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工夫茶”还是“功夫茶”,很多茶友都会混淆这两个名词,两者虽然在读音上相同,但实际上却有很大的差别,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说法,今天茶童就来给大家详细的分辨。词典释义既然要咬文嚼字,我们先按词典上的解释来辨析“工夫”与“功夫”二字:“工夫”多用于表达费时耗力之事,在闽语潮汕话里边的“工夫”还有细致、精微、讲究的意思。而“功夫”则多用于强调本领、素养、造诣之事。那么由此,我们再来看“工夫茶”和“功夫茶”这两个词的意思,就很直观清晰了:“工夫茶”指茶叶需历经繁杂的多道工序精细制作,才能成为其品质优良的好茶。而“功夫茶”则指一种极为讲究技巧的泡茶技法。正所谓,做出来的是“工夫茶”,泡出来的是“功夫茶”。文献寻源说到这里,我们再来追史寻源,看看茶叶文献里关于二者的记载。清代刘埥,著有《片刻余闲集》,其中写到:“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所说的“工夫”是指茶叶的名称,而且都是较珍贵的茶。清朝陆廷灿在《续茶经》中道:“武夷山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两山以所产之岩为名,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从这段话里,我们也可以解读出“工夫”是其中一种岩茶的名称,而且也是品质上佳的茶。肯定会有一部分的茶友好奇,为什么现在大家熟知的“工夫茶”都指的是“红茶”品种,却没有“岩茶”的身影?在以前,红茶和部分武夷岩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但是到今天,岩茶基本与“工夫”脱离,而“工夫”仅仅单指红茶了。比如按地域划分,有滇红工夫、祁门工夫、浮梁工夫、湘江工夫、宁红工夫、闵红工夫等等。按茶树类型又分为大叶工夫和小叶工夫。关于功夫茶品饮方法,清代钱塘才子袁枚曾在《随园食单》写到:“丙午秋(年),余游武夷,僧道争以献茶。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体贴之……”最早记载品饮功夫茶文字,是清·乾隆二十七年的《龙溪县志》中《风俗》篇记载:“灵山寺茶俗贵之,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日至,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壶,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琯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凡烹茗,以水为本,火候佐之,水以三叉河为上,惠泉次之。穷山僻壤,亦多耽此者,茶之费,岁数千……”由此可见,功夫茶的艺术,全在烹法,从选茶,到茶具,再到用水和用火,以及泡茶的技艺,都是非常讲究的。正确说法工夫茶在香港一般所指的是潮汕工夫茶,是使用铁观音或乌龙茶为原料,烘焙制作而成。储存一年后,火味退却才冲泡使用,这步骤叫退火,优质的工夫茶如能退火三年,其茶味更见香醇可口。制作完成后的工夫茶汤色深红,茶味浓郁。工夫茶茶具基本有“若琛瓯”、“孟臣壶”、“玉书煨”及“潮汕烘炉”,称工夫茶四宝。即是“白瓷杯”、“小壶”、“煲”及“炉”。除了有工夫茶以外,还需要配合茶具及冲泡方法,才能极致地发挥工夫茶的茶韵。尽管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出现了“功夫茶”一词,并注明可以作为“工夫茶”的别称。普通话中,“工”和“功”同音,《词典》把“工夫”和“功夫”已经合成一个条目。但是在茶学界,一些茶学大师和茶学专家认为,“工夫茶”和“功夫茶”还是有区别的,之所以《词典》会把这两个词合并,是因为很多关于功夫茶的要义内涵已经失传。最后,给大家总结一下:什么才是“工夫茶”呢?茶叶历经繁杂的多道工序精细制作,而成为其品质优良的好茶,叫做“工夫茶”。什么才是“功夫茶”呢?因为制作花功夫、收藏花功夫、冲泡花功夫,所以命名为“功夫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