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惶诚恐,发现有一家叫《皖江晚报》的报家,在其悦读副刊上刊登了一位叫“张帮俊”的雅士写的书评《人生恰似茶中味》,它的副题是“读郑启五《把盏话茶》”。
我遭遇“皖江”一词,觉得陌生,望文生义,估摸乃安徽境内的水域。百度一下,有了比较细致的结果:“皖江地区是指长江流域安徽段两岸地区,覆盖地域涉及现行行政区划的沿江七市: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宣城和滁州市东部”。皖江水,静静流,该地域似乎与人们耳熟能详的“皖南”颇有交集。
经查,《皖江晚报》是马鞍山市的晚报,影响大概多少会超出该市而涉及整个地区,这好比泉州的《东南早报》或厦门的《海西晨报》乃至《海峡导报》吧。
谢谢《皖江晚报》,谢谢张帮竣书友,能有陌生的读者在陌生的报纸上发表评点拙著的文字,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自作多情,从此对“皖江”结下了一点文字的缘分,也有了一种感觉叫“陌生的熟悉”。
人生恰似茶中味
——读郑启五《把盏话茶》
《皖江晚报》.12.21
文/张帮俊
躺在摇椅上,捧读郑启五先生的《把盏话茶》(清华大学出版社),端起一杯散发清香的绿茶呷上一口,再配些小糕点,一个惬意的下午茶时光足以让消除疲惫,精神焕发。
《把盏话茶》是一本介绍与茶有关的随笔集,嗜茶如命的郑启五先将自己多年来的喝茶体验、寻茶经历、品茶感觉通过文字描述,与读者分享喝茶的乐趣。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足以说明,茶在老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对于爱茶的人来说,不可一日无茶,否则,好似丢了魂。
茶叶,被誉为“神奇的东方树叶”,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盛产好茶,除了在茶排行榜上的知名茶外,散发在民间没什么太大名气的茶,同样茶味十足,毫不逊色。一路行走,一路品茶,这是爱茶人梦寐以求的事。在超市里虽然也能买到包装好的茶,但是,却体验不到实地品茶的乐趣。茶是要寻觅的。“少林禅寺饮茶记”、“石壁山下会功夫”、“玉华洞口喝擂茶”,不同的地点,品出的茶味是不同的。
茶是有故事的,“女儿环”茶的由来是采茶女芽叶藏胸换嫁妆;“大红袍”茶是中榜秀才为报恩,将身上红色状元红袍披在茶树上。一杯茶里往往还藏着玄机,比如,“龙凤功夫茶”,打开茶盖仔细瞧,“龙”为蛇肉,“凤”为鸡肉,另还伴有人参,如此,汤味才清鲜醇香。与茶相遇还要讲究缘分,抱着随缘的态度则有可能喝上极品茶。
品茶是讲究层次的,“一杯为品,二杯既是解酒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茶还是解渴之物。至于要说到品,则又要提到更为讲究的茶道。看一下茶道表演,表演者还有“主泡”与“副泡”之分。“活煮山泉”、“茶王进殿”、“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步骤,让人无不感受到茶道的风韵。
喝茶对水的温度是有要求的,“冷水泡茶慢慢香”其实是误读,实践证明,“开水泡茶茶最香”才是最正确的方法。茶壶使用时间长了,但产生了茶垢,有人认为这对健康不利,可爱茶的人却较真说,茶垢可以“养壶”。
文人是爱茶的,苏东坡认为“佳茗似佳人”,只因茶具有“色、香、味、形”特点。鲁迅说:“有好茶,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得有工夫。”周作人对“清福茶”的理解则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抵十年的尘梦。”同样是一杯清茶,兄弟俩喝出的味道却大不同。
“头道水,二道茶,三道茶水最精华,四道清甜韵味暇。”人生如茶,把盏话茶,品出的是人生不同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