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间有味是清欢

文/胡晓宇摄影/寒江雪

对于一个爱“吃”之人,读“吃”,写“吃”,皆为福利。也曾想试写《随园食单》,却无意中看到《美食人生》,竟为汪曾祺先生所著。很久之前,《也说曾祺》一文中,开篇就讲“曾祺的创作,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其终极精神所寄是诗”。所以更期待这一本究竟如何把“食”的意境化作“诗”,更何况美食与人生原本就相辅相成,自当不可辜负。文集里收录了汪先生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数十篇饮食随记,带着质朴的时代印记。从炒米、鸭蛋这般故乡特产,到干丝、拌菠菜、炒里脊片的家常酒菜,再及杨梅、石榴、糖炒栗子等诸多四季果品,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的花哨与卖弄,却是最家常传统、原汁原味的美味。在这四方美食中,读着读着,那些属于自己的饮食记忆也影影绰绰,跳跃而出。书中多次提到羊肉,说各地有各地的吃法。比如“昆明一般饭馆里是不卖羊肉的。专卖羊肉的只有不多的几家,也是按部位卖……都是用红曲染了的。只有护国路一家卖白汤羊肉,带皮,蘸花椒盐吃”。还有草原的手把肉,“过去吃手把肉是不预备佐料的,顶多放一碗盐水,蘸了吃;现如今也不过点些酱油、韭菜花之类,只因鲜嫩,异常可口。”济南一地对羊肉是有偏爱的,大街小巷著名的济南烧烤便可见一斑,家附近就有一家著名的烧烤店,夏天里常常人烟鼎沸,常见店家忙不迭穿梭于各桌之间,脚底生风,手抓一把把烤肉挨桌扔下,掉头就走;肉质看起来鲜嫩劲道,肥瘦相间,搁在小炉子上,还嗞嗞冒着油,焦香直往鼻子里钻。而我现在最喜吃的羊肉,其实是出自单位食堂的羊杂汤。首先来说,方便,就得于自家单位餐厅,虽然常常要排队;另外,放心,里面不曾加入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添加剂;再者,汤清,汤里想必也未曾调进羊油熬制,所以膻而不腻。两个师傅分工,配合默契,一人负责从大桶舀勺羊肉杂,快速投入碗中,再撒些碧绿的葱花香菜;另一个师傅紧接着往碗中冲入滚烫的羊肉汤,葱花浮上来,香气四溢。羊汤是要配烧饼的,最好是那种能酥得掉渣的芝麻烧饼,恰巧这口也可以在食堂觅到,一口烧饼,一口羊汤,胃暖了,心也就暖了。前几日,中午和同事们去林祥南街的一家私房馆子,门脸不大,颇有一种巷子深处的兜兜转转。那里面的一道羊排,需要等些火候,虽略显油腻,却很是外焦里嫩,配上老板娘武侠风手写的菜单,很有一种侠骨柔肠。书中提到令人难忘的,还有高邮特产的鸭蛋。蛋白嫩,蛋黄通红多油。带壳切开是待客的吃法,家常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冒出来。苏北还有一道名菜就是用高邮鸭蛋炒豆腐,想必也别有一番风味。与鸭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自是鸡蛋,在汪先生心中,“炒鸡蛋天下皆有。昆明的炒鸡蛋一颠翻面,两颠出锅,动锅不动铲。趁热上桌,鲜亮喷香,逗人食欲。番茄炒鸡蛋……猪油与蛋清相入,油蛋交融,嫩如鱼脑,洁白而有亮光。入口即已到喉,齿舌都来不及辨别是何滋味,真是一绝。”而我在自家厨房,习惯的是鸡蛋炒芹菜、鸡蛋炒苦瓜、以及萝卜丝鸡蛋饼,尤其是苦瓜,若单独烹之,味苦不易入口,和鸡蛋在一起,鸡蛋的葱香去掉了缕缕的苦涩,爽口祛火;且以上种种都是些爽脆的食材与炒蛋搭配,不似西红柿那样稍显糊遢。不过倒有一例外,就是虾酱炒鸡蛋。山东靠海,本不缺海鲜,虾酱是以前天热之时,鲜虾无法保存才做成虾酱(估计和早年间冬天存储西红柿酱一个道理)。不同的虾制成的虾酱,或浓香,或寡淡,口感相去甚远。好虾酱是要用对虾做的,对虾酱颜色鲜红,味道也鲜美,但现在估计成本太高,基本不会选用对虾。虾酱炒鸡蛋,鸡蛋磕入虾酱中,加葱后必须要同时调拌均匀,之后再一同入油锅爆炒,葱香、鲜香才充分融合,味道方得最佳。还未出锅,香气已然扑面而来。如先用葱花爆锅,再倒入虾酱鸡蛋液,口味则会大打折扣。且就个人喜好而言,虾酱要配粥,既不是大米、小米更不是五谷杂粮粥,而是——玉米面粥,虾酱的咸香与玉米面的淳香,相得益彰,每次都能喝好几碗。想来也是,既然玉米饼要配咸鱼,那么玉米粥就虾酱也是理所当然了。想起曾在异乡的日子,因为太念这一口炒虾酱,妈妈还特意寄了包裹,待虾酱漂洋过海到了手中,尤显珍贵;再配上爸爸教做的葱油饼,那些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日子,总不至于太亏待了自己的肠胃。因汪先生是南方人,书里面的菜式也多为南方口味。而我自己作为北方人,南北菜式皆可,只是不太习惯吃馒头,从小就爱米饭。对于其他面食,倒是喜欢的很,除了上面所说的葱油饼,还有馄饨。江南人喜欢用荠菜包馄饨,称为菜肉馄饨,亦称“大馄饨”。但在汪先生的家乡,是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我自己从小吃的,则既有肉馅馄饨,也有菜肉大馄饨。除了家里亲手包的,有时还去外面买着吃。童年的记忆经常停留在粮店门口的一家馄饨摊,干干净净。一锅熬了很久的骨头高汤似乎一直都在咕嘟着热气,包馄饨的那两位阿姨手快地让人目不暇接,那馄饨分明不是包出来,而是捏出来的,一只手抓起一张馄饨皮儿,另一只手拿一小竹片儿,抿点儿馅快速往馄饨皮儿上抹一下,两个手指再一捏,一个馄饨就甩到案上,这一连串的动作,基本于瞬间完成,每次我都睁大眼睛,看得目不转睛。馄饨里的馅儿也很少,感觉基本就是像喝汤,外加吃点带馅儿的面皮,但不知为什么却还是喜欢,时不时就会端着大缸子,排队买回家去换换口味。对江南印象最深的馄饨是在西塘。汪曾祺先生曾写过一篇小说《三姊妹出嫁》,虽未收入这本《美食人生》,但里面的主人公秦老吉正是挑着担子卖馄饨。“他的馄饨担子是全城独一份,他的馄饨也是全城独一份。秦老吉的担子“一头是一个木柜,上面有七八个扁扁的抽屉;一头是安放在木柜里的烧松柴的小缸灶,上面支一口紫铜浅锅。铜锅分两格,一格是骨头汤,一格是下馄饨的清水”,看着就清爽,更不用说蹲下来,吃上那么一碗。”西塘的陆氏小馄饨大抵有几分那样的意味,在当地游逛的两日,我基本每次路过,都会来上一碗。他家的馄饨晶莹剔透,是名副其实的水晶馄饨。简易的小吃摊,放两张桌子,围几条凳子。如果来时恰逢人多,连凳子都没得坐。不过好在不过是吃碗馄饨的时间,大概没有人会磨蹭半天。桌上摆着塑料瓶装的胡椒粉,拿起点洒在滚烫的小馄饨上,再撒些许香菜葱花,佐着老板娘自制的新鲜辣椒酱,着实味美。爱吃的人擅长烹饪的居多(我自己除外)。比如汪曾祺先生,不但善于做菜,还善于创新,他有道著名的菜“塞馅回锅油条”,在书里出现好几回,就是自己发明的。详细列出此菜的做法:买油条两三根,劈开,切成一寸多长一段,于窟窿内塞入拌了剁碎榨菜及葱丝肉末,入油锅炸焦,极有味。汪先生自己形容为“嚼之声动十里人”。现代人大鱼大肉吃得过多,是不提倡多油炸的,更何况是油条二次回锅,但在写这文章的80年代,家常饮食比现在清口许多,偶尔吃吃略显油腻的东西,倒也无碍。而这些年,我内心深处对一道菜念念不忘,却至今难以寻觅,多次搜寻有关它的菜谱,也不得要领。既然是为食谱所不载,不知是否也属于人家的原创。话说那是十几年前,亦是异乡。只是那些日子,没有烙饼,也没有虾酱,所以当听说有人自告奋勇,要为大家来一盘刚得真传的孜然鸡翅时,自是欣欣然。只是对于“如何如何好吃”的夸张言辞,众人都有一点点好奇的观望。开始以为就是鸡翅上撒上孜然,或烧或烤,未曾想却是一道颇费功夫的菜。配料倒是简单,只是鸡翅上的肉先要一点点连鸡皮细细剔下,一定是鸡翅,不能是诸如鸡腿等其他部位,这是极需耐心的,剔得厚了、薄了,多了、少了,皆会影响口感;剔毕,鸡骨弃之。对于鸡肉接下来是否要腌制,我已记不清大厨当时的传授,自己是会加这一步骤的,但也许是画蛇添足,说不定就是因这多此一举,影响了整道菜的口感。按大厨的叮嘱,葱段是一定要切足,且与鸡肉是1:1的比例,半锅葱爆炒后,再下鸡肉继续翻炒,最后撒入孜然,翻炒几下,出锅。该怎样形容这道菜呢,鸡翅的肉剔了鸡骨,格外的酥香,酥烂,孜然和葱香一同萦绕在口间,配上一碗白米饭,足矣。只是我之后每次尝试,总觉得形不似、味道也不是。说不清究竟是多了什么,还是少了什么,总之就是东施效颦,怎么看,怎么别扭。那种寻而不得的味道,就这样定格在了记忆中。除此之外,时有想念的还有一种叫做“压饼”的小食,有些像书里汪先生提到的昆明小吃“玉米粑粑”和“洋芋粑粑”。压饼是用铁鏊子压制烘烤而成,因色泽金黄也叫“黄金饼”,于山西大寨偶得之。外观看起来很是普通,不过是薄脆饼,不知究竟算主食还是零食。待拿起一片尝尝,未曾想那么酥脆可口,里面似乎放了盐、花椒粉、香葱、芝麻,不需再佐什么调料,只是单嚼这张饼,嘎嘣嘎嘣,越嚼越香,回味无穷。当时真想开车掉头回去,再多买几袋。一方水土成就一方美食,而同样的食物,不同的人又会变化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滋味。同时,做菜时的心境亦很重要。同样的食材,同样的配料,气定神闲烹之,味道大致不会太差;倘若心气急了躁了,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待吃得好了,吃得饱了,少不了再来点茶。原本我是不喜茶,也不懂茶的。平日里,杯中常泡的是藏红花、菊花、麦冬、黄芪、枸杞,诸如此类……对于茶,终究是门外汉。书里提到汪先生在巴金先生家喝功夫茶,几个人围着浅黄色的老式圆桌,看“表演”:濯器、炽炭、注水、淋壶、筛茶。每人喝了三小杯。都知道喝茶,水是至关重要的。当读到汪先生说济南号称泉城,但泉水只能供观赏,以之泡茶,不觉得有什么特点时,作为生活在济南的人,心里还是有些遗憾的。读《美食人生》的这几日,机缘巧合,因有爱茶、懂茶的朋友,在日常习茶之时,会与大家分享心得,我才刚刚受些熏陶,了解到诸如产自桐木关的金骏眉、甘润柔和的头春依邦以及班章。而我期待的,是可以收到那尚邮寄在途中的茶具,然后再细细品一下刚到手的花香小种,不知那栀子的馥郁会带来怎样回味的清香……而生活和美食一样,哪里有那么多饕餮盛宴,不过就是至简至真,清茶淡饭;不过是回首来时路,可以道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

《陌上风文艺》主办:金穗文学社主编:王新靖杨新刚主创:白来勤亦凡杨崇德淡雾王安之苏银东毕琼孔凡勇白春业完颜蕙蕙编辑:单连强朱婧滕悦赵曙光许冉冉郇长亮崔吉皓信箱:shirihe

foxmail.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