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知武夷不如吃茶去

诗酒茶,构成国人性格中的三大元素,或显或隐。文人好茶武夫好酒,偏偏出了个关二爷,刮骨读春秋。诗是本真浪漫,酒是豪气干云。两者结合最好的是李太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至于茶,最难说的是茶。

士农工商渔樵耕读王侯将相贩夫走卒或隐于山林者或红尘浪荡客,开门七件事,总少不了那一口茶。因此,不同的人对茶就有了不同的解读,很难一言以蔽之。有人看到浮浮沉沉、有人苦中思甜、而把茶的认知上升到哲学层面的,是禅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讲顿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事事都可悟。只待因缘际会灵光一现便悟得世间真谛且不足为外人道也。茶,当然不例外。

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关于茶,禅宗有个著名的公案。多年以前,有两位僧人向赵州禅师请教如何是禅。赵州禅师问其中的一个,“你以前来过吗?”那个人回答:“没有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赵州禅师转向另一个僧人,问:“你来过吗?”这个僧人说:“我曾经来过。”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这时,引领那两个僧人到赵州禅师身边来的监院就好奇地问:“禅师,怎么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未曾来过的你也让他吃茶去呢?”赵州禅师称呼了监院的名字,监院答应了一声,赵州禅师说:“吃茶去!”读到这里,你可能会发懵,懵就对了-----禅茶一味!

焚上一枝檀香,泡上一杯茶,香烟袅袅杂着些许尘烟,身处繁华缭乱的红尘中的你,兴许也能品味出另一番“吃茶去”!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最接地气的是小时候夏天街头的大碗茶,5毛钱一碗、端起便喝、放下就走、简单随性、酣畅淋漓。。。最热闹的,是海南的老爸茶,几千人在一起喝茶,咿咿呀呀的场面想想都很有意思;而最讲究的,应该是胡建人。

就像湖南四川少不了辣椒,福建人少不了茶,更确切的说,是功夫茶。不管是器皿陈设还是流程等等都有讲究,我一度以为对他们来说,喝茶已经上升到了一种仪式感的。家家户户都有成套的茶具,三岁的小孩就开始像模像样给客人沏茶,所谓耳濡目染。

早些年在福建工作,通常的情况是,开会不在办公室--甚至有种说法,你很难跟一群福建人在办公桌上正儿八经谈工作,要是说哥几个来喝茶,大家就心知肚明,在他们看来,你就不是外行了。茶有茶道,宾主都遵守约定俗成的规矩,场面上会形成一种难得的默契,哪怕是素不相识的人,围坐在一起,就有了共同的气场。几泡过后,事情也就成了、一时间,宾主尽欢。以后,日常的招呼就变成了三个字:来喝茶!

国人好茶,甚至上升成了一门学问。陆羽著《茶经》被后世尊为茶圣。更有好事者在修饰上极尽辞藻之华美,以至于外行人读来懵逼且反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楼盘的广告语。有没有内涵见仁见智,不过真正的好茶却是真的低调且奢华:早些年有个新闻,说某人花了大几千元买的茶叶被不识货的老婆煮了茶叶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般的大陆人真吃不起这茶叶蛋。产自武夷山的母树大红袍过去是皇家贡品,现在则有价无市。

一方水土一方人,福建产茶,福建人喝茶更懂茶。不管是待客还是自饮,以岩茶居多,其中又以武夷岩茶为最。

从地理学上来说,武夷山属于丹霞地形。各具形态的巨大岩石山峰,武夷山地表之所以呈现褚红色,是因为岩石中铁元素年长日久氧化的结果。武夷山岩石,主要是石英班岩,砾岩,红沙岩,页岩,凝灰岩等几种。表层的土壤,则是富含腐殖质的酸性红壤。这种土壤,正如古人所说的“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武夷山市(原祟安县)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代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大红袍为武夷岩茶四大名枞之首,素有“茶中之王”的美誉。

逐利是商人的天性,不过,喜欢喝茶的人总有一两个靠谱的茶商朋友,并且早就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观其形,闻其香,查其色,品其味。好的岩茶外形弯条型,色泽乌褐或带墨绿、或带沙绿、或带青褐、或带宝色。条索紧结、或细紧或壮结,汤色橙黄至金黄、清澈明亮。香气带花、果香型,瑞则浓长、清则幽远,或似水蜜桃香、兰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润甘爽,带特有的“岩韵”。一杯好茶,早已胜过千言万语。吃茶去。

文章系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烦请告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