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潮汕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夸张点说,饮茶才是第一位。见潮汕人喝茶,咱们叫其“功夫茶”,由于喝茶的工序繁琐复杂,讲究流程、姿势和细节,认为喝茶很下功夫,所以叫成了“功夫”,这其实是误读,应该叫做“工夫茶”,“工”和“功”在潮州话的读音不相同。
清朝时,徐珂说过,流行工夫茶的有四大地区,“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其中,汀州是闽西客家文化,其余的漳、泉、潮,就是现在的闽南和潮汕这一带。
很多人不知道闽南和潮汕的关系,这两地虽然不在一个省,闽南在福建,潮汕在广东,但两地在地理上打成一片,最重要的是,两地的方言、文化和生活特别接近,也可以这样比喻,潮汕、台湾、漳泉等地,都属于闽南文化圈。
据史料,从宋代开始,闽南人大量移民潮汕,与当地居民通婚,生活习俗相互交融,准确的应该说是同化。随着时间不断深度,最终潮汕文化在基础上与闽南相似。
所以,说起哪里的人极爱喝茶,想起的基本都是潮汕和闽南。
潮汕人和闽南人生活中离不开茶,出门在外,随身携带简易的冲泡茶具,对茶的热爱,使得他们随时随地创造条件也要喝茶。
如果你做高铁遇到了这一幕,不用想,你遇到的肯定是潮汕人或者闽南人。途径地有闽南和潮汕的厦深高铁线,这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又或者在扫墓途中休息,不妨就地来泡茶舒缓下身心。
台风暴雨有洪灾,家里水淹齐腰深,算了,人力没办法,顺其自然,先来泡茶冷静一下。
在艰苦的环境,也要创造喝茶条件,去医院看病也要喝茶。
诸如马拉松这类考验耐力的运动,进入到潮汕,指不定会看到有选手饮茶代替水补充能量。
在潮汕,真正的老司机,车上怎么能不配茶。
在那边,冲泡茶叶的第一泡可别喝,得洗洗茶,直接倒掉,要是给喝了,那可闹笑话喽。
“一遍脚屑,二遍茶叶,三遍烂屎人食不着。”这是潮州当地的俗语,大意是说,第一泡茶水是脚上的臭汗,第二泡是茶的真味,第三泡味道最好,“烂屎人”根本喝不到。“烂屎人”指的是地位低贱的人,骂人词语之一。至于第一泡脚上的臭汗,这点大家不必担心,传统的乌龙茶制作工序,会用脚进行揉捻,有助于发力。现代都已经是机械化生产了,不再有所谓的“脚汗”。
除了洗茶,当地泡茶还有个习惯,如用陶土制小茶壶泡茶,冲泡后的茶渣是不会倒的,更不会洗茶壶,让茶叶滋养茶壶,如此一来,茶壶的表面会形成一层暗色物质,潮汕人叫“茶渣”,别地叫茶垢,但可不能说成污垢。如果茶人的壶有一层非常厚的“茶渣”,那此人定是饮茶高手。
在当地,有一则故事广为流传。相传潮州有个富豪,非常嗜茶,有一天家门口来了个乞丐,富豪觉得十分晦气,便想着给点饭菜零钱赶出去,不曾想这乞丐都不要,只要品口茶。富豪吃了一惊,你这乞丐饭都吃不饱,竟然懂喝茶?
乞丐说道:“我原来也是普通人,有几个闲钱,后来沉迷喝茶,家财都挥霍光了,穷到要饭。”富豪半信半疑的泡了壶茶,乞丐品过之后说道:“茶是好茶,可惜这个壶太新。”而后乞丐从自己的袋子里掏出一把积攒了厚厚茶渣的久壶,盖子打开便有茶香飘出,泡茶之后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喝茶喝到破产,乞讨得也要饮茶,潮汕人,闽南人,为啥那么喜欢喝茶?
喝茶可以炫富,问起大多人为什么喝茶,大多都会说茶沁人心脾,神清气爽,爱茶可以体现当地人的淡泊宁静。
说这话其实是扯淡,早些年闽南、潮汕人喝工夫茶,根本是在炫富。
当地人家中,都会有专用来饮茶的茶船,多以木制,配套齐全,讲究的会接有水管。茶船有大有小,小的不过一个小盆,大的可以是整张茶几。
唐朝起,福建福州人和泉州人便开始下海经商。宋朝时,福建设立了泉州设置市舶司,使得泉州变成了东方最大的港口。明朝时开始限制对外经商,但福建漳州与广州潮州一带,不仅没有收敛,反而顶风作案,严重时甚至与明朝的海军进行交战。交战就算了,关键明朝的水师是真水,根本打不过漳州和潮州的商队武装。
所以,有历史学家称,海禁的实行,反而造成我国海上的贸易,大部分被控制在漳州和潮州的商人手中。
于是,从明朝到清朝,闽南和潮州的商人富得流油,但因为古时称这里是“南蛮之地”,所以常被鄙视。
宋朝陶谷留下的作品中讲过一则故事,说在汴京,有一个湖北的商人跟福建商人,因为争夺住房吵了起来,湖北商人骂福建商人是“横面蛙言”。
歧视是人类本性,我国古时便以长相和口音开地图炮,不过咱们眼看耳听,古时骂人虽不雅,但也不像现在骂人那般没水准,出口都是祖辈和生殖器。
虽然有钱,但依旧脱离不了地域歧视,所以闽南和潮汕的富豪开始用各种方法提升自己的气质,比如,闽南商人喜欢捐钱建学校,这间接帮助闽南快速发展,明代后期闽南漳泉的进士反超福州等地。
这人文气质上来了,又要提升艺术气质,当时的艺术、生活主流以江浙为代表,所以闽南开始跟风,学习。古时盛行木质艺术品和家具,明代,潮州的木雕便因为有钱人广建豪宅、祠堂而快速发展,越来越有名气,后与浙江的东阳木雕齐名。
喝茶,古时也一直是有钱人的活动,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记载,茶是士大夫一类炫耀品位和文化的手段,明朝之前,茶叶的主产地和主要消费都在最富饶的江浙地区。
潮汕早先并不喝茶,当地百姓更没这个习惯,别的别说,能见到好茶都是稀奇事。明朝王世懋被封到福建当官时,特地携带了一批江浙茶叶,不喝福建当地的茶叶,清朝时福建的布政使周亮工曾记载,明朝福建进贡的茶叶,在宫里只配用来洗碗。
清代之前,福建的茶颇受歧视,看不起。闽南潮汕的富豪贵族们要喝好茶,大多从别的地方运来。福建的武夷山一带也是茶叶的主要种植区,直到乌龙茶的创新,福建的茶叶才有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自此,乌龙茶在福建、广州、台湾扎了根,也一直是工夫茶的标准用茶。
在清朝中期,还是以炒青绿茶为主,未发酵的绿茶可以较好的保持茶叶的香气和味道。至于创新出的半发酵乌龙茶,那制作非常繁琐,不仅要发酵,还要反复炒制、烘焙,经过繁琐工艺后制成的乌龙茶,香气才能远胜其他茶类,是为茶中第一香。这可不是吹牛,绿茶含有的香气成分余种,红茶余种,乌龙茶可是高达余种。
在财力、技术和人力的大力支撑下,乌龙茶总算名气远扬。
乌龙茶的特征极为明显,因为半发酵,所以经沸水冲泡后,乌龙茶的香气比绿茶、红茶等茶类更快的激发,丰富的茶叶内质也能经得起多次冲泡,所以在工夫茶冲泡中,所用均是沸水,冲泡时间短而出汤迅速,重复多次,如此才能将乌龙茶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清朝时,每年的采茶季节,武夷山常常汇聚上万采茶人。制作乌龙茶的制茶师大多都是泉州人。除了武夷岩茶,闽南人也创新出了安溪铁观音,潮州的凤凰单丛等好茶。
乾隆年间,浙江的文人美食家袁枚认为,天下的茶以“武夷山顶所生”为第一,龙井跟其比起来也显得“味薄”。
学习江浙人喝茶,要全面,冲泡所用的主流茶具,也是江苏宜兴产的紫砂壶。以为这就完了?错,真正的富豪,可以通过消费迫使工厂发生改革。
现在,说起宜兴的紫砂壶,想起的就是乌龙茶。其实原先并不是这样,明朝末期到清朝初期,潮州与苏州的贸易频繁,潮州通过贸易批发大量的宜兴紫砂壶,这玩意在潮州的销量极好。
文物学者霍华研究后曾说,因为工夫茶对宜兴紫砂壶需求量很大,促使宜兴的工匠们改动了壶的样式,制作出专供闽南、潮汕的紫砂壶。
这种紫砂壶容量不大,更适合冲泡乌龙茶,壶身精美,多有名家巧匠刻字作图等。
闽南和潮汕的富豪喝茶花样很多。在嘉庆年间,闽南有一富豪,饮茶所泡之水是泉水,而且用专门的玻璃缸盛放,一整缸水只泡一壶茶,绝不用隔天水冲泡。而且冲泡茶叶的时候由童子在一旁服侍,光烧火的就有好几个,一个个长得十分帅气。这是直隶人高寄泉关于闽南富商饮茶的记录。直隶是现在的河北省。
在闽南和潮汕地区,这些奢侈的饮茶场面是一种特色。学者潮州人饶宗颐说过,在潮州过去只有两种人喝茶:祠堂里的闲人,做生意的有钱人。
就以现在来说,观察闽南人和潮汕人家里的精美茶具,依旧可以看出家庭的经济实力。
不过现在的工夫茶已不是炫富活动,早已融入到生活中。工夫茶的精神也扎根在闽南和潮汕的宗族规矩中。就现在冲泡工夫茶,规矩不能乱,是一种礼仪,也可以当做仪式感。
工夫茶要求“一盅三杯”,只能用三个杯子,一起喝茶的人,得轮流使用饮茶,喝完一轮,就得洗洗杯子,所以这也限制了参与茶局的人数。
解放前的潮州,各地的事情由族里的长老决定,议事的时候必然会喝茶,族里的长老就那么几个,所以茶局有人数限制。
除了人数,工夫茶也有等级差别,常见的结婚礼仪,新娘新郎会向双方长辈下跪敬茶,潮汕、闽南现在的中西合璧婚礼,结婚的新人不在需要下跪,但出嫁的女性依旧要向未来娘家的长辈敬茶。至于丧事,出嫁的女性则需要向到来的娘家长辈敬茶。
在工夫茶局,冲泡茶叶的人也有规矩,平常做客,都是家中的男主人负责冲泡。整个宗族聚餐的时候,则是长子长孙负责冲泡。女性冲泡很少见。由于每轮茶的杯数有限,饮茶的先后顺序也有规矩,以客人为先,再以男性长辈为先,冲泡之人自己最后再倒。
潮汕的惠来县葵潭镇很特殊,这里的语言是潮州话,平常习惯也喝工夫茶,也有一种“女人茶”,只有女人才会喝,男人是不会喝的。这茶其实就是客家的擂茶,用大米、花生、绿豆等磨碎冲泡的茶。惠来县葵潭镇周围是客家人聚居地,因为接近潮汕人而被潮州化。
“有潮人处,皆有工夫茶。”在闽南和潮汕,工夫茶和当地的文化联系紧密,喝茶像是北方的饮酒,是重要的社交方式,也是团结,斗争的手段。饮了这杯茶,才是关系友好的开始。
当然,很多事业,关系都是在茶桌上谈成的,如果碰到闽南或潮汕的朋友,当他们掏出精致的茶具冲泡工夫茶招待你时,要注意了,他们可能是低调的富二代,准备拿你当兄弟,这茶可得喝,指不定未来平步青云,一不小心就走上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