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个人的茶江湖易茶集创始人卓不雅的访

北京白癜风最好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536602.html

1

不雅-请不要叫我茶人!

不雅,原名卓志猛,茶江湖里人称。“不雅”是他自己给自己取的花名,原来茶叶行业也是有江湖的。不雅一词取自《菜根谭》里的“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求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原意为风雅之士立志高远但也要兼容世俗,俗中带雅,方能处世;雅中带俗,可以资生。但此“不雅”非彼“不雅”,主要用于自嘲----长相不帅却行事乖张,做事务实但不求循规蹈矩。“雅士也必谈稻粟,俗人何曾不风月,雅俗共赏才是我的性格”,老卓这么总结自己。

老卓不喜欢别人叫他“茶人”,在他看来,“茶人”是个虚名,也不是一个职业,他更愿意人们称呼他为则茶师(则,规则,选择的意思),一个具体而有用可以帮助大家选对茶喝对茶的职业,他甚至还为此写了一首诗《请不要叫我茶人》以此来澄明心志。

2

童子功-会上瘾的茶叶罐!

老卓生于年,老家在福建漳州东山岛,东山是福建最南边的一个边陲小岛,夹在厦门与汕头两个特区中间,面对台湾海峡。老卓是个典型的闽南人,受潮汕功夫茶文化影响,从小就喝茶。他说,儿时对茶谈不上喜欢,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喝茶可以降火!很多人说他断茶快,闻香准,甚至于送给他“快刀手”的称号,他说这也许跟他从小喜欢闻茶香喝浓茶有关,更类似于不知不觉练就的“童子功”。

儿时的他,经常被大人“差使”出去买烟买酱油顺便又从供销社食杂店捎带回一包茶,他说,那时家里最常喝是“一枝春”,“色种”,“乌龙”这种很廉价的茶,一包也就几块钱。在闽南地区,茶是日常用品,开门七件事之一。只不过,老卓小时候并不喜欢大人们的浓酽的功夫茶,因为喝起来苦,但他却喜欢闻茶香,特别喜欢茶罐里的留香。这也成了他买茶跑腿最大的动力。到现在,他依然记得家里有一个祖上从印尼带回来的锡茶罐,“锡罐最留茶香”,不同的茶不断地倒进去倒出来,会覆合出复杂持久的香气,隔一段时间闻又会有不同的香气出现,深吸一口很令人着迷。“你们见过小孩子追着汽车闻尾气吗?呵呵,你们这代人肯定没见过吧,闻茶罐的留香和闻汽油味的感觉是一样的,会上瘾......”

3

在码头以物易茶的日子

大学毕业后老卓在机关单位工作了5年,众所周知,闽南的机关单位茶文化特别浓,加上业余时间较多,他开始混迹于大大小小的茶圈:从几万的西湖龙井,5块钱的普洱减肥砖到铁观音的寒露新枞、从几百年的凤凰单丛,到台湾渔民从对岸捎过来的高山乌龙......但凡书上有的茶,他都会买来尝试!为了喝茶,97年甚至他在码头上开了一间食杂店,就为了能和台湾船能以物易茶;“台湾人从对面带来的东西很多我们没见过,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高山茶,每次靠岸加油加水我第一时间问的就是,有没有带茶过来?”(注:90年代后期,福建沿海开通了对台小额贸易码头,台湾船可以临时停靠卸货但船民不能上岸,所有日常物资都必须有人代办)。“我喝的台湾茶绝对是最正宗的,而我对普洱茶的最早认识也是从台湾人那里,台湾人会将普洱茶叫做“臭脯茶,他们是比较早喝普洱茶的”,“这段经历对我的茶路成长帮助很大!”老卓喝了一口茶后说。

甚至于他的爱人,都是在海边的茶馆相识的。他的爱人是一个茶艺师,在海边接待台胞的茶馆上班,茶馆老板专门经营台胞的生意,从岩茶到普洱到紫砂壶,品类很多。“一个月才块,但那时候我们很年轻,有茶喝就很开心了”

而爱好这种东西,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就不甘于只是爱好了。

4

不止于爱好--“梦里都是铁观音”

老卓说,从爱好发展到职业,绝对是意外,但也许是一种必然。

谁也想不到,老卓认真了。为了更多的一杯从源头可控的好茶,年他辞掉机关单位的工作,在安溪包了一片茶园,专心做起了种茶人。回想起那段当茶农的日子,老卓说,那是他一段痛并快乐的时光....他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块有机茶园,埋头耕耘了几年,“我经常睡在茶叶堆里,梦里都是铁观音的香气...”;为了做出一杯理想的茶,老卓很拼!这除了有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信念,更多是对茶理的执著追求。而茶季农闲时,他与爱人不断走访各地茶山、访问非遗技艺传承人、总结中国茶的制作技艺演变,努力追寻和探求茶的源头与真味。只为寻一杯健康好茶,做好一个制茶师。在无数与茶为伴的日子里,时间沉淀出了经验,也积累出了感情,他和爱人共同发展了与茶相通的许多爱好-料理、写诗、摄影、旅游,两个人的生活也因此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这一生,我不愿辜负的就是两个----杯中茶给我宁静,心上人使我充实。”

5

责任-以匠心致敬传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也许因为那个讲不清道不明的“茶缘”,有越来越多志同道和的茶人、茶商走进了老卓的生活,“他们推动着我走向更多的领域,进行更多的尝试”。

于是,老卓拜了师,第一位师傅便是民间制茶奇人陈长江老师傅,他从师傅那里学习了很多茶江湖的断茶秘诀。

“作茶这件事,你可以没有文化,不是科班出身也行,但没有师傅引路是很难入门的”,“我整整被师傅骂了三年,也扛了三年的麻包,这才出的师”,“师傅的很多理念影响了我一辈子,比如选料的原则要学会看天看地,作茶的态度要端正不能先想着钱,要先把茶做好,可以说,没有师傅我的茶路会很艰辛”。

三年后的年,他也从师傅那里传续了康和品牌,这是一个做了两代人的品牌,到他已经是第三代但一直没有发展。于是,他的工作里便多出了一份责任:制茶的同时,致力于打造升级品牌,努力将师傅那里传承的的健康作茶、和气经营的理念发扬光大。年开始,老卓把升级后的康和世家开到了中国很多地方,他仍记得当时康和团队的品牌战略有一句话:我们希望你下楼转角,就能买到康和的茶!

“我们团队当时的梦想就是这么简单粗暴-要让康和茶遍行天下”老卓略带苦笑地说。

那几年茶叶市场并没有知名的品牌,康和世家品牌一上市,加盟商、销售商纷纷从全国各地蜂拥而至,高峰期曾经达到家。

“但作茶品牌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不是你会做好茶就能经营好品牌,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由于扩张太快,团队缺乏管理经验,加上年以来受市场大环境影响,为了保持品牌纯度,康和世家不得不于年进行全面收缩,做完减法之后的康和世家品牌,近年来只专注于原产地茶园的生产和上游资源整合。

“学习经营也是个过程,就跟作茶一样,需要慢慢来”(不雅语录)

6

颠覆--谁阻挡了中国人喝茶这件事?

然而,老卓的茶江湖并没有就此止步,十几年的市场沉淀,他发现其实中国人喝茶并不容易。他认为在中国传统的原叶茶市场,有两个主要的市场空间,一个是文化茶,有着专业而高端小众的人群,另一个是大宗初级农产品的茶。而类似咖啡、烟酒等大众消费品的茶,市场上良莠不齐,并没有独立品牌。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用户市场,而且在这个空间里,用户体验一直很差。兜兜转转,他提出“中国人为什么难选茶?”这个命题。他说,最主要是中国茶貌似很有标准,但其实市场上流行的更多是“文化标准”,还有专业领域的制作标准,而没有基于用户思维的选茶标准。于是乎,他找到了一个创新的细分空间——帮消费者选茶的服务。“这一定没人做过,而且就算有人做,具备这个能力的人也一定不多。”老卓这样总结。

十几年的江湖沉浮让他更加理智:从逻辑上判断,老卓坚信用户有痛点通常背后都有潜在的商业机会。但之前为什么没人能做出来呢?如果自己做,可能会做成什么样子,做什么样的产品……这些问题,“其实我并没有想得很清楚”,但唯一可以笃定的是:茶,应该像咖啡、烟酒和其他消费品一样,从种植到采摘、加工、包装、生产和售卖的各个环节,统一标准,让爱喝茶的人在选茶、买茶和喝茶时更简单,也更省心。

经过广泛细致的市场调研和严谨的逻辑思辨,他进一步清楚地知道,他将要做的肯定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将茶变为消费品的服务,而茶叶是可以用户思维打造的标准化产品。“批判茶行业本身本身就是个很痛苦的过程;跳出茶行规作茶更是个降维打击,对于我来说,也是种颠覆,但不做不行!”

为此,需要三件事情,第一,降低成本。第二,制定标准,第三,打造平台。

稍微熟悉产业链的人应该知道,一件商品在工厂是一个价,商家进行包装一下加价25%,渠道分销商加价25%,终端零售再加价50%,简单来说就是零售价是在成本的基础上翻上至少2倍(一般是3倍上下)。茶叶也是如此,甚至部分礼盒茶更是翻了5-10倍。为了压缩渠道成本,老卓亲自带团队进山寻找基地,从安徽、到江苏,再一路浙江、福建、广东、云南,几个茶叶的核心产区来来回回花了近两年跑了两三遍,但这套工作做下来,砍掉了至少50%的渠道成本,但产品在品质上却远远高于同价产品。

“为喝茶人找到源头好茶,降低喝茶的成本,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选品官这个角色我是一直在做的,很辛苦但对我来说其实并不难吧,关键是以前的选品思维跟现在的基于用户的选品思维完全不一样。”

7

用户标准-茶是什么的命题!

都说谁制定标准,谁就站到了制高点上!而在中国茶行业,有着几百套的产业标准,但唯一没有的就是喝茶人的用户标准!

“茶是什么?”老卓这么问我。

“茶是一种文化吧”我回答道。

“不!我告诉你,茶只是带点药用功能的饮料,就这么简单。当茶作为形而上的社交用品时,它才具备社交货币功能,这时候才能谈得上文化--这个就是用户标准,但大多数人,我统计的至少有49%的人是不需要这种文化功能的,他只是简简单单地想喝一杯茶!”

“那么,茶的核心价值又是什么?”我又问。

“喝了这么多年的茶,我发现只有两个答案:健康、好喝,一种是作为药用的天然属性,一种是作为饮料的身体诉求”。原来,这才是茶来到人间的使命。我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围绕近二十年所学,老卓做出了一套基于中国茶叶用户的认识标准:《七级庄园茶分级标准体系》,这有点类似于红酒的分级,简单而易懂!当然,还有基于这个分级标准的评价系统《茶叶等级七维能量构析法》。

“总要告诉用户为什么茶叶分级是怎么来的吧,虽然大多数用户并不专业,但这是所谓我们行内人的责任”。

“标识化的认知标准,科学客观的评价系统,这是中国茶的未来,不仅仅只是文化”

他说,《七级庄园茶分级标准体系》是中国第一套基于完全用户标准的分级体系,很简单但又不简单,很大胆但又势在必行。

“我不做,也有人会做”,老卓如此说。福建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这里可见一瞥。

“这个标准虽然并不完善,还有待更多人参与进来,但毕竟已经有了就不怕了,茶好不好喝?标准合不合理?只有让用户说了算!”

8

致敬梦想-世间所有的美好在于期待

访谈结束前,老卓从茶柜里拿出一饼茶,告诉我这是他以自己的雅号命名的一款茶,只见茶饼是用很质朴的绵纸包装着,上面简简单单地印着淡蓝色的《不雅》二字,窗外的阳光折射进来刚好落在茶饼上,一切显得宁静而旷远。他说这是他做的最得意的一款普洱茶,

“所有你看到的简单其实都是来之不易的辛苦......”(不雅语录)

我上网查了一下,这款茶的发布说明里有一段话,我想用这段话来做为不雅其人和不雅的茶江湖做个总结:

“一款好茶更像是艺术创造或美食调制,而不纯粹为技术比拼,在这款《不雅~12山》中亦有体现……世间所有的美好在于期待,而所有的梦想也都不是用来实现的,只是用来追求的。中年以后的梦想就是为身边的朋友留存退休后一杯安静、惬意的好茶。又一次挑战极致,意味着人生没有休止符,业精于勤而荒于废,人生没有不惑,茶路亦将漫漫其修远兮……12山亦将不会是最后一饼《不雅》。由此致敬自己的再次不惑,致敬梦想,致敬您的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5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