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种茶、饮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现今已经成为了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
饮茶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活动,福建地区最为盛行,福建的武夷山岩茶与安溪铁观音更是茶叶中的上品。那么,关于福建茶叶的历史与文化,大家了解多少呢?
福建茶叶的历史
福建人种茶、饮茶的历史已有千余年。从地下考古发现来看,福建有两晋时期的茶具出土,而有关茶的文字记载,则始于唐代。
据陆羽《茶经》、李肇《国史补》和《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福建茶叶的发展最早始于福州。唐代中后期,福州名茶方山露牙被列为土贡之一;唐末五代,建州茶开始脱颖而出,南唐朝廷曾每年派使臣到建州北苑茶区监制贡茶,到了宋代,北苑茶便已名享天下。
闽北除了北苑茶,还有武夷茶,但是武夷茶在当时尚不能与北苑茶相媲美。直至元朝大德六年(年),元朝廷在武夷山九曲溪设立御茶园,采摘武夷山岩茶焙制龙团贡茶,与北苑并称,慢慢的又取代了北苑。
王应山《闽大记》卷一一《食货考》载:“茶出武夷,其品最佳。……延平、丰岩次之,福(州)、兴(化)、漳(州)、泉(州)、建(州)、汀(州)在在有之,然茗奴也。”
明中期后,因朝廷对茶农加重剥削等原因,闽北的官茶业一度衰落。直到明末清初,茶禁松弛,福建茶叶的生产才再度复兴。清朝雍正年间,安溪铁观音被发现,这个后起之秀以“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而迅速走红,畅销海内外,如今已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现今,武夷岩茶中的大红袍、安溪乌龙茶中的铁观音,已赫然成为了我国名茶中的佼佼者。
福建的饮茶文化
福建不仅名茶众多,饮茶、品茶之风也是独具一格。宋代时期,闽北茶区的民间就盛行着一系列的“试茶”、“点茶”、“斗茶”等品饮方法。
比如龙溪(今龙海)地区斗茶的风俗就特别讲究,据光绪《龙溪县志》卷一〇《风俗》记载:
“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至则都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深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箑,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义河为上,惠民泉次之,龙腰石泉又次之,余泉又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
明清时期,福建人品茶主要有“功夫茶”和“擂茶”两大茶道。
“功夫茶”主要流行于闽北、闽南地区,是唐宋茶道的余韵。对于茶品的选择,闽南以安溪铁观音为上,闽北则以武夷岩茶小种为最上,所谓“茗必武夷”也。功夫茶的茶具讲究精细典雅,茶炉、煎水壶、茶壶、茶盏被称为功夫茶的“四宝”。功夫茶的泡制,更是技艺高深,可谓集饮茶文化之大成。(如下图)
“功夫茶”的品饮怡情悦性,香高幽远,有着渐入佳境的清新韵味。自古以来深受福建人的喜爱,甚至嗜茶成瘾,如道光《厦门志》卷一五《俗尚》记载:
闽人饮茶“文火煎之,如啜酒。……有其癖者不能自已,甚有士子终岁课读,所入不足以供茶费。”
“擂茶”主要流行于闽西北与闽北的宁化、明溪、将乐、光泽等客家人聚居地。擂茶与功夫茶风格迥异,功夫茶小壶小盏、典雅细品,而擂茶却是大碗朝天、古朴粗狂。
“擂茶”一般是以新采的茶叶为原料,放置于擂钵中捣碎,再调配有药用功能的陈皮、甘草、白菊、茶公等草药,或花生、食盐、芝麻等添加料,冲入沸水搅拌均匀。之后经过过滤,所得茶汤色呈乳白色,清香四溢。擂茶因一年四季可调入各种添加剂,所以擂茶的风味也各异。
写在最后
宋代文学家苏辙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意思为:福建的茶叶品质非常好,达到天下的至高点,伺弄这样的好茶,心情愉悦,身体不知疲倦。
可见宋代时期,福建的茶文化在全国就有很高的知名度。如今福建地区的饮茶之风有过之而无不及,饮茶已经成为一种待客之道。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也是福建地区的一种特色吧。#福建#
文/福建本地君
图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