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最后一天在路上#
就当是标题党吧。
在城市更新当中,不可避免的“变性”和茶余饭后更加容易嗨起来的那个变性不期而遇,也是探讨城市更新系列问题中绕不过的一个前期命题。
所以,想看那个“变性”的,抱歉哈,我们想探讨的是这个“变性”。
一、城市更新,变性是大概率事件
在今天的城市更新活动中,改变地上建筑体的使用功能不可避免。
基于城市在发展产业在升级,原有的一些空间和内容的匹配已经不再匹配,其功能、价值、坪效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继续“赖”在原有地点上的原有业态,是城市发展中的极大浪费,城市更新不仅要改变业态、改变用途、(局部)改变规划甚至改变用地性质。
一切视城市更新的诉求而定,倒逼和溯源,变性其实是个广义范畴。
狭义的变性针对的是土地,土地变性就是改变土地的性质,比如集体变国有、住宅变商业、工业变住宅、工业变商业等;广义的变性包括且“就是今天想讨论的”土地之上,对建筑物的功能、动线、外立面、业态(配比)以及局部建筑形态的变更。
如果说狭义变性是对政策的突破,那么广义变性就是依市场而变的产品突破。
变性由来已久,究其原因是地段和产业的匹配值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曾经的居民区可能因为区域发展或者退一万步讲,就是因为居于市中心导致稀贵而变成了黄金地段,导致被人被资本看上,有更好的可能性在面前;
另一方面,原有的产业因为产业升级或没落而被市场抛弃,在地企业最大的资产不是主业而是厂区所在地的土地溢价,“用地养人”不失为一种识时务者为俊杰。
上海这些年轰轰烈烈的工业用地变性行动,看起来是政策突破的尝试,其实还不是原有产业已经和现有位置的空间发生了“不当占用”么?!
通过腾笼换鸟,把不能存在的产业废除但给予他们市场化的价值贴补,把苟延残喘的落后产能虽然可以继续但负担不了与时俱进的房租,那么给他们换个更合适的地方获得喘息,把负担得起该地段租金的产业通过市场化运营招募进来,“现任”满意“前任”满足,也是何乐而不为呢?!
二、改变项目命运的岔路口:要不要变性怎么变性?
在市场层面需要变性之后,还会面临紧接着的两个扪心自问:
一是企业主层面的自我说服:要不要变性?
二是企业主主观同意参加城市更新之后的行动选择:怎么变性?
此间所谓的变性是个广义范畴,不仅是从土地属性上变性,更多的只是从业态、空间、功能和使用方式上的改变,前者设置政策突破需要更高层次的部门介入和决策,后者只是企业主在面对市场变迁过程中的顺势而为。
关于的两层设问,其实并不冲突:一种是来自于市场的“摆牌面”,一种是应对市场“摆牌面”之后的顺从或僵持,后者导致的时间搁置虽然是看得见的极大资源浪费,但也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地方,到处存在着。
痛心和惋惜是别人的,当事人不同意也只能就此打住。
在地企业主的消极,其实也可以理解,因为TA需要统筹考虑更多:
1、城市更新不是主业,所以自身不够专业;
2、转移了主控权之后的失落和失控,不仅是面子问题;
3、就算愿意转型,市场也已经不是“所有转型都成功”的普涨时代了;
4、踏上转型之路之后,转型和再转型就是彻底走出舒适圈。
至于主观思想贯通之后的渐进命题,对于大多数原有产业负责人或企业主而言,转型痛苦转型决策更加痛苦:要答案,还是要方法?
其实“想要的答案”永远不会有,因为市场是动态的,刻舟求剑求不到剑。
所以,固守答案甚至选择借(chao)鉴(xi)大概率不会成功,特别是今天的买方市场之下,除非占据的是市中心内环内核心地段,那么“任性”的容错率还高一些,毕竟还有租金可以调节,否则的话——也会走上房地产曾经的路,一个项目打下第一根桩的时候,未来的命运已经使然!
所以,是一个方法论的命题,或者说知道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但是前后顺位以及轻重缓急就凸显出业主方的智慧。
找到什么人用什么顺序来开展变性工作的顺序,这两个变数里面,决定了变性结果的天壤之别。
三、变性中最忌讳也最容易导致“这个段子我熟”
今天,很难评价标准化这件事的褒贬:只能说,在要规模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标准化可以实现扩容和速率,让城市面貌和区域形象快速实现;但是,在城市更新进入2.0版本之后,或者说在精细化要求的城市比如上海,标准化——至少到了一定程度是需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否则其弊端对具象微观项目的伤害性更大。
找专业人士的不确定性也有很多:
1、因为商务条件,决定了用心程度;
2、专业人士的专业段位,其实天差地别;
3、专业人士在单个项目上,是否愿意沉下心去“一案一策”。
经验是宝贵的,经验也可以帮助少走弯路,但经验经不起不看地段不看时段地复制黏贴。
曾经有个著名的相声段子,其中一个梗问:“根据本次表演,想说那个段子”?
逗哏坚持某个内容,一再追问之下说出实情:“因为,这个段子我熟”。
不顾场合、不顾人群、不顾背景,只是因为“这个段子我熟”就强行植入的笑谈,其实在房地产和城市更新领域,被见识得还少么?
对某款外立面风格情有独钟的操盘手或设计师,不看项目位置、竞品、市场喜好、定价附加值地一窝蜂而上,不就是因为“这个段子我熟”么?!
在城市更新的变性阶段,特别在竞争激烈市场背景之下,“这个段子我熟”其实是个可怕的战略,因为个人小算盘凌驾于市场动态之上,以静制动会导致什么?
一案一策,只是听起来很美或者说可以打动业主,但在实际操作中是个辛苦冷暖自知的活,为什么?
除了运用方法是可以借用甚至局部借用的,其他所有的动态市场讯息都是需要重新去跑去找去获得的,何况还需要根据对市场竞争第一线的资料,来予以转化结论的不偏不倚不主观,“一案一策”需要的是操作团队冷血一般的不带个人情感和倾向性。
但只有一案一策的“苦”,才能换来项目于市场夹缝中求生存的可能性:
1、共性是均好性,不会突兀于市场;
2、有一点个性或局部亮点可以领先“半目”;
3、个性和共性的组合是自然而不强行拼凑的。
没创新不行,全部都是创新更不行。
这是前策团队的功力所在,也是一个项目在变性过程中必须要喝的“功夫茶”。
做出变性的决策,看似一分钟其实背后可能十年功;
帮助业主变性,不仅要有市场经验和感觉,更要有详实的数据和实证。
就算开个玩笑回到标题党:即使如“你们想象的那种变性”过程,男变女女变男,怎么变是不是一个技术活,不仅有医疗事故的概率,还有——不要千篇一律的美,但要别有风韵的味。
最终还不是解决一个共性和个性调和配比的问题么?
一案一策,在路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