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王寅春作品赏析
文/邵芸摄影/刘恋
在已故的“紫砂七大老艺人”中,有一位将紫砂筋纹器壶艺提高到了崭新的高度,他以“菊球壶”、“半菊”为代表的系列作品一直被业界同仁视为精品佳作,被推崇为传承、创新紫砂筋纹器的一代宗师,他就是王寅春。王寅春(-),丁蜀川埠上袁村人。幼年家境贫寒,13岁就出来学艺,父亲叮嘱他“去学生意,做有心人;做好壶,做让人喜欢的壶”,这个简单朴素的道理一直激励着他不断探索、充实和提高壶艺。在他60多年的从艺生涯中,他始终以一个平凡却高大的身影立于壶中天地,为人敬仰。
20世纪30年代,王寅春在上海专事紫砂仿古作品,成功仿制了时大彬、陈鸣远、徐友泉等大家的传器,在把握作品的形神关系中,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年,吴德盛陶器店订制只花盆外销日本,因工期仅为二个月,他率先采用模具挡坯成型,如期交货。年,他为上海的陶器客商制作过一批紫砂15头咖啡具,造型有六方、八方,内施乳白釉,远销欧洲市场,深受好评。后来又制作“洋桶壶”、“线圆壶”、“水平壶”等销往泰国,为紫砂艺术走向国际市场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年,他加入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技术辅导”称号,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与中央美院教授高庄合作的“竹节茶具”,与著名画家亚明合作的“亚明方壶”,以及晚年留给后世的绝唱“裙花提梁壶”都是足可传世的壶艺典范。
裙花提梁壶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此壶选用团泥制作,色泽葵黄、端庄秀丽、生动传神,是王寅春七十多岁高龄时所创制。器身为椭圆形,圆弧盖、弧形颈,盖头顶虚片凹凸双弧结构,盖面贴塑12瓣如意菱花纹饰;扁圆钮,细圆得体;口饰云肩线与腰圆盖板相吻合,六方弯嘴注水弧形一致,扁方形提梁自肩部乘势而起,倭角打弯,工整自然,空间上虚实和谐;中肩部贴塑百结绳纹,精巧细致;下部为六瓣菱花纹饰,凹凸相间,每瓣的叶尖处为壶脚,以供平稳放置,其余腾空,六瓣衔接一圈后如裙摆飘逸。整器如少女亭亭玉立,盖面口瓣花朵恰似女性头饰,肩颈曲线柔和似衣领,腰用织带束好,长裙飘逸掩饰丰满之臀,底部六足稳健落地。它虽集多种技法于一身,但不见一丝勉强拼凑,自然得来,意味无穷。据南京艺术学院潘春芳教授回忆,大约是年前后,宜兴紫砂出口商品的业务由广东省工艺品公司转到上海工艺品公司经营。为了增加紫砂高档商品品种,上海工艺品公司提供了数件库藏的紫砂珍品和图样交紫砂厂仿制,王寅春辅导热情地参与了这一工作。由于他年轻时有在上海仿古的经验,他很快地做成清样,并由鲍仲梅为此壶的丝辫状束带刻好了石模,很快完成了任务。他制作的“裙花提梁壶”,再次显示了他宝刀不老的高超技艺,受到大家的赞赏。
半菊壶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此作品是王寅春利用新工具、新工艺制作的精品佳作。此壶从菊花形的壶钮开始,经过壶盖、壶身至壶底,连贯通畅的线条将整器分成十六等份,纹理清晰,突起的块面饱满生动,丰腴而不臃肿,其形态犹如菊瓣;壶嘴从筋纹块面中突出,过渡自然;壶把曲中带方,弯曲恰体,右上方突起一短柄,端握便利;口盖既合缝又“通转”,随意旋转置换都面面俱到、十分严密,且通体协调、气势连贯;翻转壶身,底部凹凸处理成菊瓣状,既放置平稳,又足见匠心。整器视觉方面与其它壶型以侧面为主视外,更可由上方俯视鸟瞰,欣赏其横向辐射线条结构出的脉络张力和线面过渡,形成了独特的韵律美感。它好似一朵在萧瑟的寒风中绽放的秋菊,经历了沧桑和磨难之后,显现的是平和执著、淡薄名利的胸襟。半菊清韵,一壶静心,这样的感悟写入壶型,也许更值得欣赏品读。南京博物院收藏有王寅春多件作品,包括:“半菊壶”(十二菊花瓣状)、“仿杨彭年石瓢壶”、“汉君壶”、“梅花周盘壶”、“菊球形茶具”(一套六件)。在年出版的《历代紫砂瑰宝》一书中收录有王寅春五件作品,时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徐湖平所写“工绝技匠·艺拨人文”一章中记述:这里作品五件,皆雍厚温润,为古今独步,尤以“半菊壶”最具创造性。此壶又称“蕾花壶”,作半朵菊花蓓蕾之状,自钮至盖、至身浑然一体,瓣瓣精致又饱满温厚、端庄稳重,为近世难得的精品。周盘茶具
生气远出,不着死灰。
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一壶两杯,皆作六瓣梅花状;盖平面似古铜镜式,规正大方;颈直,与壶肩圆浑相适;壶盖六面皆可置换,平整吻合;壶把曲中带方,壶嘴作弯流式,胥出自然;由盖的到壶身,每一处转折线角清晰,筋纹工整匀称,相互间一气贯通;流、把上的阴线流利明快,形成横向衔接,与壶身上的直向性既对称又有变化,工细艺精;由上往下俯视,盖钮似蕊,盖面、盖圈及壶肩皆为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显出生气,毫不呆滞,如此微妙达到与大自然同化,谁还能加以评裁?据著名实业家华荫棠口述资料记载:抗战前我曾以五石米为交换条件,收藏过王寅春的一套紫砂精品“满汉全席”,共有件,是仿照明清宫廷的金属制件,运用紫砂工艺,经多方推敲、构思独创而成,并由任淦庭仿照原作字画雕刻,可惜因社会动荡,毁坏殆尽。另据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记述:王寅春曾创作过满汉全席紫砂餐具,一套共件,宫廷款式,外朱泥,内白釉,古朴而高贵。华老也曾收藏过一套,后毁坏遗失,这也是华老的终身遗憾。这套满汉全席紫砂餐具已成为只闻其名不见其影的紫砂史上的绝品了。已故清华大学美院教授张守智曾这样评价:王寅春做陶制壶在设计理念上本着务实精神,以产品的功能效用为根本,是壶艺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典范。其中,尤以功夫茶水平壶、方器、筋纹器系列作品见长,这种质朴率真、简洁明快、凝重大方的独特壶品,成为“寅春壶”的风格和情趣。高瓜壶
虚伫神素,脱然畦封。
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此壶通体圆润、挺拔,器身如梨形,口小肚大,筋纹勾勒,丰润饱满,富有质感;长弯流,耳状把,圈足收底,壶钮如花蕾,壶流似天鹅颈项,壶柄承飞龙之势,相互呼应,线条衔接自然,上下气韵贯通,造型新颖。年素有“切玉圣手”之称的金石书画家潘稚亮非常欣赏王寅春的壶艺,劝导他不要拘泥于古人,要从摹仿前辈作品的工匠转化为有自己风格的艺人,要敢于在紫砂壶上署上自己的名字,并给他刻了一方“王寅春”的寿山石篆书印章。此后,在王寅春从艺生涯,他制壶数以千计,惟爱此章。平生仅以一章为宝,也实为罕见。汉君壶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此壶造型古雅简洁、工整质朴、尺度严谨,器身呈扁鼓式,腹部双折呈带状,从折边处上下收敛至口,底慢慢缩小;嵌盖微凸,与口沿契合;壶嘴弯折有力,并加嗉囊,加大嘴根横截面,增加出水压力;壶把卷曲成环,隐含韧劲;壶钮似桥,方中圆浑;壶肩线与壶嘴、壶把的侧线接连一气,自然舒畅、弧度饱满,暗接流、把前后贯通、衔接无痕;口沿转接线条交代干净利落。“汉君壶”是传统经典壶式之一,造型似曼生壶中的“扁石壶”,后经艺人不断改进,这说明适时探究、师古不泥就会和历代佳作同样新鲜。串盖壶
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
此壶造型简洁明快、挺括中正、泥色娇艳,圆盖、柱身、圆肩、直颈、弯嘴、耳把、平底,处处圆润细腻、流利顺畅;壶身与壶肩连接过渡自然,不着一丝痕迹;桥纽以单圈串顶装饰,小巧灵动,使得整器稳中带有动感旋律。整器观之似一端坐仁者,感悟深潭流泻之春水明净,古镜映照之物象传神,体察朴素事理,保持高洁品德,迎着皎洁月光,求得心神纯真。四方壶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
忽逢幽人,如见道心。
此壶古朴大度、气韵沉稳,壶身呈上略宽、下略窄的四方状,突显挺拔气质;高拱方盖与口沿以压嵌的形式连接,周正合缝;盖面上接四方形钮,四角线面界定明显;壶底加圈足稳固了下部重心;三弯四方壶嘴,带飞四方耳把,与四方壶身对比,既整体协调,又在视觉上缓和了刚劲之势,非功法娴熟老练而不可为。与之相逢、赏析,犹如忽遇高雅之士,领悟“一滴水,可方可圆,泽润万物;一个人,能方能圆,便可豁达圆满”之道义。30年代,经吴德盛介绍,王寅春去上海专事紫砂仿古产品。当时的古董商老板龚怀希邀请德国专家,专门为他制作了一套高度精密的口盖及其它部位的金属样板,其筋纹器制作取得了重大飞跃,所作口盖甚为严合,操作起来得心应手。年抗日战争爆发,上海沦陷,王寅春迫不得已返回故乡,当时从上海仅带回简单行李,而珍贵的筋纹器样板、回纹样板一直随身携带,终于保存了下来。
王寅春是一位技艺全面的多产“作家”,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创新的作品有五六十样之多,其中许多代表作品已成为当代紫砂经典之作。业内人士曾这样评价:做得好的人没有他做的快,做得快的人没有他做的好,这既是对他不凡艺术造诣的肯定,也是对他高尚艺德风范的敬仰。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史俊棠会长曾说:王寅春以身示范、言传身教,培养了周桂珍、何道洪、曹婉芬、张红华、高丽君、高洪英等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大师名家,亲授了王石耕、王三大、王小龙三位成绩斐然的衣钵传人,桃李芬芳,荫泽后人。
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在《紫砂精神与泥土美学》一文中曾这样写到:浸润于紫砂精神与泥土美学浑然一体的王国里,王寅春的创作以紫砂精神雄踞时间,以泥土美学占领空间。他和他多产而辉煌的作品在这里,在那时,归根结底在抵达世界和明天的路上……
年4月,80高龄的王寅春因第三次中风不幸离世,但他的紫砂精神永恒,泥土美学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