥茶人对孟臣冲罐多么珍视。时下,正宗且古老的“孟臣”在民间早已稀少,人们使用的几乎都是现代版的“孟臣”。

与“孟臣”合称茶具双璧的是若深瓯。这种小瓷杯,壁薄如纸,色白似雪,小巧玲珑,酷似半个乒乓球。将三只小杯叠起来,可含于口内而不露。若深茶瓯产于江西景德镇,盛行于工夫茶蓬勃兴起并发展成熟的清代。相传,若深瓯为清康熙时期商贾李若深所制,其质地可媲美官窑,深得人们喜爱。因杯底印有“若深珍藏”“庆溪若深珍藏”“西朱若深珍藏”等字款,因此得名“若深杯”。这种茶瓯外壁习惯彩绘山水花卉,有的书写“清心明月”“可以清心也”的回文,无论从哪个字破读皆可成句。这种杯仅能容七八毫升茶汤。为何容积这么小?主要是工夫茶多在闲情逸致时品饮,不为解渴。茶谚云:“茶三酒四踢驮(游玩)二”(指3种爱好者最佳人数组合)。品工夫茶以3人为佳,这也是漳州人平时茶盘上只摆三个小杯之故,三个杯象征“品”字。

泡饮工夫茶讲究水及水壶,因金属壶烧的水大多有杂味,而粤东烧制的薄瓷水壶“玉书锅”不但无此弊端且保温性好,寒冬季节离炉许久水温仍不低,久用也不易结水垢。这种水壶的容量只可泡完一壶茶,即从烫杯至泡好一次的茶,水就差不多了。水将开时,小盖儿被蒸气掀动“扑扑”直响,似乎在对主人说:“可以泡茶了!”原来,泡工夫茶的水不宜过热,以起“蟹眼”(初沸)为适,而玉书锅正便于掌握水温。此壶因何称之“玉书”?相传,古时有位工匠设计出此壶后,一时想不出叫什么名称好,便邀来三五茶友文朋命名。茶友见烧出的水清洁如玉,宛若玉液输出,就取名“玉输”。后人认为“输”字不祥,便用“书”字代“输”。

工夫茶具中还有一件宝,是“红泥烘炉”。此炉选取粤东优质高岭土烧制,高尺余,置炭的炉心深且小,能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门有盖儿,茶人喜用橄榄核儿为燃料,火热无杂味。这种炉子通风性能好,水溢出炉火犹燃,炉也不裂。有的炉门还配有茶联,如“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茶炉汤沸邀清客,茗碗香生遣睡魔”。看上去既有“茶味”又十分雅观,颇值玩味。

漳州人爱茶及具,品茶作为漳州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和特定文化简直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境地,它根深蒂固地融进漳州人的血脉。漳州人秉承古老的品茶遗风,或忙里偷闲,或闲情逸致,把细品工夫茶当作对繁忙紧张的现代生活的一种调节,当作一种谈合作、传信息、叙情谊的交际方式。一壶浓浓的工夫茶,泡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享受,泡出了茶人们的情谊和兴致,也泡出了无数优美动人的故事。

编辑|胡君磊

绘画|李立

美编|张陈龙

供稿|《中国保健食品》杂志林长华

转载请注明来源:西湖龙坞茶镇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3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