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需要点仪式感,这不仅体现一个人的个人修养,也反映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程度。茶道文化无疑是仪式感的最佳检测方式。
从他坐在茶案旁边的那一刻起,仪式感就已经开始了。
茶文化在中国已经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最早可追溯到神农氏时代,茶圣陆羽(唐)在《茶经》中写到: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那个时候的茶不叫茶,而叫做“荼”,当年神农氏尝百草时不小心中毒,生命危在旦夕,意外食之一种名为“荼”的植物,没想到竟治好自己。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中记述了以上故事: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后来在《神农本草经》(约成于汉朝)中,称之为“荼草”或“选”来明确介绍其药用价值,再后来演变成一种宫廷饮料,便又更名为“茶”。
“客来敬茶”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华夏先民还注重一个“品”字,凡客人来访,沏茶,敬茶的礼仪都必不可少。到了唐、宋时代,茶已成为“人家一日不可无”的必备饮品,大街小巷上各处可见茶楼酒肆,那饮茶这一风俗究竟起源于何方呢?
明代理学家顾炎武在他的《日知录》做了明确记载:
“秦人取蜀,始知若饮事。”
蜀是哪儿呢?自然就是我们今天的四川省了,但是因为四川蜀道险阻,茶的种植,饮食始终局限于此,后来随着地质变迁,人口迁徙,茶树种植才向全国普及,也使得中国茶叶踏上了迈向世界的步伐。
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他作品《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一书中说道:
“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
茶叶能够被大众所认同,当然其中也少不了陆羽《茶经》的帮助,《茶经》是个里程碑,它的出现才使得茶开始大行其道。
茶的普及也是导致了佷多典语的出现,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茶文化不仅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同时也渗透进我们的文化之中。
茶也影响到了一些礼仪的转变,比如经典的叩头礼在茶文化中就演变成了“曲指代跪”。
什么是“曲指代跪”?
就是别人给你倒茶的时候,把右手食指,中指并拢,自然弯曲,然后用指关节轻击桌面,后人根据这个姿势,给了他一个好听的名字“叩指礼”。
那叩指礼是怎么来的呢?
“叩指礼”相传来源于乾隆皇帝,但是这个故事有好几个版本,举出其中两个版本一起了解一下。
第一个版本:
乾隆皇帝出来微服私访,走到一家茶楼突然想喝茶了,不知如何被当地知府获悉。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呀,万一表现得不错,被皇帝提拔升官完全不是不可能。
于是一路快马加鞭,到了茶楼之后,就在皇帝对面的位子坐下。皇帝自然也是明白知府为何而来,他也不去拆穿,还表现出一副老相识的模样,茶馆都是茶友,如果总是被别人上茶,肯定会被别有用心之人察觉,于是皇帝只能借着为知府倒茶的举动掩饰自己身份,但是君是君,臣是臣。
皇帝给属下倒茶明显坏了规矩,这个时候的标准流程本该跪倒在地,大喊一声“谢主隆恩”。但是知府也知道,皇帝微服私访本身就是不愿意表露身份,怎么办呢?
突然灵光一闪,他弯起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意即三跪),在桌面上轻叩九下,权代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礼。不仅表达了尊卑顺序,而且也不废多少力气,事后也不怕皇帝追责,可谓是一石三鸟。
第二个版本:
故事的发生场所还是那个茶馆,只不过人物由知府换成了太监。这家店的老板斟茶功夫了得,会“凤凰三点头”这一技法——能用长壶对着茶杯连点三下头,而且保证杯内不多不少满满一杯,且杯外没有任何水迹。
乾隆很是好奇想要尝试一番,夺过老板的长壶,对着太监的茶杯就开始练“凤凰三点头”,太监一看这架势,心说这哪承受得起?吓得马上就要跪倒在地大喊三声万岁,可是转念一想,万一在这暴露身份,皇帝性命受到威胁怎么办?势必为皇上不喜。
急中生智之下,就以“手”代“首”行礼,因为二者读音相同,“叩手”便代替“叩首”,后来随着不断的演变,姿势越来越规范,后人为此起名曰“叩指礼”。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叩指礼”该怎么用呢?
“叩指礼”分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长辈给晚辈倒茶,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敬,为此晚辈对长辈的叩指礼是:五指并拢成拳,轻轻敲击桌面,表示五体投地跪拜之礼,一般情况下,敲击三下即可,但是有的时候为了体现客人尊贵的身份,就敲击九下,表示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
第二种则是平辈与平辈之间行礼,只需将食指中指并拢,敲击桌面三下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即可。
最后一种呢,大家可能也知道了,就是晚辈给长辈上茶,行礼者,只需将食指或中指轻轻敲击桌面,一般敲击一下即可;遇到特别欣赏的后辈,可能就会轻轻敲击三下。
虽然现在喝茶不像以前那样规矩繁琐,不讲究一招一式,但是刚开始习茶的话,还是按照大众的规矩来得比较好,它反映了一个人的社交基本礼仪素养。
在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
茶道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备茶品饮之道,是备茶的技艺、规范和品饮方法,也是一种外在的规范流程;二是思想内涵的展示,是通过饮茶调理身体、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内在的思想升华到更有哲理的境界,是一种内在的情怀与修养的反映。