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迷人的厦门,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茶叶输出地。在厦门,人们在业余爱到“茶桌仔”品茶攀谈,或听“降古仙”来“讲古”,或欣赏象棋表演赛,或欣赏歌曲。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吴旭霞所撰写的《茶馆闲情·中国茶馆的演变与情趣》(光明日报出版社年8月出版)中第五章的内容。
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厦门被迫作为五个开放的港口之一,同时也成了重要的茶叶贸易港口。厦门人饮茶十分普遍,且十分讲究。清道光年间(公元-年)周凯编纂的《厦门志》卷15“风俗记”记载,厦门人“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曰孟公壶,杯必曰若深杯。茶也……文火煎之,如啜酒然;以饷客,客必辨其色、香、味而细缀之,否则,相为笑,名曰功夫茶”。
在厦门,“茶桌仔”,即饮茶摊、茶馆、茶楼,遍布全市,从海口到禾山,大街小巷都设有茶桌仔。当时厦门的“茶桌仔”规模比较大的有大王、二王讲古场和二舍庙、局口街、养真宫、五湖、曾姑娘巷、大井脚厦港福海宫鼓市场、江头街、开明戏院一带等等处所。这些“茶桌仔“泡用的茶叶,大部分是老丛水仙、三印水仙,饮用时配以俗称为“小种罐”的宜兴壶,加上茶博土姻熟自如的沏茶技艺,把武夷岩茶的幽香真味尽注于杯中。
为了招揽顾客,“茶桌仔”往往特意请来艺人说书,有的同时举行象棋表演赛,有的兼办南乐清唱或演唱现代歌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讲古”。厦门的讲古,形式不同于北方的评书,也不像扬州、苏州、福州的评弹。“讲古仙”不需借助任何道具,只是手里有一本书,有的还拿把折扇,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并富有生动的表情和形象的动作,绘形绘色,引人入胜,讲渴时喝口茶,继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