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起,更出彩”!
去年10月,晋江代表中国获得年第18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举办权;今年2月份,晋江获得—年连续4届的国际大体联世界杯举办权。
曾经吃不饱饭,只能漂洋过海谋生,造就“十户九侨”的历史,如今漂洋过海连续接过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申办权,有足够的自信在世界面前展示风华。晋江的变化,来源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自信,更是长期践行全面发展这一“晋江经验”的核心内涵,以持之不懈的努力打造“精彩之城”的坚实底气。
“让本地人留恋、外地人向往,可托付终身的城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这是晋江的个性宣言,同样也是泉州市委、市政府的执政理念和生动实践。□泉州晚报“晋江经验”专题报道组
闹市中的五店市已成为人们追思过往、守住乡愁、放松身心的好去处。(陈晓东摄)
成为农民工“最具幸福感”城市
作为产业之都,晋江的经济实力24年前就位居福建省县一级首位,17年前就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十。10多年前,顶着“福建第一县”光环的晋江,被人们提及时,还用“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来形容,这让长期以来铆足干劲拼经济的晋江人汗颜。
全面发展从品质城市开始。做好“城”的文章,晋江“以人为核心”、以平方公里为一盘棋,开启“一座城、一体化”的城市发展之路。
从年起,晋江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先后启动16个组团片区的旧城改建和棚户区改造,目前已改造超过万平方米,共有15万老城居民先后脱离杂乱的“城中村”。
大手笔的改建,带来城市现代感的提升,也极大地让利于民——曾经旧村庄、旧厂房集聚的桥南片区,变身现代城市新中心;繁华的五店市四周,除了万达广场,其余的高层住宅楼均是安置房。年,晋江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创新推出流动人口市民化积分管理、被征地养老保险“即征即保”等一系列优待政策,在全省率先实现“待遇均等化、城里人乡下人一个样、本地人外来人一个样”。
梅岭是晋江大规模旧城改造的第一站。如今,面貌一新的安置小区配套着敞亮的文体活动室、卫生服务站,老人们围坐一桌,一边泡着闽南功夫茶一边拉家常。梅岭组团改建项目安置小区桂华苑内,近户居民从棚户区搬进了现代安置小区,他们对小区的良好区位优势津津乐道:“隔壁就是晋江市委大院和万达广场,地段比商品房还好!”
在晋江市区,林立的高楼与古朴的大厝共存,相得益彰。(陈晓东摄)
曾经相对落后的晋江新塘街道,现在是晋江的产业高地。晋华集成电路等20余个高新产业项目先后落地。结合当地“芯小镇”乡村振兴规划项目,传统村落梧林村不仅未被拆迁,反而把余栋老建筑整体保护起来。在规划中,这些传统住宅,将变身文化街区重焕活力,成为附近高新技术企业员工的休闲去处。
改变的不仅是城乡形态,更有生活质量。“城乡一体”的理念,深入晋江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高颜值,11座公园装点晋江市区,“一山一水”慢行系统总面积公顷。深内涵,五店市集中保护历史建筑,多栋老建筑构建起“闽南文化新街口、晋江城市会客厅”。乡愁记忆与时尚业态相交织的这里,老年人感受到怀旧,年轻人感受到时尚,外地人觉得很闽南,华侨觉得很乡土;35座自助图书馆让书流动起来,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让书香点亮城市的夜晚。快速度,晋石高速、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快速通道、晋江县道快速通道东石连接线……环湾快速交通生活圈,让环湾同城化生活成为现实。
同频共振,打造品质之城的努力同样在泉州各地践行——
加快环湾同城发展,年获批的《泉州城市总体规划》,在之前八大组团的基础上,将晋江、石狮、惠安、洛江等环湾、近湾区域纳入中心城区规划。“十三五”期间,泉州将打造主城区内30分钟、中心城区内60分钟、城市规划区内90分钟通达的环湾“”快速交通圈。环湾同城,涵盖平方公里环湾区域的海丝新城建设拉开大幕,“两江一湾”新城核心区呼之欲出。
提升宜居宜业环境,“全国文明城市”榜单上,泉州市和晋江、石狮榜上有名。针对产业工人多、流动人口多的实际情况,年起,泉州实施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9万外来务工人员迁入户籍,泉州也因此被评为全国首批促进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试点城市。一份由清华大学参与调查的测评结果显示,全国20个主要用工城市中,在泉州的农民工感受最幸福。
由内而外,开放升级。县县通高速,德化到泉州的时空距离,从3小时缩短为1小时,也让曾经重山远隔的泉州和省内三明、龙岩等地一线直达、比邻而居;泉州晋江机场升格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国际航线从个位数,稳步迈向两位数。
品质城市,吸引“倦鸟”回归。小时候,听着祖辈父辈讲五店市传说长大的蔡梦思,拒绝了外面待遇不菲的工作,回到这片生养她的土地,当起讲解员,讲述五店市的传说,分享晋江和泉州的故事,“我要把儿时听到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能够接过文化传承的任务,我很自豪。”品质城市,也让外来人才心向往之。来自台湾的企业高管邱政康,已在大陆多个城市工作了十多年。“在泉州,我第一次想买车代步,以过日子的心态在这里积极工作和生活。”
在全省实现“七个民生率先”
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满意。从晋江到泉州,各地不仅把着力点放在建设品质之城这样的大课题,也放在老有所养、少有所学、病有所医、弱有所助等具体而确定的幸福。对此,晋江创造性地在全省实现“七个率先”:率先实行新农合跨省异地结报;率先实现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即征即保”;率先把治安巡逻队配到村一级,“两抢”案件从日均17起下降到0.5起;率先推行“居住证”制度,万外来人员享受30项市民待遇;率先实行公办高中和中职学校免学费,每年有4万名学生受益;率先实行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
“改革开放的成果,就是要让群众充分共享。”晋江阳光社区通过集体开发管理土地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社区党委道出了这样的实在话。提升社区居民的社会福利保障,被摆上重要议程,居民每年可从社区及小组两级收入中分红元以上,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月可领到元生活津贴,居民幼儿免费入托;动员全民参加新农保,免费参加新农合;设立社区爱心慈善援助站……
“老窝天天住,老友常相伴,老底不愁花。”在晋江磁灶镇的大埔村,当地人打趣地把村里敬老院的生活,概括为上述的“吉祥三宝”。年落成的敬老院,面向全村老人,实行全免费的公益托老服务。比起敬老院的“夕阳红”,村里整齐划一的别墅群和高层住宅楼,更是让初到此处的人啧啧称奇。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吴金程说,0年,大埔村开始旧村改造,邀请天津规划设计院,进行分五期的改造整体规划,同时下狠心迁走污染的陶瓷企业,拆除简陋的猪圈、茅厕,引入印刷产业、物流企业及商业业态,一步步把脏乱差的村庄,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泉港在全省率先开设公办幼儿园早教中心,为4岁以下的小孩提供早教课程。(刘泽阳摄)
去年,带着村民在美好生活道路上奔跑的吴金程,成为晋江首批农村治理特级人才,享受人才政策待遇。“村官不是官,村干部不是干部,而是人才。”秉持这一理念,晋江全国首创了在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开展治理人才认定工作,希望发掘更多像吴金程这样的优秀农村基层“领头雁”,让想干事者有机会、能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
产业转型升级中,人才是第一要素。在位于晋江青阳的洪山文创园,一场题为晋江新实体“基因重组”的领航班复盘会,进入课堂讨论阶段。上课的学生们,都是晋江的“创二代”。他们或分享如何在企业厂房改建咖啡馆,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或展示适应电商运输需求,以新材料做成的轻薄休闲裤;或讲述如何提高自主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争取到行业定价权……近年来,晋江企业交接班的步伐逐渐加快。如何培养优秀的新生代企业家,不仅是晋江“创一代”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