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扁”自明末即有,散见于各大紫砂典籍图谱凭借着其“造型扁一分,成型就难一分”的特点被众多壶友熟知,那么这样一把有着如此悠久文化历史的紫砂壶,它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呢?加上了卡金装饰的虚扁壶,又是怎么样的一种视觉感受呢?
扁壶早期出现于春秋时期。陇县曾出土高20cm,宽20cm的铜扁壶,作酒器用。这就说明,扁壶造型在中原文化中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的扁壶在介绍中只听说它是“扁体长方形高圈足。前有流,插子器的中腹为龙形,后为龙形。腹饰大鸟纹,圈足饰波曲纹,间饰似云纹。此器造型独特,纹饰新奇流畅。一改西周时期造型及纹饰风格。”
春秋之后,宋元明清历代均有扁壶的制作,但是材质从金属逐步的转变为陶瓷器。到了明代,由于质地相近,紫砂的兴起使一大部分陶瓷的从业者转变到了紫砂工艺里面来。他们的转变也同时使陶瓷的造型创作方法融合到了初生的紫砂文化中来。时大彬,这个紫砂历史上的奇才,他创作了的玉兰花瓣、印包、僧帽等壶的造型都是通过借鉴瓷器,日常仿生,象形提炼抽象而来的。
紫砂从业者在创作过程中还是考虑到了实用性,因为以前的扁壶多做酒壶用,不必频繁的淋水,冲洗,也不必考虑到功夫茶冲泡时,高壶身对于茶叶、茶汤的控制上的影响,也不必更多的考虑出水和容量等等一系列茶道的要求。
将壶身放倒,首先不会水位太高闷茶,而且实用时候摆放更加稳定。放倒后的壶身高度恰巧和当时一本线装书的高度差不多,也是放在书桌上泡茶品饮时所用,所以取了个名字叫“书扁”。
汪庆红老师的这款虚扁壶,比传统更扁,加上卡金工艺的装饰,难度更大,紫红色的泥料更是赋予了此壶的沉稳博大,细腻柔滑令人触之便心情舒畅,这便是紫砂泥和虚扁壶的魅力。
无需茶叶也有泥香,久经泡养泥色更纯,色泽更亮,在养壶之时,人与壶一同成长,见证着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