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许悦通讯员黄旭君图/程麒
在潮州,喝工夫茶是头等大事。“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诞生于宋代的工夫茶,今日已是潮州人的标签,也是潮州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饮茶之风全国皆有,工夫茶脱颖而出的秘诀就在“工夫”二字:其程式繁杂,标准工序就有21道。年,茶艺(潮州工夫茶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其他面临失传的非遗项目不同,工夫茶依然扎根大众,在潮州民间中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在佛山,打功夫是一件正经事。佛山是南派武术发源地,也是国内武术流派的汇聚地。论“功夫”,自然不得不提李小龙。作为迄今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华人武术家,李小龙的恩师叶问及所练之功夫咏春被世人熟知。年,咏春拳(佛山咏春)正式入选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自清朝创立以来,佛山咏春的武林从未消失,直到今日,每年依然吸引了海内外咏春拳爱好者前来以武会友。
这个春天,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工夫茶艺省级传承人陈香白,与佛山市南海区咏春拳叶问宗支非遗传承人董崇华进行了一次会面。当工夫遇上功夫,两位非遗传承人谈天论地,品茶比武,在传统文化的交流中碰撞出全新火花。
陈香白:艺术生活化,百姓日用而不知
四月午后,日光灼灼;潮州茶馆,一壶三杯。陈香白与董崇华首次碰面,相谈甚欢。潮州工夫茶被尊为“中国茶道”,标准的潮州工夫茶冲泡程式,正是由国家级非遗项目潮州工夫茶艺省级传承人陈香白搜集、整理并最终确定。
对于寻常潮州人来说,喝茶无关雅俗,早已融入生活。潮州盛产凤凰单丛茶,以天然的花香蜜韵而闻名。如同欧洲人喝葡萄酒时用不同的玻璃杯来聚集酒香一样,工夫茶的程序设置也是为了可以将凤凰单丛的山韵、香气完全释放出来。闲时一杯,煮茶品茗,最是惬意;有客来访,以茶会友,聊表心意;工作间隙,自斟自饮,大可随意。
在陈香白眼中,中国人是把“艺术生活化”,百姓日用而不知。以潮州工夫茶为例,街头巷尾、儿童村妇都知道“一壶三杯”,但若要仔细问为何,大家也很难说出个“一二三”。采访当天,记者与随行的陈香白之孙聊天,他也只道“每个人家里是这么喝,从小跟着爷爷也是这么喝的”。
喝茶对于董崇华来说,自然也熟悉得很。董崇华在同样爱茶的福建出生长大,又在佛山生活习武二十几年,喝茶的习惯早已深入骨髓。“上课咏春,下课喝茶,这就是我每天在武馆的生活。”
董崇华说,他虽以开设武馆为生,但咏春对他来说并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种文化理念、一种生活方式,喝茶亦是如此。“从来不会说今天发生了什么,要特意泡一壶茶来喝,喝茶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工夫茶为人津道的一点,便是泡一杯茶有多道工序。陈香白将冲泡工夫茶的系统工程归纳为著名的“二十一式”。工序虽然繁琐,但陈香白也强调,二十一式没有教条主义,“二十一式也好,十八式也好,只要掌握了其中核心关键,谁也不能说你喝的不是工夫茶。”其中核心,当少不了一壶三杯、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所谓一壶三杯,即在场无论多少人,都只摆一壶茶、三个杯,大家轮流喝。“第一杯茶,理当敬奉长者、前辈。一家人一起喝工夫茶,小子敬老子,长者爱小辈;兄弟姊妹相互谦让,夫妻之间彼此尊重,这就是‘和’。”陈香白说,工夫茶的“工夫”不在乎茶具、程式,也不在乎茶叶品质与喝茶环境,品茶的灵魂在于工夫茶的核心理念——“和”。
这个“和”字,让董崇华深以为然。“传统武术只有一个宗旨:止戈为武。”董崇华说,他给学生讲课时总是反复强调:习武之人最重武德。练咏春,不是说要真的去伤害别人,除了强身健体、防身护卫之外,更重要的要做到对中华武术的传承。“当然我们在见义勇为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是正确的。传承文化,止戈为武!”他补充道。
止戈为武,其本贵和。在工夫茶桌上,“和”也是一切的灵魂。一壶三杯是和睦,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则是和平、和气。所谓“关公巡城”,指依次来回向各杯中斟茶,目的是为了使茶汤浓淡一致,以免厚此薄彼,且低斟可以使香气不至于过多散失;“韩信点兵”指经过数番斟茶后茶汤将尽,要从壶嘴一滴一滴斟到每一盏中,既可以显示茶中公道,也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
“茶”字拆开,是“人在草木间”。陈香白认为,茶道即人道,一杯一盏,尽是人生工夫,“你专心泡茶,专心滚杯,你的神就出来了,泡茶没有秘诀,你专心做工夫的时候,你的神就焕发了光辉”。
记者好奇,研究了大半辈子工夫茶,陈老在哪方面下功夫最深?陈香白闻言一笑:“我虽研究工夫茶,但我也告诉你,工夫茶的‘功夫’自在茶外。”因此,在茶之外,他研究周易乾象、研究国学人道、研究琴棋书画,“研究茶,但也不能只研究茶,你的脑子里面必须有很多滴水,才可以将茶文化倒进别人的脑子里面。”陈香白笑谈。
董崇华:做事就要下功夫
董崇华的拳背比常人要宽厚很多,以拳痛击石柱也分毫无损。“练武术没有任何捷径,这是一个磨炼的过程,磨炼你的心性和意志,要吃苦耐劳才能把武术练好。”董崇华说,所谓打好基本功,就是要下苦功夫、下狠功夫。
咏春有一个初级套路叫“小念头”,动作招式不多,但集中了咏春攻防最基本的招式和手法。董崇华告诉记者,咏春有一个说法叫做“念头正终身正,念头不正终身不正”,强调的就是打好小念头基础的重要性,“如果你的基础没打好,就像一层楼的地基不好,上层建筑肯定做得不高,所以练好小念头是练好咏春最重要的基础。”
在练功夫这件事上,董崇华自然是下了苦功夫、狠功夫。成长于武侠小说、功夫电影风靡的年代,他跟很多那时的小男孩一样,心中暗藏武术梦,把李小龙奉为偶像。
董崇华的“童子功”正来源于热爱。“小时候看了功夫电影,经常自己在家里练习,比如在地上挖个坑,手上拿个沙袋抱着往上跳。慢慢积累之后,到后面读高中的时候,就发现自己身体素质比别人要好,跑得快、跳得远。”
年开始,董崇华学习武术、长拳、太极拳、散打等;年,他接触练习咏春;到后来师从叶问长子叶准,系统完整地学习咏春拳,从学习者到传播者到传承人,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实现了童年的功夫梦。
对于潮州人来说,工夫茶也是他们的“童子功”。虽然寻常潮州家庭泡工夫茶要比“二十一式”简化许多,外地人仍会觉得复杂。但从小喝到大的潮州人只觉简单,“这就是一杯茶的工夫啊”。
因为要下很多功夫,工夫茶也常被误为“功夫茶”。但每个潮州人都会告诉你:“工夫”和“功夫”在潮州话中不但发音不同,且两字意思也差之千里。按《辞海》解释,“功夫”指技巧,“工夫”多指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年,陈香白专门撰文《为“工夫茶”正名》,指出“工”“功”有别,不能混用。
为什么是工夫茶?陈香白曾请教前辈,工夫茶最早的含义就是“做工夫的人所喝的茶”。比如铁匠生火打铁的时候,炉子往往烧得通红,便顺手搁上水壶烧水,边泡茶边打铁。“当时的茶叶和茶具都非常简单,别看现在茶道高雅,其实原始的工夫茶是非常接地气的。”他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
跟其他潮州小孩一样,陈香白从10岁就开始跟着大人学习工夫茶。当了半辈子“教书匠”,直到退休后他才有时间全身心投入到茶研究中,正式研究潮州工夫茶和中国茶文化。一晃到现在,也已经30多年。
很多人认为,工夫茶表演是阳春白雪,而在他心目中,始终认定这是一种“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无事来食杯茶,是潮州人在市井烟火里的待客之礼,也彰显了潮州工夫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
潮州话有一句叫“看熟唔知惊”,意思是看多了不知道害怕,不知道敬畏,指对本该叹服的事物不懂得欣赏,觉得它很平常。陈香白希望,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对工夫茶“看熟唔知惊”,除了天天咖啡奶茶之外,也可以花点时间来学茶、饮茶,了解工夫茶背后的学问。
与工夫茶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但在研究工夫茶的过程中,陈香白还是不敢在“实践”二字上有所怠慢。他遍访了各地茶人、茶山、茶农,“先实践,才不会乱写。”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陈香白当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艺”省级传承人,“潮州工夫茶大师”的名头响彻中外。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和平文化使者”荣誉称号。
“我有一个宏愿,那就是把潮州工夫茶文化推向全世界!”耄耋之年的陈香白,仍为弘扬潮州工夫茶文化乐此不疲。他曾受邀到日本、东南亚及欧洲各国讲学,“全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可以互相学习。推广和弘扬潮州工夫茶文化,也是为世界和平添砖加瓦,不要小看了这杯工夫茶。”陈香白表示。
“我也有一个愿望,希望将咏春和中国功夫传播到世界各地!”董崇华的肩上,同样扛着推广传承咏春,开展咏春拳·叶问非遗文化展示工作的重任。叶问是全球巨星李小龙的师傅,每年都吸引了很多国际友人慕名到佛山寻根,世界咏春拳大赛更是吸引了众多国外选手参赛。
凭借着过硬的功夫,董崇华获得了三次咏春拳世界大赛冠军,两次国际武联咏春拳大赛冠军,一次全国传统武术赛咏春拳金奖。其中包含了咏春搏击赛,黐手赛,黐手表演赛,套路赛等主要表现形式。年,董崇华被认定为佛山市南海区咏春拳叶问宗支非遗传承人。
“咏春大赛为各地咏春高手搭建了交流学习、切磋技艺的平台,与此同时,我们也经常走进村居、企业、学校教学,也可以为传统武术文化推广疏通渠道。”目前,他担任佛山市咏春拳协会副会长,在佛山南海开班授徒,弟子年龄从几岁小孩到70岁老人也有。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练练咏春陶冶性情,是很好的休闲方式。”董崇华说,套路、技巧不一定是练习咏春的首要目标,在边玩边练的过程中,技术能力得到提升,紧张压力也得到释放,就已经达到训练效果。
“就是要融入生活,享受人生之快乐!”陈香白颔首而笑。(更多新闻资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