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百家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早上拉开窗帘一看:下雨了。
按捺不住内心的欢喜。
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都喝饱了。
到处绿油油,看得人心情大好。
伫立窗前,见桃花已萌发出点点红晕,玉兰花在枝头摇曳,思绪飘向远方……
或许是农耕思想根深蒂固的表现吧,每每春天下雨,脑海里就会自动飘过五个字——春雨贵如油。
早春的雨,是甘霖。
大地刚刚从冬季的沉寂中苏醒,万物翘首以待,生命的源泉。
那些深埋于地下的生命,在雨水的滋养下,探出了头颅,摇曳生姿。
虽说通常,阴雨天会引发人的阴沉情绪。
但春雨,温柔,润如酥。
宛如诗人的笔尖,在素白的宣纸上,轻轻划过,留下清淡的诗句。
朦朦胧胧,不徐不疾。
话说,眼下的太姥山白毫银针,已经结束了采摘,目前来看,迎来了白牡丹的天下。
大家纷纷惋惜,今年白毫银针的减产,感叹今年天气的复杂和多变。
另外,也有一部分茶友关心,自己预订的白毫银针,买回来后该如何冲泡?
若是冲泡不当,非但喝不准白毫银针的香气和滋味,还会白白浪费好茶。
《2》
首先,要选对茶具。
平时,有一些茶友因为怕麻烦,又想省茶。
所以,自己在家的时候,优先选玻璃杯泡茶。
泡白毫银针,只要抓十颗左右芽头进去,加水泡开就行了。
这种泡法,和泡绿茶类似。
但,仅限于偶尔偷懒,偶尔不想洗茶具,偶尔不想用盖碗泡功夫茶的时候。
对待白毫银针这般,如此高贵的白茶,我们还是更建议用盖碗。
毫升的白瓷盖碗,是最基础的配置。
同时,再准备一只玻璃的公道杯,洗干净以后,方便看白毫。
之所以推荐盖碗,而非玻璃杯,是因为玻璃杯只适合喝茶,却不适合品茶。
喝茶,纯粹是以解渴为目的。
品茶,除了喝汤,还要闻香。
闻干茶香、闻盖香、感受落水香、挂壁香……而这些感受,都需要通过盖碗辅助完成。
白瓷盖碗的材质,是不吸香也不吸味的。
能够帮助我们尝到白毫银针的原汁原味,那些毫香、花香、鲜爽感、润泽度,都能在盖碗里逐一呈现。
另外,盖碗能方便快出水,注水以后,可以立马合盖出汤。
这样泡出来的茶汤,香气更清晰更鲜明,汤水里的层次感也更多变。
最重要的是,可以去细细地琢磨每一冲茶汤的香气和滋味。
虽然是重复的注水、冲泡、出汤,但由于物质的浸出速度不同,每冲茶汤的香气和滋味表现也不一样。
而这些美妙的体验,唯有盖碗,才能赋予。
出汤以后,我们便可以端起公道杯,看着白毫银针那满身的白毫,掉落到茶汤里,是多么的晶莹剔透。
对着阳光,还能看到如同银河般的,星辰点点。
《3》
其次,要选对水温。
有些茶友说,白毫银针太嫩了,太娇弱了,不能用沸水泡。
温度太高,会烫坏芽叶,破坏养分,甚至影响鲜甜的口感。
但事实上,恰恰相反。
不够沸腾的水,低温的水,太过于温柔。
完全打不开白毫银针那被茸毛(白毫)遮住的芽头,并大量释放出物质来。
所以,想要泡出白毫银针的精髓,就必须用沸水。
其实,白毫银针并没有各位想象中的那么脆弱。
特别是高山的白毫银针,身披白毫,不仅如此,芽头中间还是笋壳状的结构,有5-7层,层层包裹着。
每层壳的表面,都有厚厚的茸毛保护着。
这意味着,又防水,又保温。
同时,水温不足的话,很难泡开。
倘若像外界所说的,把烧开的水晾凉一点,再来泡白毫银针,或者直接选择冷泡。
那么,顶多就泡出一点点单薄的茶味来。
顶多只能释放出白毫银针身体里,20%的内含物质。
至于剩下的80%,则一直被锁在身体里。
如此一来,对于白毫银针这样的顶尖白茶来说,实在是太暴殄天物了。
明明花了高价买回来,却只能喝到一丝丝的滋味,连真正的毫香蜜韵,鲜香醇爽都没有体会到。
可惜了自己的荷包,也可惜了这些高山的白毫银针。
《4》
再次,投茶量要精准控制
或许老茶客的习惯是,泡茶从来不称重。
随手一抓,不管多了少了,浓了淡了,都照单全收。
可是,站在品茶、尊重好茶的角度来说,这样做并不理想。
因为,随手投茶,可能太多,也可能太少,导致茶汤偏浓或者偏淡。
喝到的香气和滋味,就不是最标准,最完美的了。
故而,毫升的标准盖碗,对应的白茶投茶量,是5克。
这个比例,请大家一定要记牢。
不论是泡白毫银针、白牡丹,还是寿眉,都建议按照这个茶水比例。
而如果随手投茶,导致茶叶茶水的比例失衡,就有可能让这款茶泡出来的汤水、香气、滋味,发生偏差。
最坏的结果就是,对这款白茶的认识产生误解。
进而喝不懂白茶,喝不懂白毫银针。
还反过来怪人家,滋味淡,太单薄,不好喝。
事实上,是自己的茶水比例没有控制好。
《5》
最后,出汤时间要遵循“快出水”。
泡任何的好白茶,高山的白茶,内含物质丰富的白茶,都不需要坐杯闷泡。
闷泡,顾名思义,是让茶叶长时间地浸泡在水里,不断释放物质。
在这种过度的压迫下,茶叶当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会过度浸出。
泡出来的茶汤,将会变得过浓、过酽,苦涩感重。
如此一来,就颠覆了白毫银针清鲜淳爽的风味特征。
由丰富茶氨酸所提供的鲜爽感,被苦味和涩味,大大掩盖。
不仅如此,清莹的茶香,也会因为闷泡而损耗。
因此,泡白茶,还是快出水吧。
从注水到出尽大部分茶汤,控制在7-8秒,注水出汤,一气呵成。
《6》
泡茶,是讲究技法的,这点谁都无法否认。
同一款茶,在别人的手里,可以香清甘活,鲜香醇爽。
而到了自己手中,却变得难喝,还苦涩。
盘点了一下,和茶具容量、茶水比例,水质、水温、出汤时间等等,都有关系。
所以,为了有效防止把白毫银针,泡得面目全非。
建议列位看官,多多修炼冲泡手法。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