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国饮,中国是茶叶的故乡。壶里乾坤大,茶中岁月长,一把茶壶,一只砂罐,一曲茶歌,一瓣翠芽,都足以见证中华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自唐而今,自建安而建州而剑州,建溪岸边的这方水土数易其名,茶香却经久不散,茶事也一直不绝。闽北种茶历史悠久,十个县(市、区)处处飘逸着茶香,弥漫着悠悠茶韵。
延平
早在九百多年前,乐史编著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曾记载:“南剑州(延平)土产,茶有六般:白乳、金字、蜡面、骨子、山挺、银字。”是时,延平出产的茶叶,已是进贡朝廷的佳茗。北宋王存等撰写的《元丰九域志》记载了延平贡茶:“土贡茶一百一十斤,剑浦、雷大、熟潆州、游坑、汾常五茶焙。”
名作:半岩茶
建阳
▲建阳水仙
水仙茶和小白茶均发源于建阳。根据道光《瓯宁县志》记载,“水仙茶出和义里,大湖之大山坪。”当年的瓯宁县“和义里”,就是现在建阳区小湖镇。水仙茶树于年经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茶树良种,列“中国国家级茶树良种”48个之首,同时又是全国41个半乔木大叶型茶树良种的第一个。
名作:水仙(水仙乌龙茶、水仙白茶)
邵武
▲碎铜茶
在宋朝就开始种植和加工茶叶。明朝初期到中叶,以和平镇为中心的邵南一带盛产茶叶,生产的茶叶称为“和平功夫”(绿茶),主要销往江西南昌一带,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年至年,仅和平镇附近所制工夫红茶就达三十余万斤,全县茶行三十余家,经福州洋行,销往英国等地。除此之外,邵武还是正山小种红茶原产地之一。
名作:碎铜茶、邵武红茶
武夷山
中国乌龙茶发源地,世界红茶发源地,唯一的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市各类茶企超家,全市龙头企业10家,茶叶总产量(精制茶)吨,涉茶产业总产值15.36亿元。
名作: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以正山小种、金骏眉为代表的武夷茶
建瓯
五代十国闽龙启元年(公元年),当时建安吉苑里财主张廷晖为讨好闽王,将凤凰山方圆十五公里的茶山献给皇帝,从此这里成了皇家御茶园,故称“北苑”。从五代至明代,北苑御茶深受六朝(五代的闽和南唐、北宋、南宋、元、明)42位皇帝的青睐,历时年。
名作:建瓯水仙(闽北水仙南路水仙)、矮脚乌龙
顺昌
据《顺昌县志》记载,宋朝中期,顺昌就有大量乡民在宝山开荒种茶达多亩,是当时朝庭有名的贡茶基地之一。年,顺昌茶人肖邦武创办宝山红生红态茶业有限公司,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生产“宝山红”牌生态有机茶。
名作:宝山红
浦城
《浦城县志》记载,浦城作为福建最早五县之一,自古就是上茶飨客之乡,种茶历史已有多年,三国时期就有茗饮之事,晋尚书陆迈为吴兴(浦城)县令时,用茶待客已蔚成民风,如今是是福建省的重点茶业县。
名作:丹桂红
光泽
干坑红茶早在清乾隆年间,就远销京沪,乃至出口欧美,被誉为“天字号”。现如今,干坑小种红茶已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名作:小种红茶
松溪
宋元时期,松溪茶叶已成为贡茶。年,松溪县产茶担,在全省首次突破“万担”大关。上世纪80年代,形成了“南有安溪,北有松溪”的格局,自此,松溪被誉为全省茶叶高产“状元县”。如今,涉茶人口占全县人口70%以上。松溪绿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
名作:绿茶、白茶
政和
宋代,政和已是重要的“北苑贡茶”主产区。年,宋政和五年,建州府治下的关隶县盛产的银针茶叶(即白毫银针)被选作贡茶,善文善茶不善管江山的宋徽宗喝了喜动龙颜,将“政和”年号赐作县名。从此,关隶县改名为如今的政和县。光绪十五年(年),用大白茶所制的“政和工夫”红茶,成为闽红三大功夫茶之首。现在全县有75%以上农户种茶,农民的1/3收入来源于茶叶。
名作:政和白茶、政和工夫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