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广告,是一个手机的广告。
这个手机品牌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大约很多人都想不起它来了。
但是这个广告在记忆里留了下来。
这个广告是一串的画面,最后定格,有一句广告语,让人印象深刻了很久很久。
这句话只有六个字。
那是一个沉稳还略带鼻音的男中音念的旁白:
科技,以人为本。
小时候只觉得这几个字很押韵。
现在想想,突然觉得,这几个字非常有道理。
有道,有理。
就是那种念起来顺口,念完了还会萦绕在耳边很久很久的那种。
并且还会留在心里,咂摸半天。
时至今日,村姑陈才突然发现,其实,并非科技才需要以人为本。
种茶制茶泡茶喝茶,哪一桩哪一件,不需要以人为本?
单说泡茶,前几天就有茶友来聊起,说同一个人,不管泡什么茶,都会泡得很苦很苦,问我这是怎么了?
问题出在茶身上还是人身上?
当然是人。
《2》
草木有灵。
茶叶本身是没有属性的。
人想把它做成红茶,它就是红茶;想把它做成绿茶,它就是绿茶;想把它做成黄茶,它就是黄茶.....
泡茶也是同理。
人想把它泡得难喝,那就缓一缓再出汤,多坐几下杯;人想把它泡得好喝,那就沸水快进快出,保准香清甘活。
一泡茶要好喝,除了要求产区工艺这些先天条件严格之外,还要求冲泡的人,泡茶的人,懂得掌握泡茶的正确方法。
如果一味地坚持不恰当的泡茶方式,泡出来的茶,便肯定都是苦的,不管是哪种茶类,都会苦。
就像一个闽菜厨子,喜欢放糖,他做的鱼,肉,蛋,汤,都是甜丝丝的。
而一个鲁菜厨子,喜欢口味重一点,他做的肘子,烧鸡,烧鸭,肯定都是咸口的。
食材都是天然的。
最终的味道,是人加给它的。
《3》
怎么样泡才会让白茶和岩茶都泡得很苦呢?
在茶叶的品质没有问题的大前提之下,每个人泡茶的习惯,会导致茶汤的香气滋味迥然不同。
其实,认真论起来,功夫茶文化进入大陆,也就三十来年的事情。
在那之前,大家生活在一片蓝黑灰当中,哪里还讲究喝茶品茶?
小心被关棚子里去反思。
那时候的人们,家里条件好一点的,有喝茶愿望的,基本上是喝大缸茶的。
何为大缸茶?
就是一只大的搪瓷杯,白色或者绿色,有矮个大肚型,有高个瘦形,俱有柄,手端握的那种。
当年是每人家里都有几只的。
李老爹家里就有一只,白色的瓷,上面印着红红的几个大字:老三篇万岁!
是老李的宝贝,放书柜最上层,轻易不让动。
这种大缸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是普适性极强的,日用品。
那时候但凡有点雅兴想喝口茶了,或者想提个神了,就会拿只这种搪瓷大缸子,随便抓一撮茶叶扔进去,开水瓶里的开水倒进去一冲,合上盖子一闷,稍凉一点就可以喝了。
请留意前段的重点,在那个阶段,人们喝茶的目的,一是馋茶了,二是想提神。
可见,彼时人们对于茶叶的功效要求,对于茶叶的精神层面的要求,是贫乏的,是没要求的。
故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之内,茶叶之于普罗大众,只是个普通的叶子。
“几片叶子一壶水”这个典故,大约就是那时候来的。
《3》
那时候茶叶对于人们最大也是最直观的功效,就是提神。
老李说的。
他考医学院的时候,自己提一壶开水,关在房间里,一台电风扇过了一个夏天。
学累了,就泡一杯浓茶,提神。
看,苦学生老李的寒窗生涯,没有头悬梁椎刺股,唯有茶叶能提神。
细究起来,大搪瓷缸泡茶能提神,关窍不在于这只大杯子,而在于这种闷泡方式。
喝过大搪瓷缸泡茶的茶友,应该清楚,这种茶叶泡出来,味道肯定不是盖碗冲出来那样清鲜的,而是浓郁的,浓烈的,苦涩的。
当然喝下之后回甘会返上来得很快——越苦的茶回甘越浓越快好吗?
不能拿回甘来辨证一款茶好与不好。也不能拿回甘来辨证一款茶的冲泡方式好还是不好。
大搪瓷缸泡出来的苦涩味重的茶汤,之所以能提神,是因为里面含有大量的茶多酚与咖啡碱。
咖啡碱能提神。
尤其还是高浓度的,更提神。
当然没有纯正的黑咖啡提神,但在那个物资严重不足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看指标的年代,有浓茶喝,算是不错的家庭了。
《4》
三十年四十年过去了,沧海桑田。
人们不但都能喝得起茶叶了,还懂得品尝它的好坏了,最重要的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