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番之乱三削藩与反削藩,吴三桂与康熙

白癜风产生的病因 https://m-mip.39.net/pf/mip_4992915.html
吴三桂(《鹿鼎公》剧照)

本文是三藩之乱系列文章之三,为了方便理解,建议先看前两期:

满清开国三顺王:明朝的弃儿,满清的合伙人

三藩之乱的前奏:满洲功臣宿将凋零,四大异姓汉王崛起

01云南是我的

吴三桂开藩云南后,考虑的最多的事,应该是自己的退休待遇和子女安排问题。

兔死狗烹,道理谁都懂,可是如何避免被烹饪,却是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儿。

之前献出了山海关,跟随清军灭了李自成后,吴三桂就被打发到锦州养老去了。

如果没有后来的反清高潮,吴三桂可能就一辈子在锦州当无权无势的财主了。朝廷给脸,叫一声平西王,朝廷不给脸,找茬一锅端分分钟的事。

此时,西南大局已定,云南虽然还有零星动乱,但扫平只是时间问题。一旦云南被彻底荡平,吴三桂将何以自处?

所以,吴三桂问计于老领导洪承畴,洪承畴建议吴三桂养寇自重(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

从后来发生的系列事情来看,吴三桂似乎并没有听从洪承畴的建议。因为一年之后(年),吴三桂就向清廷提出了一份作战计划:进军缅甸,灭了永历。

顺治看了吴三桂的请求后,很头疼,同意吧,云南刚平定,稳定压倒一切,最好别节外生枝。不同意吧,打击吴三桂的积极性,不利于班子团结。

顺治的回复是:如果形势不利,千万不要强行进军(若势有不可行,慎勿强行)。之后又告诫吴三桂:斟酌而行。

实际上就是委婉的拒绝了。

吴三桂不死心,两个月后,又发请求:发兵缅甸,活捉永历。

吴的理由很冠冕堂皇:永历就像一面大旗,极具号召力,只有这面旗子在,李定国、白文选等人就不会放弃反攻,云南的土司们也不会彻底臣服,投诚的官兵们不会心向革命。

为了对付永历反攻大陆,云南兵马云集,军费开支巨大,当地百姓苦不堪言,纷纷逃亡,情况很不好。

所以,最好一鼓作气灭了永历,砍断这面旗帜,断了这些人的念想,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云南繁荣稳定。

吴三桂这么忠心,清廷也不好老泼冷水,批准了。

除了划拨大笔军费之外,清廷还给吴三桂配备了政委和督战队:命内大臣公爱星阿为定西将军,奉禁旅同三桂进征。

问题来了。永历和吴三桂并没有什么仇什么怨,吴三桂为什么三番两次要搞死永历?

什么为了大清繁荣稳定,为云南百姓安居乐业,都是扯淡。

真正的原因不外乎四个字:个人利益。

清廷虽然迫于反清斗争风起云涌的时势,重用了吴三桂,但一直都没有真正信任过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吴又是势穷来投,还和南明不清不楚,满洲主子的内心,一直都记着吴三桂的忠诚档案:此人不可信用!

怎样才能改变主子的看法呢?搞死永历。

亲手灭了南明,忠诚指数定会爆表。

洪承畴的养寇自重之策,在战乱年代管用,毕竟是用人之际,朝廷有心无力。但在满清已经站稳脚的情况下,养寇自重显然行不通。清廷不傻,让你蹲在云南就是维护稳定,如果每天不是造反就是起义,或者反反复复搞不定对手,那清廷会质疑其能力和忠诚。

既然不能细水长流,那就毕其功于一役,立下盖世功勋,换个更好的待遇。

最后一点,吴三桂来到云南之后,就没想过走。这一点,从后面吴三桂痛斥朱国治的话可以推测出来。

云南巡抚朱国治催促吴三桂尽快收拾东西撤藩走人,吴三桂大怒:咄咄朱国治,吾挈天下以与人,只此云南是吾自己血挣,今汝贪污小奴不容我治耶?

意思就是:朱国治!我把天下都给了别人,只有云南是我自己用鲜血挣来的,今天你这贪腐小奴不容我安身吗?

既然吴三桂把云南当成了自己的禁脔,那威胁云南的永历政权就必须消失。

02永历必须死!

年正月,吴三桂派人进入缅甸侦查,获取了一份重要情报:永历落在了缅甸人手里,李定国为救回永历与缅甸人大打出手,缅甸人支撑不住,于是向大清求助,表示可以献出永历。

此时不动手,更待何时?

当年九月,吴三桂同爱星阿等挥军入缅,缅甸人迫于清军的威势,老老实实献出了永历,永历大将白文选被清军穷追不舍,率众投降。十二月十日,吴三桂携永历及一众皇室、文武大臣班师回国。

亡国之君肯定是要死的,只是死法不同。

年(康熙元年)三月,吴三桂与爱星阿等人商量怎么处置永历。

爱星阿:把朱由榔押送北京,让皇上处置。

吴三桂:不妥,去北京路途遥远,容易出状况,不如就在云南处理。

爱星阿:依王看,怎么处理好?

吴三桂:骈首(斩首)!

爱星阿:有点过了吧!

罗卓(满人):他也是做过皇帝的人,留个全尸吧,体面点。

吴三桂:呃······好吧。

四月二十五日,蓖子坡,永历和太子被缢死后焚尸,太后和皇后等一干皇室人员也被杀,南明的最后一个政权宣告灭亡。

时人感叹:明朝灭亡,固然是闯贼导致的,但重蹈宋朝崖山覆辙,却是出于吴三桂之手!

永历身死国灭所产生的影响,正如吴三桂所料的一样。

天下再也没有人有足够的人望,能凝聚起反清复明统一战线,与清廷作殊死斗争!

郑成功和李定国因为永历被杀,信仰支柱崩塌,精神遭受重大打击,相继含恨病逝。

之后,李定国表弟马思良、儿子李嗣兴、刘文秀之子刘震,见大势已去,率部投降——原大西农民军与明朝残余势力合伙投资的永历政权,不复存在,反清复明事业最后的希望,就此破灭!

在对待永历的问题上,吴三桂为什么表现得比满人更激进、更决绝呢?

无他,表忠心耳。

搞死永历,吴三桂历史问题可以一笔勾销,进而获得满清主子更深的信赖。这也是汉奸往往比外敌更残暴的原因。

从献关击闯,到平定秦地、西南,再到灭亡南明,吴三桂为满清入主中原、征服中国立下了旷世功勋。

清廷对吴三桂的回报是: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让吴三桂总管云南和贵州一切文武官员兵民各项事务,云贵两省总督和巡抚都受平西亲王节制。

一时间,吴三桂权势到达了顶峰,炙手可热,凡是吴三桂要提拔重用的人,吏部不得掣肘,凡是吴三桂要花的钱,户部不得延误,凡是吴三桂提的意见,朝廷无不同意画圈。

清廷的重用和纵容,一呼百应的赫赫权势,真的能让吴三桂安心当西南王吗?

03三藩在干什么?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走到人生顶峰后,人就容易变衰。

当年清廷放三王出山,有条件的,那就是把亲身儿子放到北京做人质。

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就在北京,一边当人质,一边为老爹搞公关和情报工作。

吴三桂明白,满汉之间的民族鸿沟是永远无法逾越的,清廷对异姓王是永远不会放心的。

开藩云南做个王爷,可以远离京城是非之地,立几个大功,清廷或许会效法朱元璋任命沐英家族世代镇守云南一样,让吴三桂家族永镇云南。

吴三桂或许真是老糊涂了,沐英八岁就被朱元璋收为儿子,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几十年,是半个朱家人,你老吴能算半个爱新觉罗家人吗?即使你儿子娶了和硕建宁公主。

平西亲王说起来好像很猛,其实是个吊,不是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死了不一定能传给儿子。

为巩固既得地位和利益,吴三桂可谓费尽心思。

人不狠,站不稳,但是光狠也没用,还得有实力,有了实力,朝廷就不敢动你,实力越大,朝廷顾忌越大。

所谓实力,不外乎财力、武力、影响力。

云贵已在吴三桂掌中,各种资源可以随意支配,朝廷划拨的军费也能按时送来。

有了钱,就可以招兵买马,制造兵器铠甲,购买战马火炮。

有了钱,就可以招贤纳士,打造势力集团,还可以掌控舆论,扩大影响力。

十余年苦心经营,吴三桂不仅把云南贵州变成了铁桶王国,还把手伸到了四川和陕西——四川总兵吴之茂、陕西提督王辅臣都是吴三桂的心腹大将。

在吴三桂深耕云贵的同时,三藩的另外两家在干什么呢?

靖南王耿继茂是官/富二代,没什么追求,喜欢饮酒交朋友,仗势欺人。

康熙十年(年)正月,耿继茂病逝,长子耿精忠承袭了王爵。

耿精忠长期在北京当人质,心理有点问题,加上又是官/富三代,异常骄纵,把福建搞的鸡犬不宁。

耿精忠混账是混账了一些,但没什么城府和政治野心。

平南王尚可喜老迈,政治立场很坚定,对清廷服服帖帖,唯一的小瑕疵就是喜欢搞钱。此人也有点生意头脑,他利用特权在广州大搞对外贸易,日进万金,富可敌国。

尚可喜虽然恭谨,但儿子尚之信却是个刺头。

尚之信与耿精忠一样,长期在北京当人质,与顺治皇帝还是哥们儿。

尚之信生得很神勇,临阵遇危,瞋目一呼,令人肝胆俱裂,气场和项羽、孙策差不多。

如果说耿继茂有心理问题,那尚之信就是纯粹的神经病,此人暴虐无常,嗜酒杀人,且杀人不分场合、不分对象,极富攻击性。即使不犯病的情况下,也有严重的施虐倾向。

康熙十年,也就是耿继茂死的同一年,尚可喜担心神经病儿子在北京闯大祸,以自己年老多病为由,向朝廷申请让尚之信回广东代理军务。

尚之信回到广东后,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放飞自我,发起疯来,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整个平南王府和广州城鸡飞狗跳,王府诸人到尚可喜面前哭诉,尚可喜束手无策。

平南、靖南二王,虽然骄纵不法,但他们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很小,因为他们只有兵权,无治理权。

什么意思呢?

耿精忠和尚可喜只负责福建、广东两省的国防和维稳,无权插手地方政务,所以无法形成对地方的绝对控制,也对清廷构不成实质威胁。

自然,清廷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吴三桂身上。

04削藩就是剥洋葱

吴三桂拼命发展实力,经营独立王国,清廷则想方设法遏制吴三桂发展,双方矛盾慢慢激化。

此时,康熙虽然已经登基,但没什么实权,实权掌握在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手中。尽管四位辅政大臣之间也撕逼,但在对付吴三桂的问题上,他们的意见是一致的。毕竟满族内部矛盾和满汉矛盾有本质区别。

于是,削藩的故事再次上演。

年,清廷认为吴三桂兵太多,耗饷巨大,限定吴三桂麾下的绿营兵为三万人,超过的一律裁撤。

年,清廷突然派人找吴应熊谈话:当年西南战事紧急,朝廷把大将军印给了你爹,现在天下大定,怎么还不把大印交回来,什么情况?

吴应熊让人六百里加急传递消息。

吴三桂见信后,沉默良久:······交!

年,清廷认为天下已定,三万绿营还是太多,吴三桂又裁了五千多人。

年,又有御史上书请求裁军节饷,吴三桂又裁汰了部分老弱,相应地,军费也从每年万两砍到了不足万两。

从年开始,吴三桂提出的人事任命建议,屡屡被清廷驳回。

种种现象表明,平西亲王的行情在下跌。

首席谋士方光琛提醒吴三桂:朝廷疑王矣,王当为自全之计。(朝廷怀疑你了,赶紧想应对之策)

吴三桂连忙上疏,请求朝廷收回之前授予自己的“西选”人事大权,投石问路。

没想到清廷连客套都懒得客套,同意了。

吴三桂明白,朝廷这是要动手了。

惊恐之下,吴三桂加紧练兵,疯狂扩充实力,以寻求安全感。

不料此事泄露,清廷派钦差来云南慰问基层官兵,吴三桂只得隐藏精锐部队,用老弱应付钦差·····好歹算应付过去了。

年五月,吴三桂以目疾为由,请求朝廷收回云贵总管的大权,朝廷又同意了。

失去的云贵总管的大权,吴三桂便只剩平西亲王的空头衔了,和另外两藩一样了。

吴三桂显然不甘心,又指使手下马仔们闹事,向清廷施压。

云贵总督、云南提督、贵州提督等人纷纷上疏:云贵的稳定离不开吴三桂,吴三桂不在,军心不稳,西南可能再次兵连祸结,恳请朝廷收回成命。

清廷回复:呵呵,平西亲王操劳过甚,身体都累垮了,现在天下太平,要注意养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让平西亲王享享清福也好。呐,就这样定了!

这一时期,清廷对吴三桂的政策总体而言是防范、削弱、敲打,这是一种温和的、渐近的策略。

人生七十古来稀,吴三桂已经是快六十的人了,没几天活头了,等老吴头一死,朝廷趁机撤藩,水到渠成。

然而,这种温和的政策没有持续下去。年,少年康熙扳倒了鳌拜,正式掌权,一改之前的既定政策,对三藩采取了一系列激进措施。

据后来康熙自己讲,他听政以后,就以三藩、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并把这三桩大事写下来,挂在宫中的柱子上,天天提醒自己。

河务,就是治理黄河水患,漕运,就是南粮北运,解决京畿物资供应问题,这两件事都是关系社稷安危的大事,康熙把三藩列在这两件事的前面,可见,麻子皇帝铲除三藩的决心之大!

年轻人嘛,血气方刚,喜欢快意恩仇,学不来老人功夫茶。

05尚可喜点炮

年(康熙十二年),正当康熙苦于没有撤藩理由的时候,平南王尚可喜的一封奏疏,让本已暗流涌动的三藩问题,变成了滔天巨浪。

原来,尚可喜受不了尚之信的精神折磨,问计于幕僚。

幕僚金光建议:朝廷已经怀疑藩王坐大,你不妨带上家人和亲信部下回辽东养老,这样既成全了父子关系,又获得了朝廷的好感,两全其美。

尚可喜于是上书清廷,请求携家人回辽东养老,让儿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

康熙回复:平南王识大体,朕很欣慰,但是让你们父子天南海北分离,朕于心不忍,要不这样,反正广东已经平定,不需要镇守的,你把尚之信也带走吧。

朝廷的撤藩诏书很快就送到了广东,尚可喜只得谢恩,准备撤藩事宜。

平南王都撤藩了,平西王和靖南王也得表个态啊。

两个月后,吴三桂和耿精忠相继上疏,请求撤藩。

耿精忠算个屁,清廷想都没想就批准了。

但是,对吴三桂的奏疏,清廷十头疼了。

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来议去,议不出个所以然来,廷议上,撤藩和不撤藩的意见相持不下,扯了一个月没结果,只能圣裁。

康熙说出了那段经典台词:三桂等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

有人考证,说这段台词是康熙为了给自己加分,后来硬塞进去的。

真假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康熙很强硬,要先下手为强搞掉三藩。

吴三桂听到朝廷同意撤藩的消息后,他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吴三桂自认为劳苦功高,在云贵已树大根深,算准清廷不敢动他。

上疏请求撤藩,是想将朝廷一军,以低姿态让清廷主动挽留自己,没想到被康熙打脸。

幕僚刘玄初认为吴三桂太天真:皇上想早就想动你了,只是找不到理由,现在你主动上疏,正中皇上下怀,尚、耿二王走他们的,你镇守你的云南,何必跟风吃屁?结果吴三桂没听。

撤藩令下后,吴三桂的亲信部下群炸了锅。

撤藩回辽东,就成了笼中之鸟,任人宰割。

其次,吴三桂驻军云南二十年,当年的辽东兵已然老迈,二代、三代士兵习惯了云南的生活,并置下了产业,不愿回辽东苦寒之地。

此时,满洲开国诸王都死绝了,没有能征善战之人。而吴三桂久经沙场,勇猛善战,且麾下皆百战精锐,自以为天下无人能敌,根本不想鸟朝廷。

前两点是造反动机,最后一点是造反条件。

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4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