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细腰斗笠高足,不管啥造型,为什么国内

初期白癜风用药 http://m.39.net/news/a_5727247.html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茶杯造型,丰富多彩。

有折腰杯(细腰杯),流行于明朝,杯身中间束腰,既能聚香,也能贴合手部曲线。

有莲瓣杯,杯口模拟盛开的清莲,姿态婀娜,摆在茶桌上自成靓丽风景线。

有斗笠杯,杯子造型类似渔翁的斗笠,青箬笠,绿蓑衣,上宽下窄,口大底小,沉稳有形。

有罗汉杯,形似僧人化斋的饭钵,口向内敛,更易留香。

有竹节杯,拟态生长中的竹,节节升高,取坚韧不拔,万古长青之意。

有铃铛杯,杯身造型类似倒放的铃铛,玲珑有致,杯口向外略撇,深腹,茶香易聚难散。

有四方杯,类似过去量米的方斗,杯身为方形。旧时这种方形杯做不到手工拉坯,烧制过程易变形,制造难度略大,比较少见。

有高足杯,鲜明特征是底足很高,上方呈现为碗形,旧时也称马上杯,便于握足饮茶……

当然,市面的茶杯外形远不止这些,而是琳琅满目,难以尽数。

之前有位刚从国外回来的茶友,他表示很好奇。

“咦,为什么国内喝茶的杯子,普遍没有把手?”

据他在国外的观察,外国人不论喝咖啡、喝酒、喝茶都喜欢用带把手的杯子。

回到国内后(他是闽南人),身边亲友在喝茶时以功夫茶为主。

冲泡出汤,将茶汤倒入小杯后再慢慢喝。

看了一圈下来,发现国内喝茶的杯子大多没有把,这又是为什么?

这个话题倒是很有意思,其背后,主要是饮茶文化差异的影响。

《2》

一、历史背景影响。

听过这样的趣谈,茶叶刚传到国外时,番邦人对这个新奇食物颇感新鲜。

当时呢,也不知道茶叶该怎么吃。

于是就将茶叶放进锅里煮开,煮好后将汤水倒掉。

只留下茶渣,再伴上盐巴、胡椒粉之类的调料,当成“老虎菜”直接吃掉。

看到这一幕,或许有人会感到好笑。

茶呢,明明就是泡着喝的。

外国人怎会这么不识货,将它当成了一盘菜呢?

先别急着看笑话。据传先民们在最早发现茶时,也是摘下幼嫩的茶青鲜叶,当成蔬菜食用。

某年春茶季,我们在山上也曾效仿过这样的古法。

用新鲜摘下的茶青炒鸡蛋,味道竟然还不错。

等到后来,才慢慢发展出将茶叶收集起来,晒干放着备用。

汉朝时,一度还盛行茶粥的做法。

某次在看展馆时,看过汉朝人煮茶的鼎。

看了介绍后,心里很感慨,当时的喝茶做法是今天不能想象的。

将茶放进锅内煮开,烹煮成浓浓的羹汤。

再加入茱萸、盐巴等调味,倒入碗里去喝。

试着想象下,味道估计和咸口的蔬菜粥类似。

说了这么多,只想表明一点,最早的茶其实被人古人当成菜,与饭菜一同烹煮而食。

最早的茶具,从餐具中演化而来,并没有特意细分。

哪怕到了后期,茶器与餐具逐渐分家后,茶杯设计上仍旧受了“碗”的影响,多数不设把手。

宋朝流行点茶,用盏喝茶。

明代主流泡茶,用杯喝茶。

这些杯杯盏盏,清一色不带把手。

而西方的器物发展史,另有不同。

英文里China一词最早是指瓷器,瓷是古代的重要发明。

据说在瓷器还没传到西方之前,西方本土的器具,以金属制品为主。

金属导热快,容易烫手,需要设计把手用来隔热。

时至今日,受到文化差异影响。

外国人青睐于用带有把柄的杯子喝茶、喝咖啡、喝果汁、喝啤酒,自然不难理解。

《3》

二、设计巧思不同。

大家不妨回想下,平日生活里,带有把手的杯子是不是普遍容量偏大?

比如,居家生活常见的马克杯。

比如,怀旧气息明显的搪瓷大茶缸。

比如,德式啤酒杯……

这些带有把柄的杯子,常见规格容量起码有毫升。

容量大,装的茶水、酒水、饮料会更多。

方便举杯畅饮,一次性喝个尽兴。

然而,容量大的杯子,装入大量汤水后重量不轻。

单手直接握起,略显费劲。

尤其是热饮,更是不便单手握杯。

针对这些大容量的杯子,自然要设计把手,方便日常使用。

但喝茶的杯子,不需过大。

除去解渴式牛饮的情况,遇到一泡难得的好茶(高山白毫银针、正岩肉桂、桐木烟小种等),喝茶时需要细品、慢啜、认真品尝,才不会浪费茶味精彩。

细品好茶,用小巧精致的茶杯更为恰当。

将茶水分入品茗杯中,茶斟七八分满,再握起小杯慢慢品尝即可。

喝功夫茶时,茶杯大多不设把手的设计原因有二。

一是希望你喝茶别太急,慢慢喝、细细品。

二是起到提醒作用。

伸手握向茶杯,摸着觉得热,心里自然清楚此时不宜心急饮用。

热茶刚倒出时,茶水温度很高,不适合贸然饮入。

要是手握把柄,没有提前“探温”就将滚烫热茶大口喝下去,容易烫伤口腔黏膜!

《4》

三、其它综合原因。

茶杯分主人杯、“客用杯”的不同。

主人杯,专门留给自己使用。

选主人杯时,容量大小、花纹图案、釉色深浅、杯型特征等没有固定讲究。

一句话,符合自己眼缘即可。

但买来泡茶待客准备的品茗杯,则有不同。

容量上,最好别太大。

三、五人喝茶时,若是人人都拿着大杯子,甚者茶杯容量接近盖碗大小。

用盖碗泡茶时,哪怕每人杯中只分半杯,冲出来的一道茶汤也不够分。

为避免这样的尴尬情况,品茗杯还是选小巧一些的为好,30-50毫升左右绰绰有余。

另外,品茗杯最好选没有把手的。

布置一方茶席,少不了要用各式杯杯盏盏。

泡功夫茶招待客人,品茗杯经常是配套准备。

通常情况下,以6-9个左右为一组,成套出现。

如果茶杯带有把手,不便于成摞收纳。

而没有把手的茶杯,杯身线条更简洁。

收纳茶具时,洗干净后成摞摆放,能节省不少空间!

另外,从使用体验看。

正式泡茶场合时,茶杯离不开一个好搭档——杯垫/杯托。

有了杯垫后,把手的隔热作用,可有可无。

并且在斟茶给客人时,拿着杯托,双手奉茶。

从待客礼节上远比拿着把柄,单手递上,更显郑重!

《5》

考虑到国内国外的饮茶习惯不同。

西方人喝茶,普遍追求简便、快节奏。

以英式下午茶为例,往壶内投入一包红茶(袋泡红碎茶为主),注入热水闷泡。

每人面前放一个骨瓷马克杯,用于分茶。

分入满满一大杯茶水后,可供佐餐。

配上甜腻腻的下午茶糕点、点心,再适宜不过。

但喝功夫茶时,少不了用细巧的瓷杯,慢慢品茗。

清朝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曾记述他在武夷山喝茶的经历。

“丙午秋,余游武夷,到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蘧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芬扑鼻。”

喝好茶,不宜囫囵吞枣,大口牛饮,不辨其味。

小口慢啜,更能品出真味!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6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