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渡,不觉是岸。
茶器,在现代人看来,饮一杯茶要用这么多复杂的器具似乎难以理解。但在古代人眼里,则是完成一定的仪式,使饮茶至好至精的必然过程。用器的过程,也是享受制汤、造华的过程。
茶器并非为了繁复而繁复,它是古人思想观念的承载,也是茶艺精神的极致表现。若是仅以使用价值去理解茶器的话,是难得要旨的。
“茶器应该是有生命的。”这是林增辉和高简生对于茶器的理解,也是他们共同创立不觉堂品牌的契机。
来自茶器的力量,让两个不安分的灵魂得以相遇,找到了新的原点。
-01-
两个不安分灵魂的碰撞
林增辉的故乡潮汕,是功夫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潮汕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而从小受茶文化浸润的林增辉,自然对茶有着近乎痴迷的喜爱。无论身处何地,他都不忘带上一套茶器。
在创立不觉堂之前,他是一个玻璃器皿品牌的创始人,曾引领玻璃器具技术成为行业标杆,对工艺、材质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与运用。
▲林增辉九十年代末,台湾茶文化回传大陆,受其美学暖流启发的林增辉,将目光投向了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茶器市场。
林增辉深知,做茶器与做玻璃器皿,是截然不同的。玻璃器皿,最重视工艺,而茶器作为一件器物,只有品质做到极致是远远不够的。“器物应该有生命,存在它的人文与灵魂,才能与使用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抱着这样的想法,林增辉开始探寻茶器之道,这一探却让他意外的收获了一枚知音,来自台北的高简生。
如果是林增辉是一个敢于实现的研创者,那么高简生,就是一个懂得做梦的设计师。他曾是台湾奥美最年轻的设计总监,一直在广告圈为品牌打造各种创意提案。但他内心深处,一直执念于创立自己的品牌。而器物,恰恰是他最想要创作的领域。
▲高简生就这样,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因为茶器相识,不觉堂也应运而生。
不觉二字取自苏轼《定风波》中的词序:“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取义为不知不觉的心境领悟。
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多元的设计器氛赋予五感,将喝茶一事从纯粹饮于味蕾,丰富为新颖的感官体验。
▲不觉堂品牌标志正如一杯一壶的品牌标志,代表茶道的的至简纯粹,没有刻画的局限,在不期而遇中邂逅创意灵感,于器物中重塑品茗的概念。
-02-
相信器物的力量
“创造的迷人之处在于未知中,说服所有人相信你,而彼此想象的交叠处即成作品。”
个小时,个样品,天测试,52次打样,32次会议,18套模具,9款新品,为1种全新的概念……每个数字都是一份坚持,坚持把作品里的魔鬼揪出来。数字未必和品质成正比,却是两人倾心的努力。
很多人说:“有必要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做一个产品吗?实在有点疯!”他们却说:“疯是我们最大的优势,而且引以为傲,这就是不觉基因!”
回源茶集是不觉堂的第一个系列作品。首度将枯山水文化与茶器结合,为喝茶人营造一个优雅又有趣味的喝茶体验。它的灵感源取于日本的枯山水庭院文化,也是市面上首例以庭院造景为概念的茶器。
▲回源茶集之枯山水系列
通过提取枯山水的意境与元素,化作陶的质朴融合于茶器,并赋予砂砾手感,整套茶集呈现了一道微缩型枯山水景观,即使放置在家中,亦可成为艺术陈设,让茶器不再只局限于器皿的形式。
“我们希望呈现给大家的是实用与美观兼具的生活艺术品。每一个茶器,如若存在丝毫的偏移、落差,都会破坏整个枯山水的意境,因此不惜成本,定制了独立的模具制作陶瓷胚体。”
而中国器物真正的美,还是得到火里去探寻。本就对陶作十分痴迷的两个人认为,用土与火淬炼而成的茶器来煮水烹茶,自然能多一分旷达,少一份喧嚣。
不过,市面上釉陶稍显刻意,柴烧而成的茶器,反而更具艺术感和朴拙感。
许是体内的不觉基因在作祟,为了使柴烧之美回归群众视野,并得以广传,他们不惜横跨两万多公里,来回于景德镇、日本、台湾三地,花了整整26个月,向当地名匠取经学艺,终成独创烧制门径,名为「佐木烧」,意喻良佐之木烧制而成。
▲佐木烧系列美随天成而独一无二。土、木、柴、窑,相互碰撞融合,窑变万象让素胚得以幻化出令人惊喜的落灰结晶、火舞跃痕等无限可能,是不可言传的孤品。
无论是枯山水,还是佐木烧,这都是不觉堂一直所坚信的,器物的力量。
-03-
对于玻璃的重新解读
年,不觉堂推出了新作,木璃系列。
▲木璃系列在投身于茶器的同时,林增辉并没有放弃自己一直以来所奉行的玻璃艺术。木璃系列的推出,也是他以不觉堂的身份,对玻璃的重新解读。
玻璃、银、木,看似有些突兀,但经过工匠之心的敲磨,不同气韵的良材也能让茶器自成一番品茶意趣。
简约流畅的线条,禅意十足的纯银雅物,再配上古色古香的花梨木底,便是一道触手可及的自然景致。
一入茶汤,如赋予灵魂,银物与玻璃相映成趣,栩栩如生。
而银作为茶中之雅,不仅温润雅致,而且还有除菌的天然特性,能为茶汤养出更醇更佳的口感。
“当坚持、设计、追求有了确信的力量,人人都可以当个疯子。”
6年的坚持,禅意的设计,美且实用的追求,他们一本如初,已不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