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写道:“宣德有‘轻罗小扇扑流萤’茶盏,成化有‘高烧银烛照红妆’酒杯,皆诗句入瓷之初祖。”在专业人士的认知里,喝茶的一般叫盏、瓯,喝酒的习惯称为杯。明末以后,随着工夫茶的萌芽与兴起,一部分酒杯被借用作茶盏,此后的诗词文献里,“茶杯”二字出现的频率开始变多。乾隆年间郑板桥有茶诗:“杯用宣德瓷,壶用宜兴砂。”另有题竹诗:“此间清味谁分得,只合高人入茗杯。”
康熙年间,若琛杯的问世,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工夫茶专业茶杯开始出现。之后的茶杯类型,一部分参照古时酒杯的式样,按照一比一的比例进行烧制;另一部分原本就是酒杯,直接被拿来应用。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古旧茶杯,在历史上的真实面目,其实就是喝酒的酒杯。
翁辉东在《潮州茶经》,对工夫茶做了最恰当的定义。他说:“工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致之烹制法。”闵老子以紫砂壶、成宣小酒盏冲泡松萝茶,茶器不可谓不精良;烹茶时,水火自任,速如风雨,颇极烹饮态,闲情逸致,风流卓绝。小酒盏是若琛杯的前身,受此影响,茶瓯、茶盏开始变小,真正意义上的茶杯,至此才正式诞生。
在历史文献中,第一个提到若琛杯的,即是同治、咸丰年间的张心泰,他在《粤游小识》里写道:“潮郡尤嗜茶,其茶叶有大焙、小焙、小种、名种、奇种、乌龙诸名色,大抵色香味三者兼备。以鼎臣制宜兴壶,大若胡桃,满贮茶叶,用坚炭煎汤,乍沸泡如蟹眼时,瀹于壶内,乃取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每杯得茶少许,再瀹再斟数杯,茶满而香味出矣。其名曰工夫茶,甚有酷嗜破产者。”张心泰见到的若琛杯,与近代翁辉东记载的若琛杯,其大小基本一致,径不及寸,杯背书写“若琛珍藏”四字。近年,我在国内见到的若琛小杯,底款不外乎“若琛珍藏”与“若深珍藏”两类。
若琛杯为白色翻口小杯,杯沿常有花纹,杯身有山水字画,杯底书“若琛珍藏”.若琛是清代江西景德镇的烧瓦名匠,若琛烧出的茶杯小巧玲珑,薄如蝉翼,色泽如玉,极其名贵.
“若琛杯”是一种小得出奇的细瓷小杯,其大小与“孟臣壶”相配恰到好处.而它的口沿外撇的设计也有独到之处,杯小而浅,容水量约10-20毫升这样即使杯中盛有非常滚烫的茶水,口沿处都不烫手。
清代张心泰《粤游小识》:“若琛所制茶杯,高寸余,约三四器,匀斟之”.(年)《厦门志》载:“俗好啜茶,器具精小,壶必孟臣壶,杯必若琛杯.”茶谚云:“茶三酒四玩二.”品饮以二¨三人为宜,三杯如“品”字.因清代景德镇仍有仿定窑制作,故若琛杯有“纯白定瓯”之称.现时多用景德镇和广东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若琛杯型制,茶人伍羽、华云等先生对工夫茶杯的甑选有过总结: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
SHANFANG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