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品茶要闲和静

你喝茶吗?如果你是茶君子,可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喝茶使人提神通窍,解热利尿,疏通瘀阻的肠胃,周身经络通泰,舒适得不得了。倘若哪一天耽误了喝茶,会整天的遗憾和不舒服。喝茶是芸芸众生的一项茶事活动,我国饮茶人数众多,各式茶馆和茶楼星罗棋布,在华夏大地的任何城市角落你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人生如茶,茶叶在杯中上下沉浮,犹如人的一生在社会中的境遇,二者何其相似。与茶为伴,我这一世注定与茶相约。

已经记不清楚了,小时候从何时开始喝茶,模糊的印象就是,大约十来岁的时候,在夏天的早晨,家里大人在出门以前,用一个七八人可以同时饮用大土陶钵子,泡上一大钵高山茶,随饮随添。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的电扇和空调,炎炎夏日,如火似桑拿地从外面回到家中,第一件事就是用一个土碗盛上一大碗茶,然后仰起脖子”咕咚、咕咚“畅饮一番,润喉生津,解暑解渴,感觉很是惬意后,然后再做其他什么的。

成年后,我参加了工作,服务和跟随的一位上级也是一位茶君子,一天到晚杯不离手,茶不离口。本身我就有喝茶的传统习惯,又在这位上司的影响下,加入了茶客的行列,我与他的友情,也成为了亦师亦友关系,令我终身难忘。从此茶伴我几十年如一日,结下不解之缘。

我对酒偶有品尝,却实在没有嗜好。但对品茶却不一样,懂得优劣之分,晓得新茶与老茶口味的区别;什么季节喝什么茶性的茶,却是大有心得。真的是宁可一日无荤,却不可一日无茶。

记得多年前,还是年轻的时候,有一年到北方出差,坐了一天火车,晚上到郑州住下宾馆后,想泡上一壶茶来提神醒脑,冲洗一下淤滞肠胃,但不料茶叶在离家时,忘记放在旅行包里了。无奈只好到外面商店去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步履再出发之际,北方城市一般不像南方或东部城市那样是似锦的繁荣,商场一般在晚上8点钟前就打烊,为了买一袋茶叶,我跑遍了郑州市某个地段的几条大街小巷才如愿以偿。

过去喝茶的年代,茶具的变化也是随着岁月变迁而不同,我使用过市场上各个时期的茶具。最早的茶杯是搪瓷杯,外出时也只是玻璃杯子,像什么饮料瓶子,保健瓶子之类的器皿;后来又使用不锈钢杯、塑钢保温杯,再后来是紫砂杯、紫砂壶。紫砂茶具泥质天成,一般杯身或绘书法、或绘山水画。品茗之余,兼赏艺术,给人以文艺范的感受。

以茶会友,或到家中,或到茶馆。聚会饮茶也是一种社交方式,胜过饭局和酒局。饮茶叙情、谈事或休闲都可以茶叙的形式。在寒冷的冬日,与久未谋面的朋友来一次茶叙,让久违的灵魂相聚一刻。泡一壶温暖的香茶,话一回世间的经纬,让茶汤的芳香灌注至心头,乐不自禁。

由于多年的喝茶,我对茶叶的选择上也有一些随意。喝过的茶叶品种甚多,但是也有一些选择。一年中以绿茶为主,不同季节也有一定调整。象绿茶中的龙井、碧螺春、信阳毛尖,成都花茶都很有口感,但是喝得最多的还是我家乡的一种高山茶。这种茶生长于——公尺山地中,一年四季云雾缭绕,生长期长,茶树吸收了天地精华,茶叶色泽翠绿、香气清雅、味醇而甘,用90余度的沸水冲泡片刻,即见汤色清朗;嗅之芳香扑鼻。这种高山茶,味既厚重而又清香,给人以舒适和淡定。

从益生的角度来说,品饮茶有一些讲究。季节不同,选择的茶叶品种也有所不同。其优选项是

春天喝花茶,用以提神去春困;

夏季喝绿茶,可以清热,解毒生津;这两种茶都属于炒青不发酵茶。

秋季喝乌龙茶,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这种茶阴阳平衡,兼取红茶与绿茶的特点,品质上好的乌龙茶叶周围一圈是红的,中间是绿的。

冬季喝红茶,黑茶,普洱茶等发酵茶,其中普洱茶,降脂作用大。发酵茶即使晚间饮用,对一般人也不会引起失眠,且发酵茶是暖胃的,特别适应寒冷时节饮用。

我对每年的明前茶也情有独宠,每年的三月底都要到一家乡下的茶场,即采、即制,首先尝鲜。新茶口感好,新鲜清香给人兴奋快感,非不善饮茶者所能体会。对不善饮者,由于新茶的咖啡因、生物碱、茶多酚以及各种芳香物质含量较高,易引起头晕失眠,脑涨眼花,口燥心烦,以少饮或不饮为宜。

近年来,我又喜欢上功夫茶。在品饮茶的仪式感上,润杯,醒茶,嗅香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作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它集中了中国茶道的文化精粹,无论是对茶器、茶具、茶叶、泡茶选水,以及品茶环境氛围都要有一些选择。

功夫茶在秋冬季节以为醇和的白茶、红茶或黑茶为专用茶叶;夏季以绿茶为主,色求清淡,味求纯真。

自饮或与茶友相聚而饮,或上午茶,或下午茶;茶不止要喝,而更要会品。客来以饮,品茗叙情,不亦乐乎?

花开花谢,人生匆匆。人有时候应该停下脚步,偷得浮生半日闲,香茗一杯也陶醉。一盏茶在手,人在茶中,茶在人生中;茶香缕缕,沉醉其中。茶客就可以从世间的纷扰中解脱出来,进而化解人生的不顺。饮茶时的“静”是一种体验,只有心“闲”才能心“静”,方可放松和优雅。饮茶时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交流,使得人的心灵格外空明,精神和灵魂得到净化和升腾。

(本文为原创,图片来自互联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