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大耳讲财经
的第29篇原创文章
1
何为“手到心到”
大家好,我是大耳哥。
今天是我的生日。年纪渐长,感慨良多。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形而上的东西——心和手之间的关系。
说到心,许多人认为这个概念太抽象,太务虚,不如实实在在讲些落地实操的技巧。
我赞同实用主义的观点,但不解决认知方式的问题,一味埋头苦干只能事倍功半。
心与手、想和做,这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说道一下。
我先用电视剧《天道》中的一段情节来做个引子。
剧中王志文饰演的丁元英,在对经典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的三个版本做评价时,使用了“心”和“手”这两个维度。
《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广为人知的有三个版本,分别由弗雷德里曼、穆特和海飞兹演奏。
丁元英说,同一首曲子,穆特诠释的是悲伤、悲凄和悲凉,而弗雷德里曼诠释的是悲愤、悲壮;穆特多了一些宫廷贵妇的哀怨,而弗雷德里曼则多了一些吉普赛人的不屈的流浪精神。
而海菲兹的诠释也不是最高境界,为什么?因为他太注重技巧上的严谨,而染上了一丝匠气,少了一些虔诚。
故而,三个人演奏同一首曲子来比较的话,穆特就是“心到手不到”,海菲兹是“手到心不到”,只有弗雷德里曼做到了“手到心到”。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表达。
穆特的“心到手不到”,是指他努力地把情绪向原曲的内核靠近,但在演奏功力上却略有不足,无法诠释得那么完美。
海飞兹的“手到心不到”,是可以精准拿捏演奏技巧,却没有表现出吉普赛人在漂泊屈辱的生活中的悲愤悲壮之情。
弗雷德里曼的“手到心到”,演奏出了一个悲怆的心声,跟乐队融合,有乘风破浪之势,拉开了吉布赛人的流浪故事序幕,通过流动的乐章音符把情绪诠释的淋漓尽致。
丁元英对于《流浪者之歌》三个版本的点评,在心和手之间,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比较。
在商业上,我们也要讲“心手合一”。
世间事,只有做得足够纯粹,才能得到一些结果。
2
商业中的“心”与“手”
说到心与手的关系,我认为在商业中也可以分三种:以心御手、以手御心、心手合一。
首先是以心御手,即我们所做的事,是由思想指导我们的行为,想做什么事,而后去实践,这也是大多数人的惯常行为模式。
我们对商业模式的想法,对产品的想法,也未必是浑然天成的,是我们基于现有的商业形态,融合了我们的理解与期许而设计的构想,这就是以心御手。
如果心对事物的把握更准,那么我们最后的动作就更准,如果心对市场认知就有偏差,那么事情的走向可能就会偏离初衷。
其次是以手御心,是指我们从实践和市场得到了一些反馈,比如在市场上栽了跟头,碰了钉子,获得了反馈之后,再去调整我们的出发点,优化产品设计,这就是以手御心。
为了讲得更清晰一些,接下来,我们再用茶道举例。
茶道中也有“以手御心”,初学功夫茶时,往往会经历烫到手的过程(别问我怎么知道的)。
我们会在被烫到的那一刻,记住自己的失误之处,在姿势或技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我们不被再次烫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会先设计一个实践模型再去执行,而是完全靠被烫到时的本能来指导你的心,调整你的行为,这叫做以手御心。
最后,我所说的“心手合一”,也就是丁元英所说的“心到手到”,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这与佛教常说的“茶禅一味”有异曲同工之处。
3
“茶禅一味”
茶禅一味的典故源自那句著名的偈语——“吃茶去”。
唐代赵州观音寺高僧从谂禅师,人称"赵州古佛",他喜爱茶饮,常常用“茶”比“禅”。
《五灯会元》载: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答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新来僧人,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吃茶去",是一句极平常的话,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其中自有深意。
为什么说大师要问“曾到此间否?”,也就是“你以前来没来过?”
有些人说,其实大师不是问你来没来过,是问你是否明心见性,是否开悟到了这个水平,若是到了,那么你就自然而然能够和大师心意相通,能够理解他的禅心了。
这在我看来有些过度解读的意味了。
我认为“吃茶去”三字,就是在说,茶什么味道,你要自己去品味,品茶和悟道是一个逻辑。
茶的味道只有喝的人才知道,只有靠你当下的心情,靠你当下的水温和茶叶的浸泡程度,你才能知道茶味为何。
“吃茶去”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得去自己实践,自己去体悟,自己告诉自己,这样才有可能“心手合一”。
4
真实案例中的“心”与“手”
说回到商业,我再来举个真实案例。
昨天,有位健身行业的朋友跟我说,他想成立一家新公司,想这么设计新公司的股权:
吸纳5位创始会员,每人投资几万块钱,各持有新公司2%~3%的股份。此外,5位创始会员的出资还能抵扣他们在新公司的健身消费费用。
我追问他,5位创始会员能参与分红吗?
他说,能。
我说,说实话,你拿这个条件来邀我入股,我会毫不犹豫地同意。但是,这里面有许多问题,你可能并没有考虑清楚。
一直以来,我的核心观点是不能把人性和工具分开,这是我非常重要的一个法门。
股权分配如何设计,除了要考虑合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讲人性。
我告诉他,首先你混淆了一个问题,你把股东的出资和股东的消费这两件事混为一谈了,这是一个禁忌。
股东的消费过程,其实也是在相应耗费你的时间。健身房售卖的就是教练的时间,如果我是股东,我会觉得我又能消费,又能分红,天下还有这等好事。
除此之外,作为股东,按道理要参与公司决策,但健身房在固定的场所,其中的运营决策常常在一些细部。
如果有一天,你的股东之一把出资金额都作为健身费用,消费了个一干二净,而后搬到了其他的城市,不能帮你贡献价值了,但你还要给他分红,你心理是否能平衡呢?
如果不是之一,是5个股东都这样,你能不能忍,会不会另开一家公司呢?
这样的案例我见过许多,越是前期给到股东很多优惠条件的创业者,后期越容易去另起炉灶,这不是个人操守的问题,这是人性的问题。
你的不平衡感一旦觉醒以后,你会发现很多隐匿的情绪就蔓延出来了。
所以,做生意一定不能从“术”的层面去考虑问题,一定要在“道”的层面尽力把事情想透。
5
“心手合一”的为商之道
在现实中,你如何去取舍判断,除了靠投资知识,还要靠人情练达。
初创时期,如何去设计股权结构,让人愿意为你投资,并且控制好风险,做到可持续发展,又符合你自己的人性,这不仅仅是动态股权和股权比例的事。
任何的商业既离不开工具,也离不开人性。具体如何操作,这是个大课题,我会在我的《未来三年的商业认知升维大课》中再抽丝剥茧,深度讲解。
我之所以举以上这个案例,是想告诉大家,无论你遵循何种商业模式,你可以在课程中学到“术”的层面,去把握你的股权设计,但千万别忘了问问自己,我的发心是什么,我的“术”是否能与我的发心,我对人性的体悟相统一。
商业语境中的“心手合一”,和音乐、茶道、禅宗中的并无二致。
心手合一,是一种发乎自然的状态,它是你内心自然的流露。我们说发心可贵,我们做商业,不要去做那种镰刀型的商业,不要靠信息差和资源差去收割用户,去坑害投资者,当然也不能在一开始就壮士断腕,不能将镰刀挥向自己。
伤人或是伤己的模式都不可能持久,只有为双方创造价值的商业模式才能持久。
只有讲究价值了,才会赚到钱。
只要讲究价值了,就会赚到钱。
在商业世界,既会用工具,又懂得人性,才是心手合一的标志。
无外乎,人间正道是沧桑。
—
我现在天天直播。欢迎大家在抖音“大耳讲财经”的直播间找到我。
每天早上07:30-08:30,我们直播间里一起提升商业思维,秒杀年度商业升维大课。
大耳讲财经,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财经读物。
—
口述|Henry
编撰|霓痕
排版|霓痕
大耳讲财经
大耳哥,职业投资人+财经类内容创作者;全网百万粉丝财经类KOL;现任某投资机构合伙人,全国劳动模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友会理事。中国文旅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欢迎加入我们的读者群
和大耳哥一起聊聊
你还可以在这些媒体找到我
凤凰网/抖音/B站/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小红书:大耳讲财经
大耳哥现实的我认为金钱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