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的印象里,总是以为只有皈依了佛门,到远离红尘的古寺、道观出家静坐,才算得上是真正的修行。
而《正念的奇迹》这本书的作者一行禅师却告诉我们——“洗碗也能修行”。
一行禅师的修行观,不能不让人感到独特,而去反观自我,静心审视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生活小事。
常听一些家庭主妇抱怨:“上班累,下了班还要做饭、洗碗、洗衣服、忙孩子,真是烦死了。”
这样总把工作与家庭事务看成是一种累赘,成天频于应付,搞得自己身心疲惫,情绪失衡,直至忍无可忍,任其发泄,愣是活成了人们眼中的“怨妇”,轻则影响人际关系,使家庭矛盾升级,重则影响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
心理学上,把这种状态称之为“内耗”,对于一个人来说,俨然是一种自制的“隐形杀手”。
那么,如何改变呢?
一行禅师倡导的“正念修行”,就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解决之道。
专注当下,生活处处可修行
所谓“正念”,百度里的解释是:“对当下的专注和思考”。
一行禅师的解释是:当你明白“正念”就是“对当下的实相保有觉知”时,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就是你开始修行的每一个机会。
那么,“保持正念”对我们的人生到底有什么好处呢?
一行禅师这样诠释“正念的意义”——“专注于当下的生活和工作,在人生中始终保持警觉和清醒,时刻应对可能发生的任何变化,随机应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很多人会觉得,洗碗是个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而一行禅师却告诫人们:洗碗时,也能开启正念修行。
那么,洗碗时怎样修行呢?
一行禅师说,在洗碗时,应该对“正在洗碗”这个事实保持全然的觉知。在洗碗的当下,要静心地顺应自己的呼吸,把心念与洗碗的每一个动作有机地契合起来。
这样做,就算你面对一大堆杂乱、油腻不堪的碗筷,也不会被眼见的乱象搅动自己的心绪,而是能够平心静气、耐心地、把每一件碗筷洗得干干净净,并把它们一个一个擦干,再井井有条地归位。
长此以往,实为不易,不能不说是一种修行。
如此心态推而广之,身心健康怎能不回归呢?
最近,看到一个养生达人晒出的“一日一餐”养生法,觉得这也是对一行禅师“正念行事”的一种很好的践行。
这位养生达人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决定每天只吃一顿,其他时间主要保持饮水,如果遇到实在饿的时候,就吃一个鸡蛋来充饥。
而面对每天仅此一顿的午餐,他总是尽可能地精心筹划,做到荤素均衡,科学搭配,用心烹饪。
饭菜做好后,他便正襟危坐、平心静气地、细细品尝这等待了24小时的美食。就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他的身心变得更加舒畅、健康起来。
同时,他还建议,被“三高”困扰的亚健康人群,不妨也来试试,为自己的身体做个彻底的减负。
如此“一日一餐”,比起随随便便应付的一日三餐,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别样的修行。
难怪一行禅师常常告诫前来找他学习修行的人——“修行最难的地方其实是在家里,其次是在工作中,而后,才是寺庙。”
儒家经典《大学》里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圣贤早已把“齐家”放在了“正心修身”的首位。一行禅师的修行观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保持觉知,创造“生命的奇迹”
一行禅师认为,“始终保持觉知”对于一个人的人生至关重要。
一次,他和友人吉姆外出旅行,他们一起分吃一个橘子。可能是因为渴了,吉姆刚把一瓣橘子放进嘴里,又急忙把另一瓣橘子送入口中。
一行禅师当即阻止说:“你最好是把嘴里的那瓣橘子慢慢吃完了,再吃下一瓣”。
同为修行之人的吉姆,顿感有理,便遵从地慢慢品尝起橘子来了,急躁的心也随之宁静了下来。
后来,吉姆因反战而入狱,一行禅师专门写了一封信去提醒他,要像吃橘子一样,静心地体悟监狱里的生活,把它当作是人生的一次修行。他鼓励吉姆,要始终保持正念,只要“达到身心合一,一切苦难都会过去”,而且还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吉姆带着一行禅师的嘱托,在狱中,以修行之心面对一切,始终保持着心灵的自由,坚韧地度过了狱中的种种厄运,重获新生。
其实,“洗碗”和“吃橘子”只是一行禅师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正念修行”,而举出的两个接地气的例子。
这些事例从中告诉我们,只要在生活和工作中用心体悟,正念的力量无处不在,并能帮助我们度过一个个难关,直至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聊到这里,不禁令我想起了青年时代看过的一部电影,就是由姜文、刘晓庆主演的经典影片《芙蓉镇》里的一个片段。
姜文饰演的男主人公是一个被押送到芙蓉镇劳动改造的“右派”,他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扫全镇的街道。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你猜得到,他是怎么扫马路的吗?他啊,手握着一把用竹枝扎成的扁宽头的大扫把,一边扫地,一边哼着华尔兹乐曲,踏着悠扬的舞步,舞一步、扫一把,潇洒极了,丝毫看不出被严加监管所带来的痛苦。
这种乐观的生存智慧,使得他在窘境中,竟然收获了女主人公炽热、真挚的爱情。
这不正是“正念行事”带来的奇迹吗?这也许就是几十年过去了,我还能对此记忆犹新的缘故吧!
保持修行的心境
幸福必将欣然而至
一行禅师祖籍越南,主张“入世佛教”。20世纪60年代,他创立了“社会服务青年学校”,鼓励年轻人“以慈悲之精神”投身社会运动。他不支持任何政党,只与憎恨和无知作斗争。
被当局驱逐的他,去了法国,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梅村”,种植了大片梅树林,用卖梅子的收入救助越南的饥饿儿童。
每年夏天,“梅村”都会开放,接待世界各地前来修习正念的游客。
一行禅师总是提点人们,千万不要依赖所谓的大师和神去修行,而是要努力养成,在平常的生活小事里修行的习惯,从中获得正念的力量。
在他的书中,还提到了在“品茶中修行”的益处。这使我联想起了,多年前一次旅行中的趣事。
那年夏天,我和爱人到厦门旅游。去南普陀寺那天,天特别热,骄阳似火。
我们登上半山腰时,眼前出现了一个亭子,只见一个僧人正在亭子里,静坐赐茶。气喘吁吁的我们被招呼坐下休息。因为太渴了,我竟把僧人递过来的工夫茶,一杯接着一杯昂头喝了下去。
坐在一旁的爱人连忙提醒我说:“这可不是咱们北方的大碗茶,闽南的功夫茶讲得是‘慢慢品’,你这样一杯接着一杯地喝,哪能喝出茶的味道。”这下才令我恍然大悟,惹得旁人也都笑了起来。
如今想来,在匆匆忙忙的人生旅途中,不知错过了多少“品茶”带来的好滋味啊!
聊到这儿,又令我想起了《人生禅修三境界》这本书中的一句话:“幸福从来没有远离我们,而是在每个人的心中,只要你去用心感悟,觉悟就在当下一念,你将会感到幸福满满,快乐满满。”
智者言:“人生就是一场心灵的修行。”
是的,只要我们处处留心,修行真是无处不在。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被时代裹挟负重前行的人们,很难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做一件事情,曾经那个“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时代”似乎一去不复返了,不禁让人感到惋惜。
我想说,无论是洗碗、用餐、扫地,还是吃橘子、喝茶,抑或是面对艰难困苦,生活中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事,如果我们都能按照一行禅师提点的方法,以修行的心境去面对,“生命的奇迹”大有可能在不经意间,欣然而至。
如果你对这一话题有自己的思考,请在留言区写下你的观点,我们一起来做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