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介绍了茶文化的起源,今天我们用一篇来讲唐朝那些喝茶的事
先普及一下喝茶的四种方式
煎茶,点茶、煮茶、撮泡茶
茶的四种形态
粗茶、散茶、末茶、饼茶
唐朝主要是煎茶。但是这并不代表其它的饮茶方式不在,这些一定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大众流行的趋势。
唐朝的喝茶的主流形式
有人说功夫茶泡法就起源于唐代,也有人说是起源于宋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早在唐代,饮茶之风就相当盛行。唐代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唐代饮茶方式以“煎茶法”为主,“饼茶”则是当时主要的制茶形式,又称为“团茶”或“片茶”。所谓“饼茶”,是将采来的茶叶经蒸、捣碎、拍打成饼状,之后再烤干保存
备茶时,先用竹夹将茶饼取出,放在火上炙烤,之后储放于“纸囊”中,以保存茶香不外泄。等到饼茶冷却之后,将其放入“碾”中磨成粉末。接着用“罗”(筛子)来筛滤茶末,筛下来的粉末盛于“合”(盒子)内。煮茶时需要使用“风炉”和“鍑”(茶釜)。先注水于茶釜内,然后放置于风炉上煮沸。谁分为三沸,当烧水出现“鱼目”气泡、“微有声”时,即为第一沸;再加入适当分量的盐花来调味。当釜边水泡像泉涌般上冲时,即为第二沸;用勺子取出一瓢放在一旁,一面以“竹夹”在茶釜中心循环搅动,并用“则”(一种量器,用竹、铜等材质制成匙或箕状)量好茶末倒入釜中心。等待片刻,茶汤如奔涛溅沫,则为第三沸,此时将先前取出的第二沸倒入沸水中止沸,使水停止滚沸,以培育汤花。汤花薄的称为“沫”,厚的称为“饽”,细轻的称为“花”。至此步骤,茶已烹煮完毕,将煮好的茶分酌于碗中。分酌时,必须注意沫与饽要分配平均。从陆羽《茶经》中描述茶汤的颜色“其色缃(淡黄色)也”,我们可以得知陆羽亦讲求茶汤颜色的呈现。
知识点
关于煮茶与煎茶。在汉语中,煎、煮义近,往往通用。我们通常所称的“煎茶法”,是指陆羽《茶经》中所记载的习茶方式,为了区别于汉魏六朝的煮茶法故名“煎茶法”。
煎茶法是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的,是直接从末茶的煮饮法改进而来的。在末茶煮饮情况下,茶叶中的内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析出,故不需较长时间的煮熬。
茶叶经长时间的煮熬,其汤色、滋味、香气都会受到影响而不佳。正因如此,对末茶煮饮加以改进,在水二沸时下茶末,三沸时便煎成,这样煎煮时间较短,煎出来的茶汤色香味俱佳,于是形成了陆羽式的煎茶。
煎茶在本质上属于煮茶法,是一种特殊的末茶煮饮法。其与煮茶法的主要区别有二:其一煎茶法入汤之茶是末茶,而煮茶用散、末茶皆可。其二煎茶法于汤二沸时投茶,三沸则止,时间很短;而煮茶法茶入冷、热水皆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
唐朝喝茶的主流人群
寺院、民间、文人、宫廷
陆羽《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但是茶,从未拒绝过任何人。
唐代封演撰的《封氏闻见记》卷六茶,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本草》云:“止渴,令人不眠。”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①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従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②起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类甚多。③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远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至临怀县馆,或言伯熊善茶者,李公请为之。伯熊著黄衫、戴乌纱帽,手执茶器,口通茶名,区分指点,左右刮目。茶熟,李公为歠两杯而止。既到江外,又言鸿渐能茶者,李公复请为之。鸿渐身衣野服,随茶具而入。既坐,教摊如伯熊故事。李公心鄙之,茶毕,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煎茶博士。鸿渐游江介,通狎胜流,及此羞愧,复著《毁茶论》。伯熊饮茶过度,遂患风气,晚节亦不劝人多饮也。吴主孙皓每宴群臣,皆令尽醉。韦昭饮酒不多,皓密使茶茗以自代。晋时谢安诣陆纳,纳无所供办,设茶果而已。按此,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续搜神记》云:“有人因病能饮茗一斛二斗,有客欢饮过五升,遂吐一物,形如牛肺。置柈中,以茗浇之,一斛二斗。客云此名茗瘕。”
这里有两个知识点:
1.茶道大行,发源于泰山灵岩寺降魔师大兴禅教。因为要通宵达旦的学禅,通过饮茶提神醒脑。①
2.后来在民间传开,不问道俗投钱取饮。②
3.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斗茶。陆羽和常伯熊历史上第一次斗茶。③
以上完全诠释了,唐朝饮茶的人群,这也说明茶,已经进入王公贵族和寻常百姓家了。
文化的萌芽一定源于民间的生活智慧,
而传播一定是政治和信仰的助力。
唐朝喝茶的名人雅士
茶圣陆羽善于煮茶、品茶,耗一生之功著成《茶经》,流传千古,后世尊为“茶圣”。陆羽取水极为讲究,煮茶必佳泉。他将煮水分为三个阶段:一沸、二沸、三沸。认为一沸、三沸之水不可取,二沸之水最佳,即是当锅边缘水像珠玉在泉池中跳动时取用。
茶仙卢仝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年轻时隐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穷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甘露之变时,由于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为宦官所害。其诗对当时腐败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于散文。卢仝著有《茶谱》、《玉川子诗集》,被尊称为”茶仙“。
茶僧(诗僧)释皎然(俗名谢清昼)是唐代著名诗僧,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茶人,精于诗文和烹茶技艺。禅茶诗作,既有禅意,又有茶趣,堪称僧人习茶经典诗偈。
茶人必知
《七碗茶歌》
卢仝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饮茶歌诮程石使君》
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烹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如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
(本诗赞誉剡溪茶(产于今浙江嵊州)清香飘逸,味如琼浆的良好品质,并生动描绘了一饮、再饮、三饮茶的感受,与同时代卢仝的《七碗茶歌》有异曲同工之妙。历史上茶道一词,也最早出现于皎然的这一诗中,这比日本使用茶道一词早了余年。)
今天先介绍到这里,关于唐朝饮茶还有很多传奇经典的故事,以后我们慢慢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