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你了解,中国茶道的三种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有三种表现形式,集煎茶、斗茶、功夫茶。

是从何时何地产生,没有固定的记载,但我们可以从诗词中捕捉到,在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试院煎茶》中写道:“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由此看来,苏东坡认为煎茶出自西蜀,古人对茶叶的使用方法经过几次变迁,先是生嚼,后又加水煮成汤饮用,直到以后才出现了半制半饮的煎茶法。

唐代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茶饼。在煎茶前,首先将茶饼碾碎,再用火烤。用火烤制茶饼呈现“虾蟆背”时才可以使用。

接着将烤好的茶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掉,等到茶饼冷却时,将它们研磨成细末。加姜茶加山泉水煎煮,这便是唐代民间煎茶的方法。

由此看来,当时的人们已经在煎茶的技艺上颇为讲究,过程既繁琐又仔细。

斗茶,又称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要经过灸茶、碾茶、罗茶、候汤、焰展、点茶六个步骤。

斗茶是古代文雅雅士的一种品茶艺术,他们各自携带茶与水,通过品尝鉴赏茶汤,而定优胜。斗茶的标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茶水的颜色有着严格的标准,一般标准是以纯白为上、灰白、黄白等次之。

纯白的颜色表面茶质鲜嫩,火候恰到好处。如果颜色泛红,是配火候过了头,颜色发青则表明蒸时火候不足。颜色泛黄是采摘不及时,颜色泛灰是火候太老,这样看来斗茶之人对汤色的好坏真是了如指掌。

而汤花是指汤面泛起的泡沫,汤花的色泽与标准与汤色的标准一样。第二是汤花泛起后,以水痕出现的早晚定胜负。早者为复,晚者为胜,如果茶末细腻,点汤恰到好处,汤花便匀细。斗茶的最终目的是品茶,通过品茶汤看色泽等这些方面来评选出优劣茶。唯有那些色香味俱佳的茶才算得上是好茶,而那些人才能算斗茶胜利。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潮汕地区以及福建一带最为盛行,功夫茶讲究沏茶泡茶的方式,对全过程操作手艺要求极高,没有一定的功夫是做不到的。既费时又费工夫,因此称为工夫茶,有些人常把工夫茶叫做功夫茶,其实是错误的。因为潮州话的工夫与功夫读音不同,功夫茶在日常饮用中从点火烧水开始,倒置茶器,再到冲水洗茶冲茶,再经过冲水冲茶,稍候片刻,才可以被人慢慢吸引。

中国茶道的这三种表现形式,不仅包含着我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而且包含了人们主观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寄托,它渲染了茶清纯优雅质朴的气质,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实在算我国茶文化的瑰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