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平定砂货烧制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阳泉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阳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张世亮自幼跟随父亲学习砂器制作技艺,后到山西大学、燕山大学、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
等地学习培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手工砂器设计、制作、包装技艺。年以来,张世亮先后投资多万元对砂器生产工艺进行标准化改造,并对“龙字壶”进行了器型和釉色上的创新。1月22日,市小西庄东旭砂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负责人张世亮打开窑炉查看等待烧制的产品。与往常不同的是,窑炉内的产品不是传统的砂锅,而是形象各异的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是我省一所大学的学生到公司调研学习时,利用传统砂器制作原料制作而成的。”张世亮介绍,“传统技艺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为非遗技艺注入新的能量。”这是张世亮从事砂器制作30多年的心得,也是他这些年一直坚持做的事。从年幼跟随父亲学习砂器制作技艺,到不断改进创新工艺,再到运用砂器制作技艺制作艺术品,张世亮在泥火交融中不断淬炼匠心,让砂器从百姓厨房走进文创展厅。 1 坚守,传承技艺守初心 平定砂锅“亮晶晶”。“砂锅制作不需要单独上釉,这是因为采用本地的坩土制作,脱坯时再将本地的白土拍到表面,烧制完成后就散发出银色的光芒。”张世亮说。正是采用这些原料,砂锅中不仅不含重金属,还含有近十种对身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也让砂锅“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煮水无水垢”。 在中国上千年的砂器文化传承中,平定砂器历史悠久且美名远播。小西庄人一直从事着传统平定砂器的制作,发展过程中虽经历了不少坎坷,但一代又一代的手艺人传承砂器制作技艺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小西庄村的发展变迁,一直与砂器紧密相连。以前,附近的村民见面常问一句:“在哪干活了?”小西庄人会骄傲地回答:“在炉上干了。”传统砂器扎根于百姓,砂器技艺的传承、砂器不间断地生产,培养了一批批手艺人,养育了几代小西庄人。 小西庄东旭砂器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小西庄村砂货社。上世纪80年代,张世亮的父亲张富所承包村里的砂锅厂进行生产经营。八九岁的张世亮每天围着父亲转,边看边玩,有时还上手帮忙,逐步熟悉了砂器的制作流程。学校毕业后,张世亮到市粮油公司工作。下班后,他常常跟着父亲制作砂锅,节假日便带着产品到处销售。 上世纪90年代末,张世亮下岗回到村里,和父亲一起经营砂货社。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原先承包的厂房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张世亮在小西庄村一个名叫“炒铁炉”的厂区,新建了生产车间。“这个地方是小西庄砂锅制作的起源地。从祖辈的口口相传中,这里一直是小西庄人制作砂锅的地方。”张世亮自豪地说,“在这里建设砂器生产车间,具有传承意义。”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世亮的儿子张旭逐渐爱上了砂器制作。他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研究采用机械设备,代替一些劳动强度大的基础活,以提高砂器的制作、烧成水平,这件事让张世亮很欣慰。 2 创新,转变思维引领新风尚 砂锅常常出现在百姓的厨房。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消费者对厨具也有了新的要求。“以前看起来有些粗笨的砂锅没人愿意买了,人们更喜欢做工精细、器型美观的砂锅。”张世亮说。 消费者的需求就是创新的方向。在新的时代,传统技艺想要更好地发展,离不开传承创新,更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壮大。这几年,为了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张世亮向高校专家请教学习,进行砂器制作技艺的创新与作品的创作。他曾到山西大学、燕山大学、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等地学习培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现在,张世亮在砂器制作方面,材料元素多样化、材料配比丰富化,还提高了手工砂器的设计、包装、制作能力,逐步转变创作思维,更新创作理念。 “参考陶瓷制品,我设计了日用、保健、工艺三大类、百余种砂锅产品。”张世亮说。日用类产品主要是富有创意的茶具,保健类产品主要是传统的炖锅和煎药壶,工艺类产品是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品。传统砂器制作技艺的原材料比较简单,主要是当地的清坩、黏坩和黑坩等。张世亮在此基础上,添加了一些有益元素,增强了砂锅的恒温性,让砂锅在炖菜煎药时不炸不裂。
随着环保政策的变化,烧制时使用的煤炭逐渐被电、气和生物质颗粒等清洁能源取代。为了适应烧制能源的改变,张世亮尝试着改进砂锅烧制技艺。配料、粉碎、和泥、制坯、烘干、还原、烧制……每道工序他都要反复琢磨,寻找最佳的效果。“还原工艺是最难改进的,我用了1年多时间,才琢磨出最适合的材料和做法。”回想起前些年的努力,张世亮十分感慨,“烧一炉不成,扔掉再重新从配料开始试验,一遍又一遍,扔掉的废品就堆了半个院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世亮逐渐摸索出了适合的制作方法。原先砂锅制作成品率的高低取决于烧制工人的经验。有经验、下功夫的人做出的砂锅成品率高。比如说,以前烧制温度的控制全靠师傅的经验。工艺改进后,利用测量仪表控制,温度更精确稳定,不仅成品率高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减轻了,“以前三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个人就能干了”。
如今,小西庄东旭砂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砂器以其古朴厚重的文化魅力和较高的性价比成为美名远扬的阳泉特产,并通过线上、线下多个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3
融合,带动砂器文化“热”起来
年,作品《东旭》获得“艺术山西”首届当代陶艺邀请展三等奖;年,作品《镂空砂花器》获得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优秀奖;年,作品《中国梦》在首届山西工艺美术产品博览交易会上荣获工艺产业联盟晋艺“太行杯”文创奖铜奖……这几年,张世亮的作品频频获奖。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小西庄村的砂器历史,张世亮积极参与小品《龙壶祝寿》《涅槃重生》表演,更好地宣传和保护砂器非遗文化。
“最让我担忧的是制作砂器的人越来越少。公司有十多个工人,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张世亮说。“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入炉七烧八扠九熏烤,十分质量十分苦”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句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砂器制作十分辛苦,因此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干。虽然有两个徒弟跟着张世亮学习,但他希望更多人参与到砂器制作中来。“牛年春节过后,条件允许的话,我计划让附近的中小学生和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到公司参观体验,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张世亮说。 “现在,不少产品不单单是一个日用品,而是一个传统砂器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作品。”张世亮说,“融合发展才能让砂器文化‘热’起来。” 融合是张世亮为自己定下的新目标。他计划将砂器与餐饮结合起来,推出特色砂锅宴;砂器与陶瓷制作技艺融合,让砂器既实用又具有艺术价值;砂器与文化旅游融合,创作传统技艺展演文艺作品,开办创作体验室,吸引更多人前来品尝美食、观看表演、体验制作个性化产品……苏建平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