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中国色彩上最传统的颜色,是红色。
古人形容“红”,有无数的词。
红,绛,绯,缙等,都是红色里范畴内。
但这些色彩的词语的形容词里,大多有“丝”字,可见这些词汇最早来源自丝织品。
过去心灵手巧的绣娘们,对颜色的词汇表达,细腻且敏感。
茶叶里,红叶红汤的红茶,广受欢迎。
但在提到红茶的分类时,很多茶友容易脸盲。
到底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应该怎么区分?
至于红碎茶,它又是什么,将红茶切碎就能做成红碎茶吗?
诸如此类,都是有关红茶分类的基础话题。
但要分清小种红茶,工夫红茶,红碎茶之间的不同,要从红茶的发展史说起。
《2》
聊起红茶的起源,要从武夷山说起。
红茶,起源自福建崇安(今天武夷山市)。
武夷山原产绿茶,有文字记载在唐宋年代,当地产制的蒸青绿茶团饼茶,颇得朝廷的欣赏,成为了贡品。
自元大德六年(年),在武夷山四曲溪畔兴建了“御茶园”,至明嘉庆年间(年)才废除。
从茶叶的制作加工史上,元朝开始,绿茶从蒸青发展为晒青,但仍以蒸青为主。
而明代朱元璋颁布“罢龙团改制散茶”的诏令,才正式由蒸青块茶,改制成晒青条形散茶。
在明代的后期,引进了安徽的松罗炒青制法,炒青绿茶在武夷山正式发展。
最后在明代后期,由于炒青工艺的演变,武夷茶当地加入了发酵的因素。
按清代王草堂的《茶说》记载,“茶采而摊,摊而摝(摇的意思),……香气发越……即炒即焙。”
从中,能看到当今武夷岩茶(乌龙茶)加工的雏形,被茶界吴觉农前辈等专家,视为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的力证。
武夷岩茶,诞生在明末清初。
武夷山,先有绿茶,再有岩茶,随后是演变出小种红茶和红碎茶。
小种红茶,原本是因为武夷外山没焙干的毛茶,堆压发酵,再入锅炒干制成。
《莼浦随笔》记述,“红茶先晒,乘热复以布,色变红,再晒不过火”。当时最早的武夷红茶,由于福州茶行出口至欧洲,称烟小种。
工夫红茶,也是源自武夷山。
清代《闽茶录异》记述:“闽诸群皆产茶,以武夷为最,最细为奇种……次为名种
……为小种……火侯不精色黝而味焦,即泉漳人所称工夫茶”。
此外,茶界张天福、程启坤等前辈,也有过专门的考证。
我国传统六大茶类里的红茶,不论是小种红茶,还是工夫红茶,都起源自武夷山。
《3》
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该怎么区分?
按GB/T-茶叶分类的定义。
红茶的定义是以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加工工艺制成的产品。
而工夫红茶是采用揉捻等加工工艺制成的条形红茶。
小种红茶是采用揉捻加工等特定工艺,经熏松烟制成的条形红茶。
分清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要认清这两种茶之间,有四点的不同。
一、产区不同。
小红红茶,市面上主要以正山小种红茶常见。
正山小种,是世界红茶鼻祖,产自武夷山市。
所谓“正山”的含义,按《中国茶经》记载是“真正高山地区所产”之意。
正山小种的产区范围,位于以星村镇桐木村为中心的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
所以,正山小种也称为桐木关小种,是最正统的小种红茶。
和正山小种相对应的,称为外山小种。指别处所仿制的小种红茶。
工夫红茶,分布范围广泛。
包括了安徽的祁门工夫,云南的滇红工夫,还有福建省内的闽红工夫等。
闽红三大工夫红茶,包括了坦洋工夫(福安)、白琳工夫(福鼎)、政和工夫(政和)。
二、工艺不同。
小种红茶,按照产地、加工的不同,分为正山小种和烟小种。
正山小种是指采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茶树鲜叶,采用当地传统工艺制作,独具有桂圆干香味及松烟香风味。
正山小种的加工,有萎凋、揉捻、发酵、锅炒、复揉、熏焙、筛分拣剔、复焙匀堆等工序。
其中,正山小种/桐木关小种的加工,特色在于要经过杀青、烟熏。
以往在桐木红茶发酵结束后,多采用锅炒的方式杀青,以更好的控制发酵程度。(这一步按桐木茶农的说法,称为“过红锅”。)
但现在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大多在萎凋槽内加温,翻炒,完成杀青这一步骤。
正山小种的传统加工要经过烟熏。烟熏制茶时要采用到马尾松烟熏制,让茶坯吸附进入独有的松烟香,才能形成其独有的品质。
但现代的正山小种里,又有改良过的无烟小种。
而小种红茶里的烟小种,是用产于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域外的茶树鲜叶,以工夫红茶的加工工艺制作,最后经松烟熏制而成,具有松烟香味的红茶产品。
工夫红茶的加工,步骤较繁复。
按红茶的国标界定,工夫红茶是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和精制加工工艺制成的工夫红茶。
按茶树的原料来源,又分为大叶种工夫红茶,中小叶种工夫红茶。
和武夷岩茶一样,工夫红茶分初制和精制两个阶段。
初制过程包含了萎凋、揉捻、发酵、烘干为主。
精制阶段有毛筛、切断、风选、拣挑、补火、拼堆成色等。
从加工过程而言,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的侧重点,明显是不一样的。
三、风味不同
正山小种的香气,干茶上带有浓郁的松烟香,芳香浓烈,香味醇厚。
而在茶汤内,往往能出现典型的桂圆干的香气,以及清雅的花香。
经过盖碗冲泡后,汤色并不会太过于红艳。
茶汤的颜色呈现出以橙黄色、琥珀色为主。
滋味鲜醇回甘,茶汤里带有桂圆干的甜香,而回甘里能留下清爽的高山韵。
如果是没有经过马尾松熏制的正山小种,茶香上常以甜香、花香为典型。
因为桐木关当地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山高谷深,生态环境极佳。
所以正山小种的花香上,半点不甜腻冲人,反而是高雅大气,带有鲜爽的桐木高山韵。
从茶香上,能区分出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的分别。
工夫红茶,分支众多,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色。
以闽红三大工夫红茶为例。
坦洋工夫,典型的香气是蜜薯香,微微带有药香,汤水里有明显的地瓜味道。
如果是原料等级很高的芽茶,能做出蜜甜香、花香、香气相对清雅。
从风味而言,坦洋工夫大多是高香路线,茶汤上带甜味,滋味柔和。
白琳工夫,发源自福鼎白琳镇。
它的树种原料,和福鼎白茶一致,采用当地的优良品种,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
制出来的成品带有甜香,香气适中,不算是特别高扬。风味清鲜和甜。
政和工夫,知名度不算高。
清甜香为主,带有花香,有少许地瓜味,但是不像坦洋工夫那样明显浓郁。
《4》
将红茶切碎,就是红碎茶吗?
事实上,红碎茶的定义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从外观上,小种红茶和工夫红茶,是条形状的茶叶为主。
而红碎茶,则是采用揉、切等加工工艺制成的颗粒(或碎片)形产品。
但在国际茶叶市场的大众产品内,红碎茶占全球茶叶总出口量的80%左右。是茶叶外贸的重点产品。
红碎茶加工工序中,以揉切代替揉捻或揉捻后再揉切,形成的颗粒状碎茶。
从树种原料上分,大致分为大叶种红碎茶,中小叶种红碎茶。
按照地方上的标准,红碎茶是鲜叶经萎凋、揉切、发酵、干燥、精制而成,外形呈颗粒状,色泽乌黑油润的细碎红茶。
按采摘标准看,高档红碎茶的原料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中、低档红碎茶原料为一芽二、三叶开展,和同等嫩度的对夹叶。整体要求芽叶新鲜、匀净、忌采其它非茶类杂物。
我国生产的红碎茶,因产地、品种、栽培条件、以及加工工艺的不同。
全国内按四套标准样,红碎茶按外形规格可分为叶茶、碎茶、片茶、末茶四种。
叶茶条索紧结挺直,碎茶呈颗粒状、紧结重实,片茶皱卷,末茶为砂粒状。
云南、广东、安徽、四川等省份,是红碎茶的主产区。
从风味特点上,经过揉切的红碎茶,滋味释放快,味道浓郁,适宜调饮。
泡袋茶、新式奶茶的茶底等,大多采用红碎茶为原料。
从红碎茶的分布情况看,红碎茶的由来,还真不是单单将红茶切碎那么简单!
《5》
红茶,作为当今世界产销数量最大的茶类,起源于武夷山。
茶界前辈程启坤先生,曾在《中国茶经》、《红茶的产生与发展》一文记述:“在茶叶制造发展过程中,发现日晒代替杀青,揉后叶子红变而产生了红茶;最早的红茶是由崇安小种红茶开始的……演变为工夫红茶……传播到安徽、江西等地……年安徽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乡,将福建红茶带回,从而产生了著名的‘祁门工夫红茶’。后中国红茶出口印度等多国将此发展为红碎茶。”
正山小种,是红茶的鼻祖。
以桐木村为中心的那片自然保护区内,山高谷深,生态极佳,是世界红茶的诞生地。
作为国家级的保护区,当我们驱车去往桐木关访茶时,从星村驱车直上,通过皮坑关卡,才能顺利入关。
在关卡处,若非有提前报备,否则一般人轻易无法进入。
狭窄的小路,一旁是陡峭的山崖,一边是蜿蜒崎岖的九曲溪相绕。
山高,水清,路险峻。
到了桐木关那,还有一群活蹦乱跳的猴子,迎接着我们。
那样山清水秀,风景极好的地方,自然是产好茶的宝地。
世界红茶,出自桐木。
而自桐木正山小种始,再到工夫红茶,红碎茶。
风味醇厚清甜,香气清爽的红茶,细数它的发展史,实在太迷人!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