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洗马池南茅屋作诗寄家人(其一)
赁得池南屋十间,三间小住七间闲。
庭空借看邻家竹,墙短飞来绕县山。
紫诰一箱留镇宅,红蕉两树为当关。
老亲弱弟团栾坐,应怅中男不早还。
《忆洗马池南茅屋作诗寄家人》(其一)是清代诗人张问陶一首以思念双亲为主题的诗,作于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正月。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十一月,张问陶与兄问安从四川遂宁出发,经蜀道赴京,乾隆五十五年庚戌()二月抵达。是年生四月,经会试、殿试与朝考,问陶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五十四年至乾隆五十六年辛亥()正月,离家已一年又三月,而乞假西归尚未获准。问陶日夜思念双亲和小弟,便写下《忆洗马池南茅屋作诗寄家人》出首。此为其一。
“赁得池南屋十间,三间小住七间闲。”两句口语,寥寥十四字,勾画出问陶家所居茅屋。读此二句,不禁想起己西年张问陶所作另一首诗!《题洗马池上新居》前四句:“八口飘如不系舟,营巢计拙愧鸣鸠。故园三徙成流寓,子舍常虚更远游。“
陶家所居茅屋因家道中落,原住地为他人所占,问陶一家只得在遂宁赁屋寄居。先东门,次北门,后西门。其兄张问安去岁会试落第后,已赴广东学政周东屏府上作幕僚:张问陶独居京师,续弦林颀住成都时任四川通省盐茶道的岳父林西厘家。居家者惟父母与小弟问莱。故赁屋十间,竟闲置七间,让人倍觉冷清。
“庭空借看邻家竹,墙短飞来绕县山。”此二句描写茅屋环境。虽庭院空空,院墙矮矮,然抬头可睹邻家几竹之翠,举目可望绕城数山之青。此用借景之法,借取邻家翠竹与城外青山为院内之物,互相衬托,连成一体。写景如此,足见问陶方法之巧。
几竹之翠而以“空”描庭,以“短”绘墙,表现问陶家之贫,可谓准确;“借看”表明邻家翠竹本系无神经之物,是被动移来装点画面,可谓贴切:“飞来”表明城外青山已拟化为通人性之飞鸟,主动疾速前来构成画面,可谓生动。练字如此,足见问陶功夫之深。
“紫诰一箱留镇宅,红蕉两树为当关。”此二句是“炫富”。谁说问陶家资不丰?自文端公以来,问陶家世代为官为宦,皇帝诏令就有一大箱。
陶家有如此镇宅之宝,岂不胜于坐拥万贯家财?谁说问陶家贫无佣无仆?那院门口两树美人蕉岂不就是守门护院的家丁?问陶可真是自信满满:紫诰镇宅,我家门第显贵:红蕉当关,我家红红火火。这既有几分幽默,亦有几分苦涩。
“老亲弱弟团栾坐,应怅中男不早还。”此二句写想象中父母思念问陶。茅屋冷清,庭空墙短,惟紫诰镇宅红蕉当关。难道居家无人?非也!白发苍苍的父母,此时应该由小弟陪坐,正在思念问陶:寒衣是否够穿?三餐能否吃饱?是否病了?是否瘦了?为什么不早些回来看看?
茅屋冷清,庭空墙短本诗乍读,以为是问陶父母思念问陶之切:掩卷沉思,方悟其实不然。本诗所写父母思念问陶,并非眼前实景,而是独居京师的问陶思念父母,于梦牵魂萦中的幻景。
若非问陶思念父母情之切切,何来此幻景?虽未着一字,而问陶思念父母情之.切切,已尽在不言中。正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云:
《沧浪诗话》这,就是本诗韵味之所在!这,就是问陶为诗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忆洗马池南茅屋作诗寄家人》
作者简介:本文系华华的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