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德BLUE蒋欣含简化不是偷懒,而是另一

00:53

▲蒋欣含采访视频

尽管我们已趁早出门,但随着日渐东升,暑气也愈盛。不过当我们的车下了公路,拐进一条竹深树密的乡村小道之后,沁凉如泉的山风立刻迎着打开的车窗扑面而来。蝉鸣悠悠,青山接流水,繁花夹道,偶有三两人家,清新自然,恍若桃花源。▲创作中的蒋欣含

采访是在蒋欣含的“一璠斋”工作室进行的,这里是她制壶刻绘、接待朋友的地方。问及起名的由来,蒋欣含说“一璠其实是我的乳名,璠字在汉典解释里是美玉的意思,一璠即为一块美玉,承载了父母对我的美好期望,从艺后我便将它延用为我的艺名。又恰好山中得一宝地,草木茂盛,幽静清淡,加之我信佛,所以建一屋舍,取名’一璠斋’。”

▲蒋欣含正在写书法蒋欣含大学主修绘画,“常年的校外写生让我习得景由心造,从眼中之景、到心中之景再到手中之景。”毕业之后,蒋欣含跟着外婆学习制壶,“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外婆(范大生第四代传人)的朱泥小壶做得很好,所以也从朱泥入手,习得基本功。期间我也受小舅公范伟群(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陶瓷艺术大师)悉心指点,进步得很快。”期间,蒋欣含没有放弃画画,突发奇想觉得壶能不能作为她的画布呢?两年之后,蒋欣含随父亲蒋岳良(高级工艺美术师)学习陶刻技艺,以刀代笔。两年后,蒋欣含拜师王翔,技艺愈发精进。▲蒋欣含作品《虚扁》欣赏起眼前这把壶,朱泥细润、光泽莹润、胎薄轻巧、赏心悦目,壶底钢刀刻以工整楷书“此心安处是吾乡一璠”,笔致文雅、端正,落“孟臣”款。“此器为慕古晚清诗句孟臣款朱泥虚扁壶。惠孟臣以擅制小壶驰名于世,因适饮功夫茶而风靡南国,后世特称之为孟臣壶。”蒋欣含继续介绍道,“我很喜爱苏轼的词,这句话很浪漫,日后这件壶无论将身至何处,只要泡养者悉心打理,便是最好的归宿。”▲生活中穿汉服的蒋欣含蒋欣含随性自由,爱好广泛,近期她阅读了北宋郭熙《林泉高致》,“郭熙作画的过程更像是在制作产品,有严格的要求和工序,我起初不理解,从事艺术不该像嵇康一样‘目送归鸿,挥手五弦’般潇洒吗?读完全书才明白,内心的秩序感对艺术创作同样重要,混乱与秩序之间的对照唤醒了我们的知觉。在创作时有了秩序的节奏,作品也会充满生命的气韵。”▲蒋欣含作品《婉灯》蒋欣含最近创作了许多刻绘作品,“在刻绘之前,我会仔细研究壶的意境再决定是否刻绘以及刻绘的内容,使壶与刻绘达到高度共鸣”。蒋欣含认为刻绘是服务于壶体的,作为装饰性的存在首先不能喧宾夺主,却也不能聊胜于无。“我现在刻绘风格延续了师父王翔的清逸风格。在师父的悉心指教下,习过傲世怪诞的八大、徽宗趣味的花鸟、马夏平远山水、宋人心象的那种微观,我觉得纸上苍生都是有灵的。最近我在习梁楷、牧溪代表的禅画,构图极其简练,自然潇洒,再到石恪,更是简化了笔法,发挥水墨效果。禅宗画最打动我的是他本质上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哲学,这和我本身性格就很契合,简化不是偷懒,是另一种精神状态的呈现。”▲蒋欣含作品《春晓》蒋欣含认为紫砂壶是有灵性、有生命的,它能折射出作者的心胸、气度、才思、情怀。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各路名师的指导、传统文化的熏陶,化成了流淌在蒋欣含血脉中的气韵与精神。窗外,云涤荡、鸟飞翔、虫低语、树婆娑,“心简单自然了,双手也跟着更灵巧从容了”,「璠」璞归真处,悠然刻绘心。蒋欣含

字一璠,青年陶刻家,年出生于陶艺世家,范大生第六代传人,师从王翔,自幼深受紫砂文化的熏陶,对紫砂有着浓厚的兴趣,大学主修美术设计专业,试图在紫砂美学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语言。

艺术简历:

参加“新青年心向党——紫砂新青年主题展”(南京)

参加“.9cc——紫砂新青年邀请展”(上海)

参加“礼赞新时代——紫砂新青年邀请展”(南京)

参加“新时代新征程——紫砂新青年五周年邀请展”(常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95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